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宋代风雪

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

②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像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

③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绘画在晋唐,色调明媚雅丽,风景光感强烈,人物表情雍容。到了宋代,却分出了两极——一方面,以溪边野花、天上飞鹤,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清旷,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孤寂,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

④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隋唐,气候温暖,其画中桃红柳绿、兽鸟出没、马蹄欢畅的景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场接一场雪频频光顾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桥上,落在冻滞的酒幌上,落在东京鳞次栉比的瓦片上。太湖全部结冰,杭州频繁落雪,就连华北的梅树都全军覆没,以致王安石写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雪盈尺”“断流”“伤麦”这样的表述充斥着大宋的史书和奏折。宋代画家也用大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

⑤但宋画的变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气候,更取决于审美趣向的改变和哲学性的加深。

⑥若把唐画与宋画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二者是那么泾渭分明,就像唐三彩与宋瓷,前者热烈奔放到顶点,后者细致沉静到极致。这一方面关乎唐、宋两朝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又与这两个朝代的气质相吻合——唐代中国是一个跨民族共同体,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礼乐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气血,所以李白的诗热烈奔放,唐画绚烂张扬;而宋代又回到“中国本部”,与辽、西夏、金、蒙古同为列国之一,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晋唐那种花红柳绿的青绿绘画不再是主流,水墨山水大行其道,世间的所有色彩、层次与秩序收纳在黑白两色中,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创造荒寒寂寥的画境,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

⑦如果说在晋唐,中国绘画走进了它灏情丰沛、充满想象力的青春期,那么到了宋代,中国绘画则进入了它充满哲思冥想的成年。宋代绘画一方面追求着俗世里的热闹繁华,另一方面又越过浮华的现实,而直抵精神的根脉;由俗世的艳丽,遁入哲学式的深邃、空灵。所以,宋画的格局是不同以往的,绘画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准了整个宇宙。那些卷,那些轴,不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更营造出无限的时间。画山,画雪,其实就是画地老,画天荒,画宇宙的浩淼——他们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无限宇宙里,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厚重雪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感,在唐代没有找到对应的绘画图像,却在宋画里一再重现。

⑧我一直不相信《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画的。画面上延伸的是北方的雪景江山,蔡京在跋文中描述它:“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全图不着色,它抽去了所有繁华绮丽的成分突然变得冷漠幽寂、深沉内敛,那清旷、孤寂的境界,与宋徽宗的其他画作格格不入。宋徽宗是爱热闹的,喜欢吉祥富丽、活色生香,《祥龙石图》《瑞鹤图》里的那种飞升感和生机盎然感,才符合他的品性。但《雪江归棹图》卷里,还是看得到宋徽宗的影子。他是用雪,来为自己的王朝歌功颂德,雪江归棹,这大雪覆盖的江山,不是归了他赵家吗?

⑨只是,这大雪也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

⑩靖康元年,又一场大雪,下得“天地晦冥”,来自北方的金戈铁马踏过封冻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这场大雪中,走向它的终局。雪江归棹,而徽宗却归了金朝,在北国“坐井观天”。大雪无痕,寒冷伴随着寂寞侵蚀着他。

⑪无论《雪江归棹图》卷里收纳了多少吉祥的含意,我看到的,仍是画卷里那片辽阔奇绝的山川宇宙,那种宋代雪图所共有的荒寒画境。

⑫宋代许多雪景山水图都不画人,那人,在画外。纵然“空山不见人”,也会“但闻人语响”。把所有的“有”,都归于“无”;在“无”中,又隐含着无数的“有”——这就是藏在宋代雪图里的辩证法。

⑬正如冷到了极处,反而会激发出生命更大的潜能。我想宋徽宗,燃起对生活最强烈的渴望,应当不是在他纸醉金迷的宫殿,而是在苦寒萧瑟的北国。所以,一无所有的宋徽宗,在北国的雪地里写诗:“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宋画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直逼生命最脆弱处,方能表达绝处逢生的意志。让一个人燃起生命热情的,有时未必是杏花春雨、落叶飞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苍然。有大悲恸,才能有大希望。

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

⑮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内敛、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

⑯于是想起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

⑰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能画画,真该再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

(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山水大行其道                            大行其道:流行成为一种风尚
B.与宋徽宗的其他画作格格不入            格格不入:指风格完全不同
C.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            盘踞:形容冷得沉重压抑
D.在北国“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眼光狭小,见识短浅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历史思考汇于笔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绘“宋代风雪”的人文古韵。
B.文章多次写林冲与宋徽宗,均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的命运与雪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C.第16段引用了叙写林冲的语句,意在说明作者在少年时代,已对林冲及其悲剧命运有深刻认识。
D.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宋代雪图在绘画风格上的创新以及审美情趣、格局方面的不同凡响。
【小题3】第14段写道:“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请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空间的悲剧美感有哪些表现。
【小题4】文章标题“宋代风雪”有哪些含义?
23-24高二上·北京大兴·期末
知识点:抒情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黄雪琴

①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失业、失恋,一连串的打击让她消沉。一日,她感受承担不了啦,发泄般大喊:“让我死了才好。活在那个世界上做什么,活受罪。”

②听着她的喊叫,他震惊地看着她,却没有劝慰。很多时候,语言是苍白无力的。聪慧倔强的她,思维钻入了死胡同,固执地不肯退回来。要她振作,长篇大论的谆谆教导已经无济于事。他那么了解她,没有多说什么,带她来到了残疾儿童护理中心。

③到处都是不健全的小孩,笑着,闹着,尽情地享受阳光。她抬头说:“爸爸,您是要告诉我,我这么健全,应该欢乐,是吗?但是,我的心已经残缺不堪了,他们残缺的只是身体,而我破碎的却是心灵。比起他们圆满、丰盈的心灵,其实,我更痛苦。”

④他没有多说,女儿的固执和执拗,他早就明白。

⑤“去吧,去和他们一起游戏……其他的,不要多想。”

⑥她很不情愿,但既然已经来了,也只好融入到他们之中了。一个聋哑儿童过来,拉起她的手,咿咿呀呀地指着一个方向。她顺着方向,来到了一个很小的人造湖旁边,湖面上什么也没有。她不明白.这么普通的一个湖面,上面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而那个小孩,到底想对她说些什么。旁边的一个护理人员过来,解了她的围,很歉意地说:“对不起,打搅了。那个小孩只是想告诉你,湖面上有很多金子。”

⑦“金子?”她眺望过去,可不是,阳光在湖面上轻巧地跳跃,那金光闪闪的,可不就是金子?她一直看过去,到处都是金子,到处都是阳光的舞蹈。粗心的她却一直都没发觉。

⑧阳光能够舞蹈成夺目的金子,生活中还有无限的可能,但她没想挖掘,未免过于狭隘。她陷入了深思。

⑨“是不是在想,他们这些不健全的人活着做什么?活着给社会添负担?”爸爸这时候走了过来。

⑩她含着泪,抬头,“爸爸,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⑪“没什么,你不是最喜爱看书吗?看看那个吧!实在不错。”

⑫接过书,封面上赫然写着,“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她记得,这是巴尔蒙特的温暖的诗句。人世间的风刀霜剑、寒霜冰雪都是短暂的插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看阳光,享受温暖,体验爱。至于其他,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⑬她不禁有些讪笑自己了,才多大的挫折,竟然有过不去的感觉。视野竟然比不过这些残缺却快乐的孩子,他们只是身体上些许的残缺,而自己,差点残缺了心的完满。

⑭阳光能够像金子般在湖面舞蹈,心情也可以。

【小题1】文章划线句子为何两次提到“什么都没有”?
【小题2】她含着泪,抬头,“爸爸,对不起!让你担心了。”含泪的她此时内心是怎样的?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⑦段作简要赏析。
【小题4】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小题5】阳光能够像金子般在湖面舞蹈,心情也可以。心情如何才能做到金子般舞蹈?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我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在大山里的故乡静静地坐在屋檐下听雨的情景,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下雨天,大人们一般都不下地干活,或待在家里,或串串门,东家长,西家短,天南地北地聊着八卦。下雨后的山村是非常美丽的,美得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很多,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大山里到处洗得干干净净,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此时的山村也十分宁静,一阵清风吹来,雨后泥土散发出那沁人心脾的芳芬,这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③大人不下地,小孩也不要干活,心无闲事,顿感轻松释然。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摘掉斗笠,漫步在田野里,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喜欢下雨天,但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这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看着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看着长满青苔的椽子,看着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山间云雾缭绕,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中……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扣人心弦,涌动思绪,触及灵魂,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不刻意做什么,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是喜欢听雨的,也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就有“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元张可久也有描写听雨的篇章:“云影天光乍有无,老树扶疏。万柄高荷小西湖。听雨,听雨。”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曾有描写林黛玉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更是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在《虞美人·听雨》词中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张爱玲在《小团圆》中也曾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听雨》,更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老家隔壁乡的,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我住的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在这里,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商店和朋友圈,也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音乐节奏和诗歌韵律感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2021年5月《南方日报》)

【小题1】第②自然段中,雨后山村令人心旷神怡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天南地北地聊着八卦B.风景美得像一幅水墨画
C.山村空气变得清新且芬芳D.山村在此时宁静而安谧
【小题2】按要求赏析第②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下雨后的山村是非常美丽的,美得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很多,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大山里到处洗得干干净净,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此时的山村也十分宁静,一阵清风吹来,雨后泥土散发出那沁人心脾的芳芬,这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从感官角度品析)
【小题3】第③④自然段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极为喜爱雨,享受细雨微风的独特惬意,也聆听雨落下的各种声音。
B.“赤”“摘”“漫步”“淋”等词形象地描绘出了作者儿时雨中漫步的情态。
C.儿时的“我”在母亲的一番教育之后不得不选择了在檐下看雨听雨赏雨。
D.山中雨声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带给作者美妙感受,令作者迷恋和陶醉。
【小题4】第④段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夸张C.排比D.引用
【小题5】第⑤段作者引用了大量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对其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出了雨的诗意与灵性B.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C.增强文章的底蕴与雅趣D.显示了自己的浮华文风
【小题6】下列诗句中,与第⑤段“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意境最相似的一项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昏愁听雨萧萧,挑尽残灯夜寂寥。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D.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小题7】关于“听雨”引发了作者“浓浓乡愁”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忆起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B.故乡大山里的雨比如今城里的雨更具风情。
C.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
D.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
【小题8】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杂文B.报告C.叙事散文D.抒情散文
【小题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描写事物,抒发感情。
B.文章开头“我”听窗外的雨声“温馨而又富有诗意”,产生了对过去的回忆和联想。
C.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情真挚。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题,最后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格德哇行记

阿来

①在黄河源盘桓了一周多时间。该离开了。送行的人强烈建议再花半天时间去看一个地方:莫格德哇。并叫陪同我的当地乡土志专家华尔丹继续当导游。华尔丹兴奋地说那地方确实值得一去。

②一开始出发,汽车摇晃着碾过一个个雨后映着天光的明亮水洼。天在快速转晴,灰度不同的雨云在天际线上退疾奔走,并被东升的太阳镶上耀眼的金边。鹰敛翅停在傍路的电线杆顶,在后视镜里越来越远,夏牧场稀疏的帐篷顶上飘着淡蓝的炊烟,牦牛抬头张望。

③路蜿蜒向前,一边是浑圆的山丘,一边是低洼的沼泽。视野里山峦起伏,映着天光的溪流在宽谷中随意蜿蜒,远远看见了一片黄色花,亮丽照眼,在低处的沼泽中央。在松软多水的沼泽中行走一阵,想着就是这些水潴积汇流,最终形成从西向东奔腾着贯穿中国的大河,心中不禁生出些激荡的情绪。元朝皇帝曾派专人勘察河源,其报告称“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现在的我们,手提相机行走在这河源区的沼泽之中,脚踩过这么柔软的草与泥与水,真的是地阔天低,思接万里。

④太阳突破了云层的遮蔽,瞬息之间,所有水洼都在闪烁,映射耀眼的阳光。不只是水,所有的青草也都在闪闪发光。光吸引人去草原的更深处。抬起脚,刚踩倒的蒿草韧劲十足,迅速挺起了腰身。踏陷的地面也立即回弹,迅速抹平了我刚踩出的脚迹。云雀起起落落,对着闯入者聒噪不已。走出这片沼泽时,我回身向鸟微笑,向花微笑,

⑤继续上路,山谷变深,山脉耸起,在高处裸露出赭红色的岩石,纹理或竖或斜,却层次分明。在一个山口停车瞭望时,我伸手触摸这些岩石。这些岩石是已经成为碎屑的岩石重新压实而成,曾经的岩层破碎,沉在多少千万年前的水底,重新凝结,所以里面有螺、蚌和其他水生物的化石。这些岩石来自远古的水底,伴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渐渐隆起,在海拔四千到五千米的地方,裸露在了蓝色的天空下面。

⑥车下到另一道宽谷中,华尔丹指着前方一座三角形的、高出谷地两百多米的孤山,对我说:莫格德哇。离开公路,在草滩上,摇摇晃晃的,车行到那座山前用了十多分钟。孤山背后,隔着河谷,错落着岩石裸露的赭红山脉。现在,一道蜿蜒的水流在我们的右边,左边是这一带最大片的平地。不像是自然形成,似乎是人工平整过的,足有几平方公里的地面。围绕着这块平地,有很长的残墙痕迹隐约凸起。这道长墙围出了什么?一座曾经的城池?长墙范围内却不见任何建筑的痕迹。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比其他自然草滩上更茂盛、更碧绿的青草。有些残墙根上,一丛丛叶片巨大的大黄挺着一人高半人高的粗壮花茎,高擎着有数千朵蓼科植物特有的密集小花的塔状花序。此时已经是七月中旬了,被风摇动时,细小的籽实就密集地向着地面坠落。

⑦走到孤山脚前,面前立着一块高大的碑。碑前的浅草地上,委陵莱开着五个花瓣的黄花,间或还有一两株有着头盔状花瓣的开蓝色花的露蕊乌头,碑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这地方的名字:英格德哇。

⑧莫格德哇?什么意思?我问,答,莫格是地名,德哇是中心。问,那就是莫格地方的中心?答,不是,应该是说莫格这个地方曾是个中心。什么的中心?华尔丹第一次答不上来,说,就是不知道是什么的中心。

⑨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比唐代还早的以前,在这偏远荒寒之地,应该有过一座城。这座城是个中心,但是由哪个族群所建,史籍无载。那时,在当地,不同族群来来去去兴起又湮灭,湮灭又兴起,因此,民间传说中也没有关于此地的遥远记忆。

⑩乌云又迅疾地布满了天空,天阴欲雨。这是高原上最正常的气候现象。我不在意这倏忽而至的雨,我在意的是,莫格德哇,这个曾经的某个族群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心。就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说是不止,还有墓葬群,就在面前这座孤山上,我当即就要上山。华尔丹说,不从这里上山,从后面。车又启行,摇摇晃晃在无路的草滩上绕行到山的背面。从山背后看上去,山形一变,不是正面看去的正三角的金字塔形了,而是一道分成若干台阶的斜升的山脊。两个大台阶,若干小台阶,一路升上山顶。

⑪上到了第一个台阶。没有看到古墓,只看到密集分布的一个又一个深坑,深坑里外,一块块红色砂岩石堆积裸露,坑壁坑底,也是累累乱石。这些深坑就是曾经的古墓,但早已被人盗掘一空了。山上,风很强劲,凌空有声。面前的墓葬却空空如也。一个深坑紧挨着一个深坑。除了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连墓葬里曾经有过的木制棺椁的碎片都未留下一星半点。

⑫在高海拔地带,不超过五千米高度,我向来不觉得呼吸困难,现在,海拔四千多米,我却感到喘不上气,有窒息之感。找一块平整点的岩石坐下,我伸手抚摸面前出自墓葬的石头。这些石头风化得很厉害,手指滑过时,能感觉到有棱角尖利的沙砾沾在了指尖。下意识用力,是想让尖利的沙砾扎破手指引起一点真切的痛感吗?但沙砾在我的指尖粉碎了。

⑬世界无声,山峙水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刚出发探访莫格德哇时的夏牧场的景色进行了描绘,呈现出和谐静谧的氛围特点,富有清新自然的气息。
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别样的河源区景色,作者行走在河源区的沼泽之中,产生了地阔天低、思接万里的激荡情绪。
C.作者触摸山上赭红色的岩石时产生了无限感慨,主要是因为这些岩石色彩鲜明、纹路多样而清晰,富有生命力。
D.对莫格德哇这个曾经的某个族群的中心,现在仅留下一片平地、一道残墙还有被盗的墓葬群,作者感到惋惜。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叙述了探访莫格德哇的经过,描绘了路上所见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B.文章引用“元朝皇帝曾派专人勘察河源”的史料,既丰富了内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又彰显了作者的文化底蕴。
C.文章对莫格德哇碑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绘,盛开的花朵与莫格德哇遗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尽显历史沧桑之感。
D.文章结尾的“世界无声,山峙水环”简洁凝练,又极有意蕴,既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又将作者的沉思状态融于其中。
【小题3】文中叙写了大量作者对莫格德哇相关历史的联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中说“现在,海拔四千多米,我却感到喘不上气,有窒息之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