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美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小题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小题2】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过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将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就一定会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2019·山东·一模
知识点:科普-自然科学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斯特I”号。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潜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创了人类探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试验。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9米的海底,并完成了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20117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成功进行了5000米级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仅仅过了一年,20126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试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布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2013年,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2014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20165月,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并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当,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深500米。蛟龙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取材于崔维成、王海磬、刘涛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蛟龙”号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我国跻身世界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少数国家之列。
B.使我国首次获取了7000米深海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C.使我国具备了进行海洋深处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D.使我国深海潜水器研发能力和水平全面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小题2】根据“材料一”,相比“新阿尔文”号,下列属于“蛟龙”号独有能力的一项是(     
A.长时间水下工作B.悬停作业
C.自动驾驶D.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

材料二

蛟龙潜水世界关注

近日,蛟龙号首次下潜到水下4000多米的深处。这个数字在人类深海潜水史上并不罕见,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都曾达到这个深度,但中国的大步追赶让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感到紧张。

美国某网站称,深海是中国的下一个边界,并认为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深海试水意味着美国在深海勘探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被超越。《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次下潜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新里程碑。该报还评论,大洋深处的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目前也是世界大国之一,只有它和美国、俄罗斯、印度具有载人航天能力。

英国媒体对蛟龙号也作了详细报道,说如果蛟龙号一两年内下潜7000米成功,将超越日本的深海号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深潜器。中国的‘蛟龙’号将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把人类带到6500米深海的潜水器之一,英国某报评论说。该报还认为,蛟龙号代表中国打响了征服海洋的战斗,尽管它目前的任务仅限于纯科学领域,但是中国政府希望蛟龙号探索深海的能力使中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对深海的大量金属矿藏进行合理利用。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在一场美国一直保持优势的技术竞争中,深海开发计划将成为中国的金字塔。文章还说,有军事专家认为这样的潜水器可以切断海底通信电缆,回收海底的外国武器,或者用于修理和营救潜艇。

(取材于孙秀萍等的文章)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国外媒体关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人能力B.科技竞争力
C.下潜深度D.深潜意图
【小题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蛟龙”号首次下潜到4000多米的时间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年B.2010年C.2011年D.2012年
【小题5】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迅猛:“迅”字书写的第一笔是“飞”。
B.载人:“载”读作zài。
C.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
D.堪比:难以与……相比。

材料三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

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是这样划分的:3500米至6500米为深海,6500米至11000米为深渊。要使中国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须尽快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根据彩虹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4800吨级的科考母船张謇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我国全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266500米以下的深渊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获取珍贵的深渊资源样本,建立深海生物DNA数据库,从而带动深渊生命科学、深渊地质与资源科学研究的开展。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试想一下,下潜深度达到11000米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会露出水面。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与7000米级的蛟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倾斜下潜的方式。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耐压性能。在电力系统方面,彩虹鱼号正在研制寿命更长、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

20159月,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最大潜深为4328米,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按照设想,2016年,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将利用新的科考母船去冲击马里亚纳海沟;2018年,完成载人潜水器研制;2019年,力争让中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研究。

万米级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没有的万米深渊作业功能,能够填补我国在深渊科技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空白,提升我国开展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占领世界深渊科技研发的制高点。

(取材于张欣、张建松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向海洋深渊区开展科学考察
B.是全海深“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C.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D.目前尚未完成研制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与“蛟龙”号相比,不属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特点的一项是(     
A.外形呈瘦长的鱼雷状B.垂直下潜
C.使用新型材料D.抗压能力更强
【小题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

作者:【美】丹尼尔·查莫维茨   译者:刘夙

为了生存,植物必须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为此它们需要知道光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和颜色。毫无疑问植物可以察觉人类可见和不可见的电磁波,我们只能感知波长范围较窄的一段电磁波,植物却能感知到波长更短或更长的电磁波。不过,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它们却看不到图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植物没有眼睛,正如我们没有叶子,但是我们和植物都能察觉到光。

视觉不仅是察觉电磁波的能力,也是对这些电磁波做出反应的能力。视网膜上的细胞察觉到光信号,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我们便能够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植物同样可以把视觉信号转换成生理上可识别的指令。植物如果只会用茎尖看到光是不够的——它们还得吸收这些光,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指令,告诉茎要弯曲。由多种光受体产生的复合信号可以使植物在变化的环境中将其生长调节到最佳状态。

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植物光敏色素和人类的感红光视蛋白并不是同一种光受体——虽然它们都吸收红光,却是不同的蛋白质,有着不同的化学成分。作为我们视觉媒介的光受体,只能在其他动物体内发现;作为一株黄水仙的视觉媒介的光受体,则只能在其他植物体内发现。当然,植物和人类的光受体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它们都由一种蛋白质和一种与之联结的能吸收光的化学染料构成。受自然法规的限制,光受体要发挥作用,肯定要采取这种结构。

并且,动物和植物都含有叫作隐花色素的蓝光受体。植物体内的隐花色素不会引起向光效应,但在植物生长调控中,它可以行使其他几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控制植物的生物钟。植物像动物一样,具有名为“昼夜节律钟”的生物钟,和正常的昼夜周期同步运转。对人类来说,这种生物钟调控了我们生命的各个方面,比如何时感到饥饿,何时觉得筋疲力尽等等。我们的身体及行为每日发生的这种变化叫作昼夜节律,因为即使把我们关在完全照不进阳光的封闭房间中,这些变化也仍然大致以24小时为周期循环往复。跨越半个地球的飞行会使我们的昼夜节律钟和昼夜信号不再同步,这就是时差反应。昼夜节律钟可以被光照重新调节,但这需要几天的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待在室外有光照的地方要比待在阴暗的宾馆房间中能更快地把时差倒过来。

隐花色素这种蓝光受体,主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光照来重新调节我们的昼夜节律钟。隐花色素吸收蓝光,然后向细胞发出信号,表明现在是白天。植物同样也有内在的昼夜节律钟,如果我们人为地改变植物的昼夜周期,它一样会有时差反应(虽然不会发脾气),需要花几天时间才能重新调整过来。比如说,如果植物叶片在正常情况下在傍晚合拢,在早晨张开,那么颠倒它的光暗周期会让它的叶片在黑暗中(本来应该是白天的时刻)张开,在光亮中(本来应该是夜晚的时刻)合拢。但这只是刚开始的情况。叶片的开合在几天之内就会调整到和新的光暗周期同步。

正如果蝇和小鼠体内的隐花色素一样,植物隐花色素的主要功能也是使外界的光信号和生物钟相协调。在蓝光控制昼夜节律这个现象的分子水平上,植物和人类是用一模一样的办法“看到”蓝光的。隐花色素的功能居然如此恒定地保留下来,乍一看令人吃惊,但若从演化的视角来看就不觉得奇怪了。早在动物界和植物界分道扬镳之前,在单细胞生物中就已经演化出了昼夜节律钟。这种原始的昼夜节律钟的功能很可能是为了保护细胞免受高强度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当这种早期的生物钟运行时,隐花色素的古老祖先监视着细胞周围的光环境,把细胞分裂调整到夜间进行。直到今天,在包括细菌和真菌在内的大多数单细胞生物中,仍然可以发现这种相对较为简单的生物钟。后来,以这种所有生物都共同具备的光受体为起点,生物的光感继续演化,便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形成彼此有别、各具特色的两套视觉系统。

(摘编自《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能感知比人类多得多的不同波长范围的光,却无法看到图像,这是因为它们没有人类一样的神经系统来转化光信号。
B.黄水仙体内的光受体只能在其他植物体内找到而在人体内找不到,这也间接说明植物和人的光受体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
C.植物和人一样有时差反应,这表明它们体内所含有的隐花色素蓝光受体调控各自昼夜节律钟的原理应该是相同的。
D.果蝇和小鼠体内的隐花色素是一样的,这表明植物和人类的隐花色素也是一模一样的,让植物像人一样“看到”蓝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将植物与人类的相关比较中,介绍了植物感知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超强能力以及对这些电磁波做出反应的能力。
B.为了让读者了解植物如何像人一样通过光受体感知光线,作者从对二者的光受体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角度进行了说明。
C.作者将说明的重点落在隐花色素的蓝光受体上,说明了它的功能、演化等内容,从而说明了它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D.作者举今天大部分单细胞生物体内的隐花色素蓝光能控制昼夜节律的例子,意在说明更为高级的植物能控制得更好。
【小题3】植物没有人一样的眼睛,它们又是如何像人一样靠视觉系统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历史一次次地提醒我们:或许,是时候关心一下那些叫做“病毒”的小东西了。病毒它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但是它比细菌还小,它是有遗传这种复制能力的这样一种微生物。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态,但具有部分的生命属性。独立的病毒无法完成任何生命过程,不表现出任何生命特征,但病毒在进入细胞后就立即表现出活跃的生命特征,利用宿主细胞的系统进行复制扩增,产生新的病毒,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宿主造成一定的伤害。

最常见的就是“流感”。几乎所有人都得过流感,出现过呼吸道的病症;但是你大概不知道,流感这种病其实跟人没什么关系,它们来自鸟类,而且这种病本来跟呼吸道也没半点关系。

怎么回事呢?其实,流感病毒感染的是鸟类的消化道,而不是呼吸道。但是,病毒是会“突变”的。一个鸟类流感病毒,只需要几个简单的突变,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感染人类的新型病毒。而且,人类呼吸道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鸟类消化道细胞的受体非常接近。于是,当这些从鸟类身上突变而来的新型病毒传到人身上的时候,它们在人类身上引起的就是呼吸道病症,也就是“流感”。

如果得了病毒性感冒,医生往往会告诉你这是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回家多喝水多休息一周就会好。事实上,人体感染病毒后往往都得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清除,能够通过药物治愈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屈指可数。

虽然现在直接的抗病毒药物还不多,但有很多能够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可以使用。如果症状很严重,需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严重的感冒所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可能会危及生命,不能任何时候都硬扛。

(摘编自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材料二:2002年,源自菊头蝠的SARS病毒感染了果子狸等野生动物,随着这些“野味”被端上餐桌,SARS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状病毒,很大的可能也是由蝙蝠通过中间宿主感染了人类。

蝙蝠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为什么它能携带如此恐怖的病毒?这完全是因为它的饮食关系,蝙蝠喜欢吃很多携带有大量病毒的昆虫,比如蚊子、青蛙、蜥蜴……其次蝙蝠喜欢生活在潮湿黑暗的环境中,因此让大量病毒入侵,最终成为飞行的病毒库。蝙蝠体内携带有大量病毒,这些病毒对人类或者其他动物造成致命威胁,但是似乎蝙蝠却不受这些病毒的侵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是蝙蝠较高的体温有效抑制了病毒的活性。的确,蝙蝠在飞行时代谢水平很高,消耗的能量是其他同体型哺乳动物的3倍。受此影响,其体温在飞行时也会急剧升高。长期的进化使蝙蝠耐受的体温变化范围很大(-7.5℃—48.5℃)。更高的体温抑制了病毒的活性,甚至能杀死病毒。

但较高的体温并不是蝙蝠能携带多种致命病毒却能安然无恙的唯一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较高的体温之外,蝙蝠应该还有其他“高招”对付病毒。

这个“高招”就是蝙蝠的免疫系统。在高等生物中,遗传物质DNA通常被局限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而在细胞质中发现的任何DNA,要么源自受损的细胞核或线粒体,要么源自入侵的细菌或DNA病毒。这就意味着一旦细胞质中存在DNA,机体就要启动“防御措施”了。机体中响应这一信号的物质是“干扰素刺激蛋白(STING)”。一旦在细胞质中“发现”DNA,STING会立即触发合成干扰素,进而启动免疫反应清除病毒。

然而,免疫系统过度被激活则会造成新的问题,很多病毒之所以对人类产生致命影响,是因为感染引发了过激的干扰素和炎症因子反应。这种免疫系统过度被激活被称为“炎症因子风暴”。“炎症因子风暴”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

蝙蝠飞行伴随消耗大量能量,期间会有线粒体中的DNA作为副产物释放到细胞质中。如果像人类一样、启动过激的免疫反应,则飞行对于蝙蝠而言无异于自杀。但研究发现,蝙蝠的STING基因序列存在突变,使得其促进干扰素生成的作用被大幅降低。因此无论是线粒体受损还是病毒入侵,蝙蝠都不会出现过激的免疫反应,一切依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而能在蝙蝠体内立足的病毒,经过了蝙蝠免疫系统“地狱式特训”,都可谓是病毒中的“生存专家”。麻烦的是,由于蝙蝠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使得人类很容易被源自蝙蝠的病毒传染。

(摘编自新浪科技《携带多种致命病毒蝙蝠为何能活的很好》)

材料三:作为中西医结合专家,对于中西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思路,冯学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西医以“还原”的方法,解构人体、分析疾病。借助科学技术,从宏观到微观,从细胞到基因,逐一寻找、分解躯体,竭力寻找每一处病变、每一个病菌。如果病原体明确后,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或方法,也只能对症处理,如这次的新冠肺炎就是这样。不过对于新冠肺炎的重症、危重症患者,西医采用多种方法,给予患者生命支撑、控制并发症。在重度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呼吸衰竭等抢救治疗时发挥优势。

冯学功介绍,中医学类似于“黑箱理论”,即不打开箱子,通过观察外在反应,从整体上做研究。“中医学关注病因,更关注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他说。从中医角度来看,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有相同或不同的反应,要观察病因作用于人体后的不同反应,这是中医与西医着眼点的不同。

中医运用望闻问切,收集疾病反应的相关信息,再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多个维度去比较、鉴别、诊断疾病,并加以合适的治疗。所以,面对传染病、疫病时,中医以“不变”应“万变”的治疗模式,为早期就能有效地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保障。“对于新冠肺炎,中医的优势不在于直接对抗病毒,而是破坏病毒的生存环境,增强人体抗体能力”。同时,“肺毒清”方剂的研发者咸宁崇阳人王维武博士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遇到瘟疫无数,当时是没有西药的,用的就是中药,这充分说明,面对瘟疫,中药是可防可治的。”31日,经专家组讨论研究,咸宁在全省率先提出了中医统方施药与西药同用的治疗方案,下发各县市参照试行。临床实践发现,“肺毒清”方剂无论在“治未病”还是“治已病”方面疗效明显。

(摘编自光明网、咸宁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是比细菌还小,具有遗传复制能力的一种微生物,通过入侵宿主细胞表现出活跃的生命特征。
B.流感是感染鸟类消化道的病毒突变而来的,因为感染受体的相似性,感染到人体时常常表现为呼吸道病症。
C.飞行能力让自身携带大量病毒的蝙蝠成为流动的病毒库,而它的哺乳动物属性使得人类很容易被源自蝙蝠的病毒传染。
D.冯学功认为,中医运用望闻问切,收集疾病反应的相关信息,再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多个维度去比较、鉴别、诊断疾病,有利于新冠肺炎的治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蝙蝠较高的体温有效抑制了病毒的活性,是其不易受自身携带病毒侵害的关键。
B.很多病毒之所以对人类产生致命影响,是因为感染导致了免疫系统过度被激活,从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
C.人体感染病毒后往往都得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清除,能够通过药物治愈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屈指可数。
D.王维武博士认为中华民族的瘟疫史证明了中药的作用不可小觑。
【小题3】面对新冠病毒带来的严峻形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抵抗病毒?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