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较难0.4 引用2 组卷4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几岁,就在大江南北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的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不同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是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了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她古老,并不感到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的红叶,在四川蜀中我也看到过与太庙同样古老的古松,我也并没有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得像个乞丐,而心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的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头发一根根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感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没有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就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从没离开过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依,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小题1】文中第一段一连使用了多个地名,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将其组织在一起的。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校学生会拟举办朗诵比赛,假如你将在比赛上朗诵这段文字,为了达到更好的朗诵效果,你会如何处理以下两句话?请任选一句,谈谈你的朗诵设计。
(1)我曾骄傲的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2)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2024·江西抚州·一模
知识点:修辞手法品味语言艺术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必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     ),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

除了这个基点以外,(   )还另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那就只有两种敏感。一种是 。事事物物的忧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忧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位置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诗人济慈说: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了眼中的爱人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创作中, ,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真实,其余都是()。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世间也有许多人能够感受到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偶尔发现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   )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到渠成因为虚假不只B.水到渠成如果虚幻不只
C.迎刃而解如果虚假不是D.迎刃而解因为虚幻不是
【小题2】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小题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 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 ①。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小题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从语义、表达效果上看分析不当的是(       
A.改后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
B.改后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颜色变化流动更加明显了。
C.改后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书面化,描写形象准确。
D.改后增强了画面感和节奏感,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3】文中①处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B.这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C.那山的高低棱角更真了D.这山的高低棱角更真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