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她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

傍晚的风把姚子涵的短发撩起来了,她眯起了眼睛。姚子涵不只是抱怨,不只是生气,她恨了。他们的眼光是什么眼光?他们的见识是什么见识?——她姚子涵吃了多少苦啊。吃苦她不怕,只要值。姚子涵最郁闷的地方还在这里:她还不能丢,都学到这个地步了。姚子涵就觉得自己亏。亏大发了。她的人生要是能够从头再来多好啊,她自己做主,她自己设定。现在倒好,姚子涵的人生道路明明走岔了,还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钱。她的家过于贫贱了。要是家里头有钱,父母当初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了。

但是,归根到底,钱的问题永远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父母的眼光和见识。这么一想姚子涵的自卑涌上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姚子涵的骄傲,骨子里,姚子涵却自卑。同学们都知道,姚子涵的家坐落在师范大学的“大院”里头,听上去很好。可是,再往深处,姚子涵不再开口了——她的父母其实就是远郊的农民。因为师范大学的拆迁、征地和扩建,大姚夫妇摇身一变,由一对青年农民变成师范大学的双职工了。为这事大姚的父亲可没少花银子。

自卑就是这样,它会让一个人可怜自己。

多亏了这个世上还有一个“爱妃”。“爱妃”和姚子涵在同一个舞蹈班,“妖怪”级的二十一中男生,挺爷们的。可是,舞蹈班的女生偏偏就叫他“爱妃”。“爱妃”也不介意,笑起来红口白牙。

姚子涵和“爱妃”谈得来倒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主要还是两个人在处境上的相似。“爱妃”告诉姚子涵,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发明一种时空机器,在他的时空机器里,所有的孩子都不是他们父母的,相反,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可以随意选择他们的爹妈。

下“班”的路上姚子涵和“爱妃”推着自行车一起说了七八分钟的话。就在十字路口,就在他们分手的地方,大姚和韩月娇把姚子涵堵住了。他们两人十分局促地挤在一辆电动自行车上,很怪异的样子。姚子涵一见到他们就不高兴了,又来了,说好了不要你们接送的。

姚子涵的不高兴显然来得太早了,此时此刻,不高兴还轮不到她。她一点都没有用心地看父亲和母亲的表情。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韩月娇神情严峻,而大姚的表情差不多已经走样了。

你什么意思?”大姚握紧刹车,劈头盖脸就是这样一句。

什么什么意思?”姚子涵说。

“你不让我们接送是什么意思?”大姚说。

“什么我不让你们接送是什么意思?”姚子涵说。

这样的车轱辘话毫无意思,大姚直指问题的核心——“谁允许你和他谈的?”大姚还没有来得及等待姚子涵的回答,即刻又追问了一句,“谁允许你和他谈的?”

和课堂上一样,姚子涵是不需要老师问到第三遍的时候才能够理解的。姚子涵听懂父亲的话了,她扶着车头,轻声说:“对不起,请让开。”

女儿的傲慢与骄傲足以杀死一个父亲。大姚叫嚣道:“不许你再来!”这等于是胡话,他崩溃了。

姚子涵已经从助力车的旁边安安静静地走过了。可她突然回过了头来,这一次的回头一点也不像一个公主了,相反,像个市井小泼妇。“我还不想来呢,”姚子涵说,她漂亮的脸蛋涨得通红,她叫道,“有钱你们送我到‘国标’班去!”

姚子涵的背影在路灯的底下消失了,大姚没有追。大姚望着自己的老婆,像一条出了水的鱼,嘴巴张开了,闭上了,又张开了,又闭上了。女儿到底把话题扯到“钱”上去了,她终于把她心底的话说出来了,这是迟早的事。随着丫头年纪的增长,她越来越嫌这个家寒碜了,越来越瞧不起他们做父母的了,大姚不是看不出来。他有感觉,他为此生气,更为此自卑。自卑是一块很特殊的生理组织,下面都是血管,一碰就血肉模糊。

大姚难受,却更委屈。这委屈不只是这么多年的付出,这委屈里头还蕴含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大姚不是有钱人,可大姚的家里有钱。这句话有点饶舌了,大姚真的不是有钱人,可大姚的家里真的有钱。

这件事既普通又诡异——师范大学征地了。师范大学一征地,大姚都没有来得及念一句“阿弥陀佛”,立地成佛了。大姚相信了,这是一个诡异的时代,这更是一片诡异的土地。他的宅基地为他赢钱了。那可不是一般的钱,是像模像样的一大笔钱,很吓人。

——现在倒好,个死丫头,你还嫌这个家寒碜了,还嫌穷了。你懂什么哟?你知道生活里头有哪些弯弯绕?说不得的。

韩月娇也挺伤心,她在犹豫:“要不,今晚就告诉她,咱们可不是穷人家。”

“不行,”大姚说,在这个问题上大姚很果断,“绝对不行。贫寒人家出俊才,纨绔子弟靠不住。我还不了解她?一告诉她她就泄了气。她要是不努力,屁都不是。”

可大姚还是越想越气,越气越委屈。他对着杳无踪影的女儿喊了一声:“我有钱!你老子有钱哪!”

终于喊出来了可舒服了可过了瘾了

(节选自毕飞宇小说《大雨如注》)

文本二:

这是毕飞宇第二次出现在郁达夫小说奖的颁奖现场,上一次是2010年,他获得了提名奖。

毕飞宇的《大雨如注》,获得本届短篇小说奖,讲述的是一户住在大学里的夫妻与他们多才多艺最后却“失语”的女儿的故事。

钱江晚报(以下简称钱报):《大雨如注》和你以往的作品一样,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来呈现你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故事里,主人公姚子涵突然不会说话了。读后很让人揪心,你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女中学生?

毕飞宇(以下简称毕):姚子涵这个人物其实不是虚构的,有这样的新闻——孩子本来好端端的,就因为一场疾病,突然失语了,也不是失语,是失去了汉语,满嘴都是英文。我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很诧异,不相信这是真的。后来被证实了,就想写,可怎么也写不出来,这一拖就是两年。在我们这个失语的时代,我觉得“姚子涵事件”是有象征意味的,这里面也有一种担忧,那就是汉语的命运。

钱报:《小说选刊》推荐过《大雨如注》,我注意到编辑部使用了一个词,叫“毕氏语言”,这是如何练就的?

毕:《大雨如注》是长篇小说《推拿》之后写的。因为写《推拿》,我的消耗很大,写完了,这种语言惯性很长时间都没有消失,到了写《大雨如注》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失去短篇小说的语感了,全是《推拿》腔,甩不掉。我只有反复调试,当一个人内心有爱的时候往往就好办了,有爱就有耐心,你总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所谓的好,其实就是恰当。

(——《毕飞宇:有爱,就能找到恰当的表达》,节选自《钱江晚报》,首席记者王湛,实习生余舒艺,2014129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子涵前往舞蹈班上课不让父母陪同,表层原因是因为没给她报“国标”班,深层次原因是对父母的“眼光”“见识”不满意。
B.姚子涵的“自卑”源自她是农民的女儿并不是大学教职工的孩子;大姚的“自卑”是因为家庭条件的“寒碜”,对女儿有愧疚之情。
C.姚子涵、“爱妃”两人境况相似之处就在于他们的生活是被父母安排的,他们缺少决定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D.韩月娇和大姚这对夫妇是中国众多父母的写照:苦心为孩子谋划未来但有时又显得一厢情愿。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选报课外兴趣班和异性朋友交往作为冲突点,一方面有助于反映出姚子涵和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当代亲子关系的典型矛盾。
B.“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姚子涵奔驰在人生道路上但没有“行驶的主动权”。
C.大姚和女儿的“什么意思”都是在指责对方,通过对话的重复、叠加,营造紧张的矛盾氛围,有助于刻画父女二人的形象特点。
D.“终于喊出来了,可舒服了,可过了瘾了”,大姚的行为看似豪放却满腹委屈;看似荒诞却又有着“一切为了孩子”的逻辑支撑。
【小题3】根据“文本一”内容,为节选部分另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拟题的理由。
【小题4】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毕氏语言”的特点。
23-24高二上·江苏常州·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猎人

侯发山

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有的搬到了镇里,有的迁到了城里。老伴临走那天,嘟囔着要他一起撤,说现在山里的猎物是五黄六月下大雪,稀罕着呢,政府也有了政策……他脸一黑,打断老伴的话,说,我是猎人,不打猎干啥?德富的脾气倔,跟头犟驴似的。哼,你不走,狼非吃了你不可!老伴丢下这句话,便跟着儿子媳妇进城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村的人也不例外,家家户户打猎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爷爷辈。山上的动物并非取之不尽,寻不到猎物,村里人为了生存,便砍伐山上的树木,做成家具或原木出售。青龙山原先的植被遮天蔽日,人钻到林子里迷路那是常有的事。等到政府有所察觉,青龙山已经像是谢顶的中年男人的脑袋,光秃秃的。

虽然政府收缴了猎枪,但德富有自己一套捕猎的方法。如下绳套,在猎物可能出没的地方铺设一根结实的绳索,一头固定在大石头上,一头挽个活套,一旦猎物的爪子踏入绳套,必被束缚,俗称“下束”;如设关子,用石头垒成一个鸡窝形状的建筑,里面拴一只活鸡或放置其他食物,只有一方留个门,倘若有猎物踏进门,石门会自动关闭,俗称“皮子关”;如下铁夹子,猎物若是踩上,肯定要遭殃,虽不致死,伤残是免不掉的,战斗力便大大减弱,很容易成为猎人的囊中之物,此法唤作“下夹子”;等等。因此,平时德富上山,手里攥根枣木棒,腰里别把镰刀,足矣。

山里的动物除了老鹰、麻雀之类的飞禽,四条腿的走兽不多见了。德富有时出去一天,连只兔子都捡不到。气得德富对着光秃秃的青龙山,对着整天阴沉着的老天哇哇大叫,满腹的气愤、委屈,还有无奈。

这天晚上,是一个刚刚暴雨过后的夜晚,天气闷热闷热的。德富辗转反侧之后刚要进入梦乡,忽然听到“嗷呜”的狼叫声,悲怆,凄厉!这个久违的声音让德富一下子兴奋不已,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是机灵地从床上爬起来,习惯地去抽枕头下的猎枪——糟糕,什么也没有。他有点慌神,不敢去开门。从窗户看出去,趁着隐隐的月色,他认出是那只独眼狼!他不由得打了个颤,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那一天,德富的“皮子关”钻进去一头狼。他赶过去的时候,这头狼呜呜叫着,像是在哭泣。他从石缝里看到,这头狼只有一只眼睛,挺着大肚子——原来是一头怀孕的母狼!察觉到德富的气息,狼匍匐在地,“呜呜”得更伤心,完全没有了狼的野性和凶猛。那声音,那眼神,似乎在哀求德富。德富犹豫了许久,直到他发现母狼眼里淌出的泪,才一狠心,放走了它。之后有一段时间,他早上起来,家门口常有被咬死的兔子,他怀疑是母狼所为。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啊。这一刻,德富心里好后悔,若是当初结果了这头母狼,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场面。怎么办?自己手里没有枪!德富有点慌神了,对着窗户大吼了两声:“走!走!”独眼母狼不为所动,还在“呜呜”地叫着,瘆人,凄凉,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德富转身找到半块砖头,从窗口甩出去,独眼母狼跳跃着躲避了一下,转身又对着德富的房子“呜呜”地叫着,铁了心要跟德富一决雌雄,好像在说“你不出来,我就不走”。这时候德富反倒不害怕了,因为独眼母狼刚才躲闪的动作,暴露出它的弱点:灵敏性不如年轻的同类,一条腿也瘸了。假如这头独眼母狼不走,再引来其他的同类,糟糕的就是自己。不如趁现在还有点力气,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想到这里,他拿起门后的一根棍子,把门打开了。

独眼母狼看到德富出来,转身跑了。德富本打算把它撵走就算了,谁知道,独眼母狼跳跃着跑了几步,又折回身来“呜呜”地叫着,挑衅似的。德富的倔脾气又上来了,道路有些泥泞,他还是挥舞着棍子撵了过去。独眼母狼见状,扭头就跑,跑了几步又转过头来,好像在看看德富跟上来没有。若是没跟上来,便停下来;是跟了上来,它就继续在前面跑……就这样,直到把德富引到另外一座山头。这时候,天已经渐渐放亮,德富撵得气喘吁吁,一只鞋子也跑掉了。难道独眼母狼要“诱敌深入”,进而攻击自己?想到这里,德富不敢再追了,转身沿原路返回。到了村口那儿,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青龙山跟毁了容似的,坍塌了半边,把整个村子淹没了,包括他家的房子。

德富到底没有进城,他留在了青龙山,改行当上了种树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狼凶猛残忍,如德富的兔子被咬死;德富打猎狠心,如他将砖头砸向独眼母狼。但独眼母狼与德富也有善良的一面。
B.“政府也有了政策”“虽然政府收缴了猎枪”,这说明因为不允许捕杀野生动物,德富委屈无奈,气得对老天哇哇大叫。
C.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作祟,村民会把山吃光,而当地政府的补救措施会让山不再光秃,但会让一部分人失业。
D.德富的狩猎方法多种多样,他不跟着儿子媳妇进城,夜里追狼,改行种树,是一个心灵手巧、倔强、胆大心细、勤劳的人。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龙山的人大都下山了,德富却不下山;原来山青猎物多,现在却是山秃猎物少。通过对比写出了德富倔强的性格和人们下山的原因。
B.小说写德富有自己一套捕猎的方法,如下绳套、设关子、下铁夹子等,为后面写独眼母狼钻进“皮子关”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语言不仅平实,而且幽默诙谐,例如,“现在山里的猎物是五黄六月下大雪”“青龙山已经像是谢顶的中年男人的脑袋”等。
D.第八段通过描写青龙山坍塌的情形和对独眼母狼行为、心理活动及神态的直接描写,写出了独眼母狼的聪明和知恩图报的品质。
【小题3】文中插入“德富救独眼母狼”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标题拟为“最后一个猎人”可谓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却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势。

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

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达师傅做过地下党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汇人来领取。这次,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认出莫雨,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扫了一眼窗台上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

“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下午几点到?”史副局长又问。

“四点半。”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

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旧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黄。

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局长,不仅毫无畏惧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大饼。”他对答:“油条火烧。”

整整59天,没有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

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

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的玻璃窗忽然敞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了解除戒严的命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

“这个老达,我还想找他杀一盘哪!”研究室主任兴奋起来。

“老达?回家给老伴买煤饼去了。”这是鲁大夫,眼镜片朝大伙儿一闪一闪。

“达师傅怎么会上班时间买煤饼?”史副局长也掺杂在人群里。

人们正要离去,达师傅蹬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的意图。他跨下车座,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史副局长一字一板问。

“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他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达师傅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有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他:“这么说,信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我怎么敢作主领钱、买墩布?各办公室的墩布都用秃了,也该换换了。”

“那……信是你写的?”史副局长强调了“是”字。

“你怎么还不信?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到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副局长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室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一九八三年十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每逢他路过传达室,都不自主朝窗户看一眼,仿佛那张焦黄的小纸片还摆在那里。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是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他又觉得已经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1983年11月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的细节,表现了达师傅善于察言观色、办事谨小慎微的个性,突出他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性格。
B.文中多次暗示史正斌是“莫雨”,“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说明他觉得自己被怀疑,但他始终没承认,可见其性格弱点。
C.小说明确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并且整体上采用顺叙手法叙事,脉络交代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D.文章反复提到“59天过去”“整整59天”等时间短语,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待人领取汇款单时焦躁、不安的气氛。
【小题2】汇款单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原文结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阅读文本删去了这一段文字。这样修改,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日常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的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他们分外遥远、虚渺。惟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摹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势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②段写“我”一方面“乐观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脑子则空空荡荡”,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
B.小说第⑦段中写油锅“安静”,第段写油锅“又沸腾起来”,暗示了“炸馃子的姑娘”由安于现状到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转变。
C.小吃店是“我”与“炸馃子的姑娘”的连接点,小吃店不仅记录了“她”的变化,也在跨越时间的叙述中见证了“我”精神世界的成长。
D.本篇小说与《哦,香雪》有着相近的风格,语言充满诗意,情节跌宕起伏,不仅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
【小题2】“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最后一段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