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节选)

王蒙

初到区委会十天的生活,在林震头脑中积累起的印象与产生的问题,比他在小学呆了两年的还多。区委会的工作是紧张而严肃的,在区委书记办公室,连日开会到深夜。他怀着敬畏的心情看着这一份份厚得像一本书的材料和长长的题目。有时,一眼望去,他却又觉得区委干部们是随意而松懈的,他们在办公时间聊天,看报纸,大胆地拿林震认为最严肃的题目开玩笑,例如,青年监督岗开展工作,韩常新半嘲笑地说:吓,小青年们脑门子热起来啦……林震参加的组织部一次部务会议也很有意思,讨论市委布置的一个临时任务,大家抽着烟,说着笑话,打着岔,开了两个钟头,拖拖沓沓,没有什么结果。

在一切印象中,最突出和新鲜的印象是关于刘世吾的:刘世吾工作极多,常常同一个时间好几个电话催他去开会,但他还是一会儿就看完了《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而且,他已经把前一个月公布的拼音文字草案学会了,开始在开会时用拼音文字作记录了。某些传阅文件刘世吾拿过来看看题目和结尾就签上名送走,也有的不到三千字的指示他看上一下午,密密麻麻地划上各种符号。刘世吾有时一面听韩常新汇报情况,一面漫不经心地查阅其他的材料,听着听着却突然指出:上次你汇报的情况不是这样!韩常新不自然地笑着,刘世吾的眼睛捉摸不定地闪着光;但刘世吾并不深入追究,仍然查他的材料,于是韩常新恢复了常态,有声有色地汇报下去。

……四月,东风悄悄地刮起,不再被人喜爱的火炉蝼缩在阴暗的贮藏室,只有各房间熏黑了的屋顶还存留着严冬的痕迹。往年,这个时候,林震就会带着活泼的孩子们去卧佛寺或者西山八大处踏青,在早开的桃李与浑浊的溪水中寻找春天的消息……区委会的生活却不怎么受季节的影响,继续以那种紧张的节奏和复杂的色彩流转着。当林震从院里的垂柳上摘下一颗多汁的嫩芽时,他稍微有点怅惆,因为春天来得那么快,而他,却没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迎接这个美妙的季节……

晚上九点钟,林震敲开了刘世吾办公室的门。

怎么样?刘世吾推开窗户,一阵风吹掉了办公桌上的几张纸,②传来了前院里散会以后人们的笑声、招呼声和自行车铃响

我想谈谈来区委工作的情况,我有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林震用一种坚决的神气说,同时把落在地上的纸页拾起来。

对,很好。刘世吾仍然靠着窗户框子。

林震从去麻袋厂说起:……我走到厂长室,正看见王清泉同志……

下棋呢还是打扑克?刘世吾微笑着问。

您怎么知道?林震惊骇了。

他老兄什么时候干什么我都算得出来,刘世吾慢慢地说,这个老兄棋瘾很大,有一次在咱这儿开了半截会,他出去上厕所,半天不回来,我出去一找,原来他看见老吕和区委书记的儿子下棋,他在旁边‘支’上‘招儿’了。

林震把魏鹤鸣对王清泉的控告讲了一遍。刘世吾关上窗户,拉一把椅子坐下,轻轻地摆动着头:

魏鹤鸣是个直性子,他一来就和王清泉吵得面红耳赤……你知道,王清泉也是个特殊人物,不太简单。抗日胜利以后,王清泉被派到国民党军队里工作,是个呱呱叫的情报人员。他是去瓦解敌人的,但是他自己也染上国民党军官的一些习气,改不过来,其实是个英勇的老同志。”“这样……

是啊。刘世吾严肃地点点头,接着说:当然,这不能为他辩护,党是派他去战胜敌人而不是与敌人同流合污,所以他的错误是应该纠正的。

怎么去解决呢?魏鹤鸣说,这个问题已经拖了好久。他到处写过信。

是啊。刘世吾作着手势说,现在下边各类问题很多,你如果一一去解决,那是事倍功半的。而且,上级布置的任务追着屁股,完成这些任务已经感到很吃力。作为领导,必须掌握一种把个别问题与一般问题结合起来,把上级分配的任务与基层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的艺术。再者,王清泉工作不努力是事实,但还没有发展到消极怠工的地步;作风有些生硬,也不是什么违法乱纪;显然,这不是组织处理问题而是经常教育的问题。从各方面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目前还不成熟。

林震沉默着,他判断不清究竟哪样对。他一想起王清泉那样的厂长就觉得难受,但是,他驳不倒刘世吾的领导艺术。刘世吾又告诉他:其实,有类似毛病的干部也不只一个……这更加使得林震睁大了眼睛,觉得这跟他所听的党课的内容不是一个味儿。

后来,林震又把看到的韩常新如何了解情况与写简报的事说了说,他说,他觉得这样整理简报不太真实。

刘世吾大笑起来,说:老韩……这家伙……真高明……笑完了,又长出一口气,告诉林震:对,我把你的意见告诉他。

林震犹豫着,刘世吾问:还有别的意见么?

林震勇敢地提出:我不知道为什么,来了区委会以后发现了许多许多缺点,过去我想象的党的领导机关不是这样……

刘世吾把茶杯一放:当然,想象总是好的,实际呢,就那么回事。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缺点,而在于什么是主导的。我们区委的工作,包括组织部的工作,成绩是基本的呢,还是缺点是基本的?显然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的。

走出办公室以后,林震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和刘世吾谈话似乎可以消食化气,而他自己的那些肯定的判断,明确的意见,却变得模糊不清了。④他更加惶惑了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书记办公室连日开会到深夜,和某些区委干部的随意懒散的工作状态形成了反差,林震参加会议时也发现区委干部中存在扯皮拖沓的问题。
B.韩常新向刘世吾汇报工作时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说明韩常新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敷衍了事,他这样的工作态度引起了林震的不满。
C.林震向刘世吾反映魏鹤鸣对王清泉的控告,是为了表明了二人之间存在私人恩怨,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刘世吾关注区委会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
D.林震在和刘世吾的谈话中不仅提及了麻袋厂的问题,也谈到了自己来到区委会后发现的机关内部的问题,这表明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干部。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用调侃的语气,表明韩常新对以林震为代表的青年干部的工作热情存在轻视的心理。
B.句②看似“闲笔”,实际上侧面印证了前文对区委会工作情况的描述,暗写了刘世吾的无奈。
C.句③中,“这家伙”表明刘世吾明白韩常新的问题,“真高明”表明他还是接受了韩常新的汇报。
D.句④中,林震“惶惑”的原因是他感觉自己原有的是非界线逐渐模糊,不知道如何面对工作。
【小题3】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分析林震到区委会工作后的内心感受。
【小题4】文本中刘世吾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请结合文本分析刘世吾这个人物形象,并谈谈你的看法。
23-24高二上·浙江金华·期末
知识点:王蒙(1934-)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动变人形

王蒙

倪藻跟着姥姥去逛庙会。他喜欢看练把式的,可惜这些人说得多,练得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说的那话使你觉得他马上就要练给你看,结果害得你一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还在那儿说呢。

终于也练了几招,使倪藻大为兴奋。他回到家里,站到铺板上模仿着耍吧起来。没有几下,忽然头重脚轻,头朝下从铺上栽到了地下,把脸都摔破了。父亲感叹地说:“太缺乏营养!他的食品的热量不足!头部供血不足!站都站不稳!让儿童过这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这是犯罪,这是犯罪呀!”

倪吾诚感慨激昂,倪藻却觉得反感乃至讨嫌。他是一个人,不是一只猫或者一只狗,不应该当着他的面评头论足,摔了就是摔了,用不着营养长营养短,上哪儿弄那么多营养去?摔破了脸你最好拿一瓶二百二十来,或者一块橡皮膏,如果没有药品和用品,你安慰两句,胡噜胡噜脑袋也行。妈妈就是这样的。“胡噜胡噜毛,吓不着,胡噜胡噜背儿,吓一阵儿。”这是家乡的童谣。所有这些都没有,却在那里夸张地喊什么“犯罪”,不全是废话吗?这种感叹除了败坏自己也败坏所有的听到他的感叹的人的情绪以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用处吗?

倪藻脸伤以后有两个晚上没有看课外书。他盯着爸爸喜爱的横幅,如读天书,一个字的意思也不懂。难得糊涂的难写作“”字,就更让倪藻糊涂。“”是什么呢?一定是“鷄”的另一种写法。鸡又有什么糊涂的呢?

“这是学问,”倪吾诚说,“就是说,一个人该聪明的地方就要聪明,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倪吾诚给倪藻讲了一些儿子听不懂自己也没懂的话。

他搞不清父亲。

毕竟是一个平静的冬天,是倪藻的记忆中唯一一个平静和睦的冬天,是倪藻记事以来中唯一一段和父亲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个冬天。父亲译书译文,成天不断地查字典。有时候父亲睡得很晚。倪藻睡了一觉了,醒来尿尿,看到父亲还在灯下查字典。阳历年以后,父亲又找到了新的事由,是在一个中学兼一些课。他按月把薪水交给母亲,这使全家洋溢着一种喜盈盈的气氛,虽然父亲和母亲每天都要吵几次,有许多争吵与他有关。

“吃饭的时候不要吧唧嘴。”当倪藻吃得正香的时候,父亲会发出这样的告诫。

“他爱吃。”母亲辩解说,而且示威般地边吃边把嘴弄得吧唧吧咿地响。

“这样的习惯不好!”父亲又说。

“你的习惯多好!”倪藻在心里说,父亲的干涉破坏了他的吃饭的兴致。何况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这时倪吾诚咀嚼和吞咽的时候发出了一些声音,“您也在吧唧嘴!”倪藻兴奋地指着父亲。

“不要用手指别人!”又是新的训诫。

“你说话专门爱指着人!”母亲揭露说。

父亲显然要发作了,但是他看了一眼郑板桥的书法,便死皱着眉头忍了下来。

“天太冷了,把我的手冻坏了!”倪藻放学以后,伸出冻红的小手在火炉上烤,叫苦地说。

“不要烤手,”父亲又告诫了,然后发高论,“这算什么冷?在黑龙江,在西伯利亚,比北京冷得多。还有北极呢,北极圈里有住在冰房子里的爱斯基摩人。世界上的一些先进国家,每年都派人去北极探险……小娃娃不应该怕冷。”

全是废话!倪藻判断着。

母亲已经搭了茬儿:“你说这些个管吗用?你个当爸爸的不说是给孩子置一件新棉袄新毛衣,也不说是给孩子置一顶新航空帽新毛窝。他这一身,能上北极吗?你上过北极吗?为了省煤我少往炉火里添几块你就发脾气呢,倒让人家上北极!”

倪吾诚低声自言自语:“愚昧,彻头彻尾的愚昧,简直像白痴……”他的声音自己也听不见,更不敢让别人听见。

倪吾诚没事时还常常让两个孩子站给他看,走给他看。他要检查他们的脊椎骨是否挺直,两肩是否保持了水平,腿是不是罗圈,走路时脚是不是有内八字或外八字。

这使两个孩子讨厌得发狂。他们不能容忍这种侮辱性干涉性的所谓关心。倪藻甚至于开始怀疑父亲与母亲的和解究竟是否好事了。当父亲与母亲势不两立时,当父亲常常不回来或者虽然回来他们也奉母亲之命躲着父亲时,他们的生活不是自在得多吗?

还有整套的繁文缛节与理想主义的高论。见到哪个人该叫叔叔,见到哪一个人该叫伯伯了。什么时候该说谢谢,什么时候该说对不起,什么时候又该说再见了。哪一个词用词不当了。哪一条有趣的新闻并不可靠啦。冬天睡觉的时候也应该开窗户,天好的时候应该到户外做日光浴啦。一本书没看完,不能因此折一角做记号啦。甚至见到生人应该面带笑容,见到认识的人应该主动去问候。参加讲演比赛不能只讲做一个好学生而且应该讲做一个有作为的青年直到应该学唱更多的歌。应该至少学会一种乐器,应该学习绘画和雕塑。

应该学会自己动手制造文具和诸如——幻灯箱。更应该从小学会跳舞、骑自行车和开汽车……有一些无孔不入的“应该”像投向姐弟俩的一根又一根捆人的绳索,而另一些“应该”则犹如白昼说梦……接受父亲的“教育”是怎样的痛苦,怎样的一场灾难啊!

“你爸爸有神经病,”静宜的评论和对孩子的教育倒很干脆。“不用理他。”她补充说。倪萍和倪藻都乐于接受母亲的观点。

越在家里待的时间长倪吾诚就越喜欢自己的两个孩子。越喜欢就越关心。越关心就越发现了那从小就暴露出来的种种短处,令人痛心!倪吾诚早就与别人谈论过,教中国只能从救婴儿做起,七岁再教育或者六岁再教育甚至五岁再教育,晚了!越喜爱和关心自己的孩子便越要教育,越教育便越使倪萍和倪藻不喜欢自己的父亲。

(选自王蒙《活动变人形》,有改动。)

[注]活动变人形,西方当时流行的一本玩具书,它可以通过翻动书的头、身子和脚等部分,从而拼凑成不同的样子,寓意着人如果思想行为和所处身份不搭,会是一场丑陋矛盾的悲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倪藻练把式摔破了脸,倪吾诚在一旁的感叹表现他希望儿女吃有营养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父亲对子女的爱。
B.倪吾诚与静宜、倪藻之间琐碎的矛盾,从实质上反映的是不同文化观念之间的分歧给一个小小家庭带来的动荡。
C.倪藻对于父亲强行纠正行为举止的“教育”感到屈辱,父子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他甚至怀念“父亲常常不回来”的生活。
D.小说中主人公倪吾诚,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父亲不同,他努力践行打碎人身上种种枷锁,鼓励儿女对快乐、健康、理想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静宜这个人物着墨不多,然其与倪吾诚教育观念的交锋形成对比,在反差中凸显倪吾诚教条式的教育理念。
B.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地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C.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多为口语,既有效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赋予小说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很有亲切感。
D.小说选用倪藻的视角,而不用全知视角去看家庭的起伏和矛盾,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入到每个人物内心。
【小题3】文章画线部分“他的声音自己也听不见,更不敢让别人听见”,精细地写出了倪吾诚复杂的内心世界,请加以分析。
【小题4】有人说:倪吾诚头在西方,脚在封建,身体被拉扯变形,是典型扭曲的“活动变人形”。请结合这句话,分析小说标题“活动变人形”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边风景(节逸)

王蒙

“您是第一次到我们伊犁来吗?啊,太棒了!真是个美好的地方!我到过上海——了不起的高楼大厦,不过,人太多了。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使你头晕目眩。我到过广州。珠江边的阳光是多么灿烂!可在那儿,谁见过漫无边际的、耀眼的飞雪?分不清四季的一年,过起来有多么单调?哈哈……您笑了,您大概笑话我是坐井观天,也可能的。我想告诉您,我到过东北的三棵树,也到过海南的三亚,到过炼钢中心,也到过停泊船舶的码头……一句话,哪里也比不上我们小小的伊犁,如果说祖国的边疆是一个金子的指环,那么,我们的伊犁便是镶在指环上的一颗绿宝石!”

“我早就闻名了,伊犁是个好地方。”

这是一九六二年五月初,在一辆长途客运汽车上。汽车正沿着傍山依水的山间河谷公路盘旋而下。他的谈话对手和他并排坐在一起,是一个年龄稍大一点,带着一种谦逊的笑容的干部。那位黑胡须阿哥觉得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下去或许有些失礼,所以,他有时回转过身来,征求一下坐在他的后面的浓眉毛的一个维吾尔男子的意见。他说上一段,便回头问道:“是这样吧?”得到的总是肯定的回答。于是,他放心满意地继续叙述下去。

“为什么伊犁这么好呢?因为伊犁有丰富的水源。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您看看伊犁树木的叶子是多么黑绿黑绿的!真是个插上手杖也能够发芽长叶的地方!”

黑胡子阿哥说得得意起来,半闭上眼睛,哼哼起一支富有伊犁地方特色的,既开阔悠扬又萦回缠绕、难解难分的民歌。接着,未开口自己先笑起来:“我们单位有个汉族小伙儿,他刚到伊犁,要到西公园去逛逛,我先告给他路,他不好好听,出去转了半天没有找到公园。原来,照他的经验,他以为哪里树多哪里就是公园,他走啊,走啊,到处都有那么多的树。结果,他迷路了。哈哈……其实,整个伊宁市,就是一个大公园……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了?您闻见了没有?”他叫了起来,用手指着车窗外的正在向后飞驰的一簇一簇的果树。

那个鬓角花白的干部用力吸了口气,赞叹地说:“真多啊!这都是……”

“这里就是著名的果子沟,汽车在野果林里要走一个多小时。您知道伊犁的夏柠檬苹果吗?个儿不大,绿中带着黄,柄下有一块深褐色的晕斑,它有多么香啊!有一次,我提着一兜苹果,在乡间的土路上行走,一下子招来了那么多蜜蜂围着我的网兜飞,吓得我狂奔起来……哈哈……是吧?兄弟。”黑胡子阿哥转身问道。

“呵,是的,当然。您把我们伊犁的好处说得很好听,很动人……”

“再说伊犁的蜂蜜……”黑胡子继续讲述。

“不,先不说蜂蜜吧。”坐在后面的浓眉毛的“老弟”扬了一下手,打断了他的话,“我是说,年年岁岁,我们讲伊犁的白杨、苹果、酥油、蜂蜜……是不是已经讲得够多了?”

“您这是什么意思呢?”黑胡子贬一眨眼睛。

年长的干部注意地转过了头,打量了浓眉大眼的“老弟”一眼。

汽车里又有几个人被他们的谈话吸引了,把视线投了过来。

“没有什么。”“老弟”低了一下头。

“您是说,我们伊犁人爱吹嘘自己的家乡吗?哈哈,很可能的。”黑胡子笑了起来,“在谈论乡土的时候,我们伊犁人从来不懂得谦虚……”

“那是自然。自己的母亲最感样,自己的家乡最可心。拿我来说吧,我是阿图什人,到伊犁地区定居已经四十年了,然而我还是想念阿图什的无花果。如果有人给我一片阿图什的无花果干,我宁愿用一百只伊犁的苹果换它!”一个白须飘拂的老人说。

又一阵哄笑声。黑胡子不满地低头嘟囔说:“这么说,你为啥不回南疆去?”

大眼睛“老弟”嘴动了一下,本想再说点什么,又把话咽了回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场所设置在一辆长途客运汽车上,这样便于把不同身份的人物集中在一起来写,同时也为了表明那时交通条件的落后。
B.小说内容主要以对话为主,在对话中展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在对话中展现了“这边风景”的美妙独特,可谓匠心独运,妙合无垠。
C.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只有特征而没有姓名,这与“长途客运汽车的特殊环境有关,因为萍水相逢;同时也与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以记述黑胡须阿哥的表达为主,其他人物起着烘托陪衬作用,如此方可重点突出,阿哥这一形象才显得更加鲜明。
【小题2】黑胡须阿哥是如何来赞美伊犁的?
【小题3】小说结尾处,大眼睛“老弟”为何“又把话咽了回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之声

王蒙

咣地一声,黑夜就到来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夏天的时候,把衣服放在大柳树下,脱光了屁股的小伙伴们一跃跳进故乡的清凉的小河里。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涟漪之上,不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

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唯一的小方窗里透进了光束,是落日的余晖还是站台的灯?黑咕隆冬,好像紧接着下午便是深夜。门咣地一关,就和外界隔开了。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下一站,或者下一站的下一站,你所寻找的生活就在那里,母亲或者孩子,友人或者妻子,温热的澡盆或者丰盛的饮食正在那里等待着你。都是回家过年的。

还真有趣。在出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在北京的高级宾馆里住了一阵——总结啦,汇报啦,接见啦,报告啦……之后,岳之峰接到了八十多岁的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他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他怎么也没想到要坐两个小时零四十七分钟的闷罐子车呀。他有点垂头丧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正在梦寐以求地渴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们,却还要坐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事实如此。事实就象宇宙,就象地球,华山和黄河,水和土,氢和氧,钛和铀。既不象想象那样温柔,也不象想象那么冷酷。

车身又摇晃了,对面车壁上的方形的光斑又在迅速移动了。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肉泡馍。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中医治癌。差额选举。结婚筵席……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阔人骑毛驴,穷人靠两只脚。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哞——哞——咣气咣气……喀郎喀郎……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流。飞速旋转。

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睛,追逐着的,跳跃着的。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那是他青年时代的初恋,是第一次吹动他心扉的和煦的风。二月的风就带来了和暖的希望,带来了早春的消息。还是冬天吗?当然,还是冬天。然而是已经联结着春天的冬天,是冬与春的桥。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是山泉,榆钱,返了青的麦苗和成双的燕子吗?他定了定神。那是春天,是生命。他定了定神,揉了揉眼睛。分明是法兰克福的儿童在歌唱,当然,是德语。在欢快的童声合唱旁边,有一个顽强的、低哑的女声伴随着。

他再定了定神,再揉了揉眼睛,分明是在从X城到N地的闷罐子车上。在昏暗和喧嚣当中,他听到了德语的童声合唱,和低哑的,不熟练的,相当吃力的女声伴唱。

什么?一台录音机。在这个地方听起了录音。一支歌以后又是一支歌,然后是一个成人的歌。三支歌放完了。是叭啦叭啦的揿动键钮的声音,然后三支歌重新开始。顽强的,低哑的,不熟练的女声也重新开始。这声音盖过了一切喧嚣。

火车悠长的鸣笛。对面车壁上的移动着的方形光斑减慢了速度,加大了亮度。岳之峰看清楚了,录音机就放在那个抱小孩的妇女的膝头。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地一声,不唱了。

这是……什么牌子的?岳之峰问。

三洋牌。这里人们开玩笑地叫它作‘小山羊’。妇女抬起头来,大大方方地回答。

从北京买的么?岳之峰又问,不知为什么这么有兴趣。本来,他并不是一个饶舌的人。

不,就从这里。

这里?不知是指X城还是火车正在驶向的某一个更小的县镇。他盯着三洋商标。

你在学外国歌吗?岳之峰又问。

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我在学外国语。她的笑容既谦逊,又高贵。

德语吗?

噢,是的。我还没学好。

这都是些什么歌儿呀?一个坐在岳之峰脚下的青年问。岳之峰的连续提问吸引了更多的人。

它们是……《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和《第一株烟草花》,女同志念着: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

听音乐吧。她说。好像是在对他说。是的,三支歌曲以后,她没有揿键钮。在《第一株烟草花》后面,是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车到了岳之峰的家乡。他有点依依不舍。他看到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有的地方已经掉了漆,灯光下显得白一块、花一块的。但是,下车以后他才注意到,火车头是蛮好的,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内燃机车绿而显蓝,瓦特时代毕竟没有内燃机车。内燃机车拖着一长列闷罐子车向前奔驶。天上升起了月亮。车站四周是薄薄的一层白雪。天与雪都泛着连成一片的青光。他走在了坑坑洼洼的故乡土地上。他转过头,想再多看一眼那一节装有小鸟、五月、烟草花和约翰·斯特劳斯的神妙的春之声的临时代用的闷罐子车。他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

(选自《人民文学》19805月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咣地一声,黑夜就到来了”,开篇对列车启动时车门发出声响的描写,既是主人公在闷罐子车中一刹那的内心感受,也是岳之峰驰骋联想的起点。
B.月亮本应是圆的,文章却强调那是一个“方方的”月亮,这样写独特新奇,突出了岳之峰此次所乘坐的闷罐子车窗口之小,车上条件的落后与简陋。
C.文中画线句连用多个没有联系的概念性词语,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词汇融合起来,展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气象。
D.该篇小说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主人公岳之峰跳跃多变、天马行空的自由联想来组织材料,淡化情节,打破了一般小说常见的时空逻辑顺序。
【小题2】文中写到中年妇女用录音机播放德语童声合唱、《第一株烟草花》《春之声圆舞曲》等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结尾描写了“闷罐子车”的外形,突出了其什么特点?“闷罐子车”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