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鹿儿

航鹰

是她?

上午票箱揭晓,选举结果第一名出炉,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曾当选过劳模的我对此很不好接受,说:郭经理,职工们对第一名有些看法。附近厂子里的小伙子,背地里把商场女售货员中最漂亮的叫‘一号’。我一打听,‘一号’原来就是她,金鹿儿!就凭这一点,顾客投票难免有偏差。

郭经理呵呵地笑着。

卖货时,她用金色的发卡挽住了一头卷发,那发卡簪子还缀着几条金链子,金链子在她耳朵下面荡来荡去……一天早晨,她在屋顶平台上趁着黎明人稀在自我陶醉地跳舞。她这么讲究穿戴,而且举止轻浮,怎能当劳模?我愤愤地说。

郭经理依旧呵呵地笑着。

还有人反映,最近她好几次把糖果拿宿舍去,请一些青年人去吃糖,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我建议应该彻查。

郭经理笑呵呵地说:评选工作应注意到群众性和民主性,在表彰大会召开之前,请你去了解一下金鹿儿的情况。

中午,店堂里一片熙攘。妈妈,我要吃糖……糖!糖!小女孩哭闹起来。金鹿儿见状,同志们,请让孩子的妈妈先买好吗?征得了大家的同意,抱孩子的女顾客感激地走到前面,金鹿儿先拿了两块给孩子,孩子立刻不哭了。这怎么行,看这孩子……她还没说完,糖已经称好。她从秤上拿下去两块扔回糖柜,说:这不是一样么!女顾客连声道谢。

这时,一位提手提包的军人,站在队伍后尾不时地看表,一脸焦急的神色。金鹿儿见那军人慌慌张张要走,便上前招呼:解放军同志,您有急事?军人不好意思地说:我要赶火车回部队,想给同志们捎点糖……又征得大家的同意,她优先照顾了这位军人。军人高兴地行了个军礼,接过糖果跑走了。

她卖货速度飞快,服务热情周到。我想,一个思想颓废的人会有如此高的劳动热情?楼顶平台上的她和柜台上的她,哪一个是真实的金鹿儿?……这也渐渐地冲淡着我往日的成见。

我回到办公室,找来与金鹿儿同宿舍的任小妹去了解情况。任小妹说,金鹿儿确实在宿舍里开过茶话会,有好多青年参加,但糖果是她自己买的,她先后买过二百多种,请大家品尝后一一评价其特点,她听后记在小本子上。她为了练包装技术,曾多少个夜晚偷偷地练包砖头,包小石子,把台秤抱回宿舍,练习上秤准确……

啊!我明白了,明白了,这是多么生动的先进事迹呀!我有些怨恨起糖果柜组长来,不,我记起来了,她反映过,还推荐过她去参加局里的技术表演赛,都是我把她的名字给抹掉了,为什么会……我心里感到有些内疚。

晚上干部碰头会后,金鹿儿来找我,大姐,我来请个假,今晚我得参加文化宫话剧队的彩排,就不能参加您的会了。

不行!我斩钉截铁地说。

她有些发急了:发言内容我现在就可以汇报。可是,我在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不去,戏就无法演出。

我不耐烦地问:什么离不了的角色?

一个迷失了生活方向的姑娘,用打扮和跳舞消磨时光……

我忽然想起了屋顶怪舞的事,似乎领悟到什么,一阵惊喜涌上心头。我亲热地抚着她的手心说:今晚你就去吧!

她高兴地搂着我转了两圈,我拉住她说:不过,以后不要参加这种活动了。

为什么?她一下子跳起来问。

我语重心长地说:劳动模范了,凡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光是劳动态度好,生活小节也要检点。说着,我就顺手摘下她的金发卡,以老大姐的口吻叮嘱:就说打扮吧,表彰大会最好别戴它……

为什么?她挑战似地问。

我尽量地笑着反问:干嘛非戴它呢?

我一方面是为了漂亮。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抬头卖货不大适应,顾客一多就顾不过来了。头一低,金链子就打着耳朵,提醒我把头抬起来。

我听了喜出望外,看来她的事迹还真不少呢!

行,戴上吧!汇报时就讲抬头卖货,可别提什么漂亮不漂亮。

可我就喜欢漂亮!她反复地强调,为什么不能说?我要向所有人说,我爱美!爱美的人才爱生活!

见她这么坚持,我说:好吧!那你能不能具体讲讲为什么能这样热情地为顾客服务?

她想了想,直率地表示:我想,还是应该先说说顾客给了我什么。

顾客?给你……我迷茫地问。

就从一些常来买糖的老顾客说起吧!有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女教师,每月总是来买少量的糖果带回家去。有一个月她没有来,而是她的小女儿领着奶奶来的。老太太擦着眼泪告诉我:‘她买点糖回家上敬老下顾小的,一块也舍不得自己吃。现在低血糖住了院,这糖是给她买的。’还有七八个自修的学生,每年大学发榜后来买糖。总是由考取的学生请客,而未被录取的人说:‘明年由我来请客。’今年,我又送走了两位大学生,只剩下一位自修生了,但他还是对朋友们说:‘明年,你们一定回来吃我的糖。’……

她说到这里,长睫毛挂起晶莹的泪珠,说:他们教我看懂了生活。为这些普通的人服务,是我的快乐。

她几乎不是在和我讲话,而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侃侃而谈,我从她那燃烧的目光中看到了她将在大会上的讲话内容,那就是爱人民,爱生活,爱美!我的脸颊热起来,我感到我误解了她,也从她的言行中看到了我身上僵硬的症结……

你说得很好,谢谢你!我的嗓子有些发哽,便催促她,你该去彩排了。

她听了,送我一个感激的笑容。我送她到门口,言犹未尽,想再说句心里话,但不知为什么,我竟问了那么一句: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

她怔了怔,响起了银铃般的笑声:反正我觉得,生活挺有意思!

我不由得重复她的话:生活挺有意思!

(选自《新港》1981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一开始点明她得到顾客的认可,被推选为劳模,然而,作者笔锋一转,“我”对她却提出了一大堆的疑点,这样构思在艺术上形成极大反差,吸引读者。
B.作品以第一人称“我”对金鹿儿的观察为主线,把镜头聚焦在金鹿儿的身上,刻画了一个业务能力强而且个性鲜明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女售货员形象。
C.本文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对比和映衬,写出两代劳模在性格、习惯、作风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她们彼此接触和了解,最后化解“隔阂”达到心灵相通。
D.小说结尾,通过“我”与金鹿儿的对话,赞扬了金鹿儿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深刻揭示她的心灵美,这种注意揭示人物心灵的技巧,是航鹰小说的一大特点。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语义上与上文“呵呵地笑”紧密连通,一个“依旧”强调郭经理的处变不惊和对金鹿儿的信任。
B.句子②在情绪上较前句“为什么”更为激烈,一个“挑战似的”表现了金鹿儿敢于追求自由生活的勇气。
C.句子③中的“彩排”语意双关,既可指金鹿儿今晚的文化宫话剧队的彩排,也暗指金鹿儿今后的人生。
D.句子④中的“生活挺有意思”,这句话表明“我”既看到自身的不足,也看到金鹿儿对生活的美好态度。
【小题3】简要概括“我”对金鹿儿的认识,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小题4】人物形象塑造,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选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是1977年《北京日报》的人物通讯报道,《金鹿儿》是1981年的《新港》小说,两者在塑造“劳模”上有何不同?试从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语言风格、时代映射等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进行分析。
23-24高一上·浙江温州·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追忆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救。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白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藉历史学家黄仁字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远在美国的黄仁宇对沈玉成完成的第一章修改稿非常满意,但他坚持要亲自审阅以后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后来,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动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一直是国内外古典学界所瞩目的“高天风筝”,傅先生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只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将唐代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B.“相关链接①”中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界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
C.傅璇琮主编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的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表现出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傅璇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进行润色加工,黄仁字却坚持自己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D.傅璇琮之所以主动邀请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是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和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小题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雷媛

1962年,24岁的樊锦诗第一次到敦煌,这位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女大学生受到了大震撼。莫高窟太美,壁画雕塑,无不精美,学考古的她深知它的珍贵。

她与彭金章在毕业分配时约定,自己在敦煌“玩”三年,把壁画、彩塑看个遍,就奔向武汉,两人成家。期限到了,彭金章没见着人影,就赶往敦煌。看到朝思暮想的恋人,彭金章傻眼了:“变土了,哪像在北京读书时候的样子。”他们一起看洞窟,彭金章再次傻眼了:“太震撼了!”但他没有留下来的打算。自此,两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直到1986年,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出面,把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彭金章调到敦煌研究院。在结婚21年后,他们一家终子在敦煌团聚了。

1979年,敦煌对外开放。世界各地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莫高窟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到了旅游旺季,因游客超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湿气等对洞窟壁画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樊锦诗的心抽紧了,“真担心有一天从梦里醒来,莫高窟不见了。”

20世纪80年代,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已经从50年代的看守式保护和抢救式保护阶段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时期。到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时,如何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成为她日夜思考的问题。

2003年,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她的回答很明确:“游客越来越多,直觉就是高得不得了。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当时院里正在搞数字化,这给了我一个启发,能不能让游客在洞外面看?后来明白了,以当时的技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数字敦煌”的概念一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质疑声不绝于耳。“那时候我真的很孤立。”为了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想法,樊锦诗逢人就说“数字敦煌”,一说就是一两个钟头。

对计算机并不熟悉的樊锦诗,开始着手大量资料的查阅。樊锦诗抓住一切机会向同行请教,哪怕一个数字、一个细节也会刨根问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积累与眼界的开阔,更加坚定了她“让科技引领和支撑莫高窟保护”的理念。

“数字敦煌”的进度是慢工出细活,一幅壁画要用轨道固定相机拍摄,一面墙可能要几千张照片才能拼起来,一个洞窟要做一份档案,492个洞窟就要做492份档案。事实上每个洞窟的档案照片,最少要保证有窟形、窟顶和四壁各一张,才能算得上一个洞窟最起码的照片全面记录。如此算来,莫高窟最少要有3000张洞窟档案照片。

在樊锦诗的积极努力和支持下,《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曙光天演Power 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等数字化项目相继完成,敦煌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03年,在她的策划与提议下,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富前的金色建筑像流动的沙丘在大漠戈壁上缓缓隆起——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敢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论文。这些敦煌石窟分期排年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将敦煌石窟考古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国学大师、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称此报告“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佩服之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锦诗的恋人彭金章来到敦煌,两次的“傻眼”,从侧面反映和揭示了樊锦诗坚守莫高窟的工作艰辛和选择理由。
B.游客的发展与莫高窟的保护产生了新矛盾,樊锦诗提出“让游客在洞外面看”的数字化工程因引起争论和质疑而无法实现。
C.樊锦诗虽然不大了解计算机,但对“数字敦煌”概念很敏锐。在亲身参与和虚心求教中,她对保护莫高窟的科技力量更有信心。
D.樊锦诗不仅是敦煌莫高窟的管理者,还是研究者。通过团队合作、论文发表和资料编纂,敦煌学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小题2】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