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材料二: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官史佳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出来。
拘张仪A秦王B必怒C天下D见楚之E无秦也F楚G必轻矣。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舍”指招待宾客的上等房舍,后也指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
B.“箕帚之妾”中箕帚原指扫除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妻妾的谦称。
C.“符”即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
D.“折节”一指降低自己身份,二指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发展;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攻打齐国,便设计离间齐楚,破坏齐楚联盟,达到先削弱楚国邦交的目的。
B.陈轸献计说,楚国应暗中联系齐国,表面假装与齐国断绝关系,以此来试探秦国。
C.楚怀王没采用陈轸的计谋,而让宋人潜入齐国境内辱骂齐王,避免了齐、楚的正面冲突。
D.靳尚替张仪在楚怀王及其宠姬郑袖面前“设诡辩”,使张仪得以从楚国顺利逃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2)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小题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楚国最终大败的内因和外因。
23-24高一上·重庆九龙坡·期末
知识点:《史记》《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秦穆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穆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穆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穆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鋮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因与由余A曲席B而坐C传器D而食E问其地F形与G其兵势H尽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华夏政权,文中与“戎夷”相对而言。
B.孤闻,意思是我听说,“孤”为古代王侯自称,与《六国论》“智力孤危”的“孤”不同。
C.女乐,文中指古代的歌舞伎,即经过一定的音乐文化教育后专业的音乐舞蹈表演者。
D.垂法,意思是留下法度,“垂”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室和积蓄的财富,由余认为这些东西会劳累鬼神辛苦民众,由余的话含有讽刺意味,秦穆公因此责怪他。
B.由余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骄奢淫逸,不能用法度苛责下民,而需要统治者怀有淳厚的仁爱之心对待臣民,百姓也怀有忠贞不渝的信义来事奉其国君。
C.秦穆公意识到由余是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于是他采纳内史的建议,盛情款待由余,留着由余不让他回去,耽误由余的归期,以此疏远由余和戎王的关系。
D.秦穆公利用戎王喜好美色享乐的弱点,让戎王沉迷享乐,由余回国后屡次劝谏戎王均不为采纳,穆公也不断派人暗地邀请由余,由余终于离开戎王归降秦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2)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小题5】作者借君子之口对秦穆公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王公大臣居住的地方,也说“禁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为沛公时,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厄塞:险关要塞。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
B.布衣: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材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衣,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侯:古代爵位从高到低分别为王、公、侯、伯、子、男。西汉初大封功臣,有功之臣受封列侯,比如扶保刘邦的萧何被封为酂侯。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君主封赐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食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收藏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文献以及各种图书。
C.刘邦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功臣们不满,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萧何家族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最多说服了其他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