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方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令皆申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固辞乃止。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

庆州兵乱,彦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胜,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摭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不实贬。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抵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谥曰忠烈。

(选自《宋史·文彦博传》,有删节)

【注】申覆:申请审核。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将序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章惇A秉政B言者论彦博C朋附司马光D抵毁先烈E降太子少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西方用兵”的“用”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的“用”意义不相同。
B.文中“坐不实贬”句中“坐”与《登泰山记》中“与子颍坐日观亭”中“坐”用法相同。
C.“熙宁二年”的“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
D.“拜”在古代有授予官职的意思,文中“拜司空”指授予彦博司空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偏校中有临阵先退,畏惧不前的行为,彦博认为当务之急是统一将权,严肃军纪,而不是忙于对偏校的审核治罪。
B.在河中审理刘平投敌案时,黄德和及其党徒图谋不轨,彦博义正辞严,敢于承担责任,最终主谋与奴卒都受到惩处。
C.彦博治乱有方,在他人长期讨伐无果时,主动请战,十天后将叛乱者装入槛车押往京师。在外做官时,深得皇帝眷爱。
D.御史张商英想依附王安石,诬陷彦博,并且彦博又指出了王安石变法的过失,彦博因此遭到贬官。
【小题4】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
(2)为安石所恶,力引去。
【小题5】根据文章第二、第三段内容,概括文彦博与王安石产生矛盾的原因。
23-24高一上·广东深圳·期末
知识点:《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遏G而绝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馈响,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响”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司马)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又尽散常平钱谷,专行青苗,它日若思复之,将何所取?富室既尽,常平已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抗章至七八,帝使谓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

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徙知许州,趣入觐,不赴;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自是绝口不论事。而求言诏下,光读之感泣,欲嘿不忍,乃复陈六事,又移书责宰相吴充,事见《充传》。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②干糒(bèi):干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B.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C.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D.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汹”,意为喧闹或纷扰不安的样子,这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何为而不汹汹然”的“汹汹”意思一样。
B.条例司,与下文提到的“制置条例司”是指同一个机构,是当时主持变法的新设官署。
C.枢密副使,宋朝负责军事的机构是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枢密副使是枢密使的副职。
D.青苗法,是一项变法措施,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百姓,并收取利息增加财政收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反对皇帝重用司马光,认为司马光所说的话、所结交的人都是妨害新政的,重用他,就是给持异论者树立红旗。
B.司马光拒绝接受皇帝让他任枢密副使的任命,可以看出他更看重的是能不能挽救百姓的忧患,而不是自己的官职俸禄。
C.司马光反复上书反对青苗、助役等新法,皇帝派使者告诉他不要谈论职责以外的事,司马光认为没有接受新任职,还可谈论。
D.陕西宣抚使下令要求实施一系列防守措施,司马光认为当时公私都困顿疲敝,不应该生事,最终宣抚使的命令没有被执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小题5】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父瑀,在高宗时为监察御史,以笃行直道著闻。瑀没,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熹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讣闻,干持心丧三年。时韩侂胄方谋用兵,吴猎帅湖北,将赴镇,访以兵事。干曰:闻议者谓今天下欲为大举深入之谋,果尔草草,必败。猎雅敬干名德,辟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事有未当,干必输忠款力争。江西提举赵希怿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寻知汉阳军,值岁饥,籴客米、发常平以振。制置司下令,欲移本军之粟而禁其籴,干报以乞候干罢然后施行,荒政具举。旁郡饥民辐凑,惠抚均一,春暖愿归者给之粮,不愿者结庐居之,民大感悦。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祜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是岁大旱,干祈辄雨。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逾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节选自《宋史·黄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B.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C.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D.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丧,古时老师去世,弟子不着丧服而心存哀悼,有如守丧,文中指黄干对朱熹执心丧之礼。
B.常平,古代调节米价之法,谷贱时增价籴入,贵则低价卖出,文中指为调节米价所建“常平仓”。
C.庠序,商称“庠”,周称“序”,文中泛指学校教育,与《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中“庠序”义同。
D.观,初指宫廷中高大的楼台,文中指宋代官员老病者或因故自请者,享受其俸禄所住的道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干师承贤哲,备受恩师倚重。黄干师从理学大家朱熹,朱熹不但指点他入仕为官,更在病重时将自己平日所穿深衣和撰写的书稿交付于他,对他寄予殷切期望。
B.黄干眼光独到,对时局有远见。韩侂胄谋划举兵北伐,黄干却认为草率出兵,必将失败,这一见解也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看法不谋而合。
C.黄干为政有方,政绩较为突出。在临川时他劝百姓卖粮、捕蝗虫以抗旱灾;汉阳遭灾时他大胆赈灾,极力垦荒;主持修筑的安庆城池,历经战乱和大水都安然无恙。
D.黄干为政之外,不忘弘扬理学。在汉阳时,他修造房屋为四方来访士人提供住所,为理学的四大名家修建祠堂;归乡后仍不辞辛苦为弟子以及远方之士讲论经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2)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