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遗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

【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答案栏中。
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B.复,意为再、又,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所过”的“复”意思不同。
C.说,意为劝说、说服,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意思不同。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兼爱》中“兄之不慈弟”的“之”用法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
B.郦食其认为天下之事归于汉王是可以预见的,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乐意为他效力,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
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自认作汉东面的属国。
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
(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小题5】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驱使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3-24高二上·山东东营·期末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B.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C.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D.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意为断绝,文中“绝编”借此指读书专心,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含义相同。
B.“举进士甲科”,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后引申为科举考试。
C.“天圣”,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D.“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灰”“烟”的活用现象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年幼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的能力比不上别人,便专心刻苦地读书,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身不忘。
B.庞籍转任麟州时,因事被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C.王安石主持政事时,吕惠卿指出司马光意在讽刺朝廷变法,做法不对,便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复,希望安石听从他作修改。
D.在司马光看来,巧言令色的谄媚之人缺少仁义。他曾经指出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
②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小题5】针对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是如何提出反对意见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小题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沛公安在?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小题2】下列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小题4】划线句子翻译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左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B.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C.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D.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B.籴粜,籴字为会意字,从入从米,也就是买米的意思,引申开来是买入之意,与粜的意思相反。
C.长短句,在宋代以后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为“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谥,即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当时枢府有人屡次阻挠他,辛弃疾最终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B.辛弃疾未按皇帝要求在日落时停建飞虎营栅,而是继续加快建造,等成功后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消了气。
C.虽然部属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本部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体现了他替朝廷分忧和爱民的博大胸襟。
D.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这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借以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
(2)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小题5】当时江右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请简要概括他是如何做好这件事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