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嘱咐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的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火,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回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他走进屋里,水生嫂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说:“来!我抱抱。”

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水生在屋里转着,在那扑满灰尘的迎门橱上的大镜子里照看自己。

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从哪里回来?”

“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

“今天走了多少里?”

“九十。”

“不累吗?还在地下溜达?”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着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别告诉他,他不记得吗?”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

水生没答话,只看着她。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那声音转动着,向四面八方有力地传送。在这样降落霜雪严寒的夜里,一只粗大的喇叭在热情地呼喊。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到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他们知道我们来了。”

“你们来了?你要上哪里去?”

“我们是调来保卫冀中平原,打退进攻的敌人的!”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的。”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连撑几竿,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蹄过去了。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

“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而芳香长存,其底蕴在于他有独特的情怀,在行文落墨时,把这一人类的美好共性,张扬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臻美地步,因而在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在时间面前褪色变形之际,孙犁之作仍亮丽如初。

(丛维熙《荷花深处祭孙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水生归家前的情绪与心理进行细致描摹,并且交代水生长期从军经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隐晦折射出水生对于故乡的疏离感与陌生。
B.离别多年,女儿言语并未太多对父亲的抱怨,反而带着孩童的俏皮可爱,营造出亲人相聚其乐融融的氛围,符合诗体小说擅长描摹人情“真善美”的审美特征。
C.小说画波浪线段落中几处比喻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既体现出严寒霜雪天气出行困难,又侧面反映出水生嫂撑冰床子的技艺娴熟。
D.水生嫂在故事末尾与水生离别时多次“嘱咐”,情节设置上节奏松缓,卒章显志表现出军民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题2】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多次提及的“霜雪雨雾”天气,下列解读中有误的一项是(       
A.“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接着高声广播集合命令,预示着温馨美好的重聚时光并不长久,也可映射主人公水生嫂即将发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B.霜雪大雾天气引出水生嫂驾冰床送丈夫的精彩情节,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此外严寒天气整体呈黯淡冰冷的艺术风格,也代表故事逐渐走向尾声。
C.“霜雪雨雾”的天气也喻指战火动荡、百姓无法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将战争书写与日常生活场面联系起来,同时凸显出浓郁的冀中“地方风情色彩”。
D.日出冲破晨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象征着光明的前途与未来,也赞颂了水生、水生嫂以及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舍小家、不惧牺牲的人民子弟兵形象。
【小题3】水生与妻子相聚时作者写道:“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请简要分析水生嫂身上有哪些志气支撑。
【小题4】文本二中写道:“孙犁之作仍亮丽如初。”请综合文本分析这一评价。
23-24高二上·山东东营·期末
知识点:孙犁(1913-2002)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下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文本二:

斯嘉丽,我这人向来没耐心拼补碎片,骗自己破镜可以重圆。东西碎了就碎了——我宁肯记住它完好时的模样,也不想拼拼补补再一辈子盯着那破过的地方。他叹口气,我年纪太大,不相信冰释前嫌重修旧好之类的动人鬼话。我年纪太大,不能再靠彬彬有礼的梦想,一辈子撒谎过日子。我不能跟你一起生活,既骗你又骗自己。

白瑞特快快吸口气,轻松却柔和地说:宝贝儿,我不在乎你啦。

她默默地看着白瑞特上楼去,但觉喉头疼得快憋死人。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消失在楼上过道里。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远去。现在她才明白想求助他,感情或理性的一切努力都白费力气,他那冷静头脑的决定不会动摇半分。现在她才明白他方才话说得轻松,却句句当真。她懂了,因为他身上具有刚强不屈、绝不妥协的个性——这些东西她一直想在艾希礼身上找,却一直找不到。

她所爱的这两个男人她都没能真正了解,所以都只好失去。现在她才隐约意识到倘若她真了解艾希礼,就绝不会爱他了。倘若她真了解白瑞特,也绝不会失去他。她万分凄凉地想,这辈子她到底真正了解过谁?

此刻,心神麻木。她经历得多,晓得麻木过后就是剧烈的痛楚,撕皮裂肉,一如身体被外科大夫一刀切开,片刻的无感觉,随即就疼得要命。

现在甭想啦,她咬咬牙,现在琢磨失去他的痛苦,我会疯的,明天再想好了。

可是,她的心在呐喊,刀绞般地疼,不能让他走!一定还有法子!

现在甭想啦!她又在心里大声说一遍,想把忧伤推开,想挡住滚滚而来的痛楚,对了,明天我回塔拉去。想到这儿,她心情稍稍平静。

她现在不愿想,她只要一个容她生存、容她痛苦的小天地,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好舔舐自己的伤;一个避难所,好筹划以后的战斗。一想到故乡塔拉,就仿佛有只凉爽温柔的手在抚慰她作疼的心。她仿佛看到那幢白房子在闪光,在欢迎她归来;乡间宁静的暮霭正向她徐徐降下,为她祝福;露珠正悄然滴落在无边的绿野、雪白的棉桃上。通往塔拉的林荫道,雪松郁郁苍苍;一丛接一丛的茉莉花,映衬雪白的墙壁,欣欣向荣;洁白的窗帘随风起舞。这美丽的图景让她感到慰藉,给她增添了几分力量,心头的创痛与悔恨顿时轻松不少。

以祖先面对失败绝不低头的精神,她扬起下颌。她要赢回白瑞特,她晓得她办得到!只要她下定决心,没哪个男人她得不到。一切等明天回塔拉再细想,明天就挺得住了。得想办法夺回他的心。说到底,明天总是个新日子。她想。

(节选自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小题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女人在院里等丈夫,是担心水生会带回不好的消息,而很晚才回,说明斗争形势严峻,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蓄势。
B.文本一中水生嫂虽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在抗战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是和《祝福》中祥林嫂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
C.文本二中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塔拉庄园既是斯嘉丽生活的环境,又是她精神家园的象征,成为她迷茫时的精神寄托。
D.两个文本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既能突破时空限制自由讲述故事,又能全面表现人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同为女性形象,选文中水生嫂和斯嘉丽都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手法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其小说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诗体小说”之美称,请结合文本一,浅析小说的诗意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水生,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视角叙事,纯净的眼睛里过滤了战争的残酷,展现了白洋淀地区的风情美、人性美,乡土气息浓郁。
B.水生嫂编着芦席,周围是一大片“洁白的芦苇”,淀里是“银白世界”,这些色彩和“干净”的院子搭配得特别和谐。
C.面对水生带着大男子主义意味的嘱咐,水生嫂只有“嗯”的回复,这反映时局危急使得年轻夫妇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艰难。
D.水生嫂听到丈夫参军的消息后内心波澜反映到织席的手上,但她识大体、顾大局,用“吮”的动作迅速平复了自己的情绪。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及句中“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晚丈夫才回来了”从丈夫角度叙说,“才”体现纯粹的物理时间,客观描述了丈夫回家比较晚。
B.女人的柔弱、依恋、犹豫、坚定和内心波澜全在“过了一会,她才说”句中这一个“才”的时空凝滞里。
C.“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中“才”表示事情发生得很晚,可见水生去做那几家的工作费了不少周折。
D.“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这一“才”表强调,写出了那个时代日寇的凶残,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小题3】水生离开两天后,四个青年妇女集中在一起有两大段对话,内容精彩值得仔细体会,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荷花淀》和《百合花》都是反映战争的小说,虽然截取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场面不同,但我们能从中读出许多共同的精彩之处。请结合文本根据小说特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来找我了,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一九五○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移过程中不断蹚水过河,情况紧急,来不及穿鞋就在手里提着,而刘兰过河以后总要穿上鞋,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刘兰从小就成了童养媳,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饿,所以当村上动员小看护时,她表示要“坚决参加”,这是她与悲剧命运抗争的必然选择。
C.小说借老康的话,使读者了解刘兰的身世经历,既解释了前文她的笑和年纪不相称的原因,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推进作了铺垫。
D.两个妇女帮忙来做筱面,和面时“把手上的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这一描写是为了说明虽然“我”嘴上没说,但实际很嫌弃。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我”是受伤者也是被看护的对象,又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客观上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像流动的水银”,比喻新颖,既写出莜麦微动的姿态,也写出了来到荒凉的繁峙县北部的我们,在夜色中看到成熟麦田时的失望之情。
D.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如面对熟透了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就体现了我们严格遵守部队严明的纪律。
【小题3】作家铁凝曾经说过,她怀念像“水生嫂”这样的女性,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结合文本,分析女主人公刘兰的这一特点。
【小题4】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你认为本篇小说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