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说、器物、文字是人类文化存在的三大形态。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同样蕴藏于其中。“丝绸之路”这一生动形象而又极富诗意的文化概念,以“丝”为核心标志,以“路”为表现形式,其中既含纳着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内涵,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

古代丝绸之路是以玉石和丝绸为重要代表性商品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丝绸之路的最大成果不在于商贸本身,而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新模式。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是人文之“和”,而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理念即“和为贵”(《论语·学而》),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家和而族兴,国和必强盛。和睦、和谐、和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丝绸之路追求的理想目标。古代丝路文化的核心就是推进人类的和平发展,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丝绸之路以友好、平等、尊重、理解、包容与增进了解、加强沟通的心态,展开地域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有效避免了人类的野蛮残杀和抢掠,把人类发展引向积极、健康、文明、理智的正确道路。

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丝绸之路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了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的文明素质和生存质量。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物质文明为载体,推动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历史实践。丝绸之路的表象是商贸、经贸之路,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石、丝绸、茶叶、瓷器、金银、马匹等商品的交换流通成为最主要的文化载体。伴随着商贸活动,音乐、舞蹈、绘画、宗教文化、原始科技等也都广泛交流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满足了人们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文化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元素的,以上所述实际上只是一些文化的载体。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内涵,即对人本身的关怀,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着文化交流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创新。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实际上指出了世界四大文化体系通过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融合的奇特景观。

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华民族既是丝绸的发明创造和最早生产者,又是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和建设者,更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丝绸之路以大国文明为核心,既是古代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文化纽带,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实践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而中华文化“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和为贵”的系列思想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传播与实践。丝绸之路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密切了人类族群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类交往、交流、交换的现实性,而淡化了国家、地区、族群的地理空间的局限性和思想意识的差异性。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树立了人类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

古代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光大丝绸之路精神,以“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为主题,中国领导人发表主旨演讲《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提出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平等协商、共享共赢,开放创新、发展繁荣,坚守正义、互尊互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同时强调,“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创新性弘扬。

总而言之,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认识和了解自身家族的开始,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开始,是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开始,是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始,是人类和平友谊健康发展的开始。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后,古代丝绸之路创造的精神依然在延续,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人类的发展将永远行进在新的“丝路”上,继续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

(摘编自杨庆存《“化干戈为玉帛”——丝绸之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极富诗意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内涵,其文化蕴藏于传说、器物、文字三大人类文化的形态之中。
B.丝绸之路的文化精髓与《论语·学而》中的“和为贵”相一致,其核心是把人类发展引向积极、健康、文明、理智的正确之路。
C.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只在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汇流融合,这足以体现丝绸之路对人类文化的意义。
D.新世纪丝绸之路延续了古代“化干戈为玉帛”模式,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以“丝”为核心标志,以“路”为表现形式。“丝”指玉石、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质文明;“路”则指经贸之路、文化纽带等。
B.丝绸之路的成果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而并不在于商贸本身。
C.音乐、舞蹈、绘画、宗教等文化载体,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得以广泛传播。这也是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D.“一带一路”创新性弘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提出共享共赢,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小题3】请简要说明文中古代丝绸之路有哪些成果。
【小题4】文中说:“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人类的发展将永远行进在新的‘丝路’上,继续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请据此分析下列事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事例:中国援建哈萨克斯坦太阳能发电站,助力哈萨克斯坦大幅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发展环保事业。

23-24高二上·广东佛山·期末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

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很多游戏中出现满满“中国味”的道具、皮肤、界面风格,京剧、吕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虞兮叹》《知否知否》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以及出现在古装电视剧中的字画、家具、乐器、服饰、礼仪等,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年轻人。

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均衡细致的和谐,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细致贴心的情韵。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可以打造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素材、带来了美感,还可以借此弘扬传统神话故事体现的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国风“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璀璨的灯光、绚丽的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流量密码”,在急功近利心理的作祟下,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有的把关于屈原的电视剧拍得充满狗血与玛丽苏剧情,有的披着国学班的外衣行传销之事,有的卖着“乾隆年间”的瓷器印的却不是繁体……这样的国风都是空心、低质、无根的。文化是国风的内功,那些停留于表演层面的国风只能是“伪国风”,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的国风,才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既有翩若惊鸿、衣袂飘飘,也有百舸争流、气势磅礴。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让优秀文化可触摸,让唐风宋韵浩荡汇聚,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值得嘉许的是,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品味国风,还能用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借助新兴传播渠道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95后彭静璇在法国街头弹古筝,不仅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云因穿睡裤“提剑丢垃圾”视频爆红网络,后来在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破阵乐》中饰花木兰一角,顺利打入主流文化传播队伍。这些例子鲜活地说明,年轻一代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摘编自《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国潮屡屡破圈,传统文化以各种新面目重现于世,传统文化得以“破壁”。
B.“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探索传统文化,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C.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有利于国风古韵重焕新生并蔚然流行。
D.不少国风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满足了国人需求,有利于提升文化认同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展开对国风“出圈”的思考和探求,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列举大量事例,目的都是论证“国风‘出圈’是因为其拥有传统文化的内核”的观点。
C.文章第六段将急功近利的“伪国风”与有内功的真国风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很有力度。
D.文章先引出论点,再围绕论点进行论证分析,由现象到本质,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和传统文化内核之美、新技术深度参与、文化“破壁”贴近现实等有关。
B.我们须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修好文化的内功,方能让国风元素处处可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C.国风国潮的核心内涵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与发扬国风文化要摒弃华丽的外在包装。
D.彭静璇在法国街头弹古筝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可见传统文化拥有走向世界的魅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同”是与他人建立精神或情感联系的一种表达。而在各种认同中,价值认同是较为深层的一种。时代语境不同,“英雄”这个概念所承载的内涵有所不同。在那个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英雄”概念更多关联的是血与火的奋战、抗争、拯救。这对身处和平时期、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来说,有一定心理距离。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若想让当下的观众从心底里产生价值认同,就必须深入到琐碎细微的生活纹理之中,去表现革命先辈身上的闪光点和亲和力。《1921》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对情感的铺陈。影片中毛泽东在上海滩的奔跑、李达夫妇唱起《国际歌》相互激励等细节刻画,增加了共产党人的集体魅力。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的英雄叙事相比,近期涌现的电影作品在宏观、大处观照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同时,往往从细节、小处着眼,尊重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观赏感受,着力表现人物可敬可亲的一面,激发观众的崇敬和喜爱之情。

英雄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其中蕴含着特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不仅能引领新时代社会文化的价值理念,也可以对凝聚中国心、民族魂产生积极作用。近年来涌现的一批现实题材电影将视角锁定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时代英雄,以日常化的故事书写展现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比如,《中国医生》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务工作者形象放置在普通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进行塑造,带领观众在感同身受中读出平凡与普通背后的伟大与崇高。

当然,英雄叙事没有满足于将英雄拉回到人的层面,使他们沉迷于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英雄毕竟是英雄,电影在表现英雄拥有常人的困惑、苦恼、纠结之后,更要讲述他们作出毅然决然的选择和坚持的心路历程。比如《夺冠》通过讲述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精神,激发了不同代际观众共同的爱国情感。还有《烈火英雄》《黄大年》《中国机长》《攀登者》等,这批电影摆脱了简单机械的说教套路,将目光聚焦英模人物的平凡生活,使人物关键时刻进发出的优秀品质与日常工作生活中表现的言谈举止交相辉映,让观众在这些“作为英雄的人”与“作为人的英雄”身上获得情感共鸣,为中国主流电影叙事方式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

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即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情感同频共振的体验。近期一批电影创作善于利用共情的手法,让观众与传奇英雄之间建立更深层的情感联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不只实现了从“恶”到“善”的转变,其胸怀也经由家的概念抵达国的范畴,最终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中担负起守护百姓的重任。可见,英雄成长的过程主要是其精神成长历程。无论是摆脱人们固有印象的抗争,还是从巅峰跌入低谷的落差,抑或是在巨大困难面前锲而不舍的探索,这些电影作品中的人物所遇到的困境与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有些相似互文。观众可以在这些传奇英雄经历磨难实现精神蜕变的故事中,获得有益启示和精神力量。

总之,如何通过电影的多种叙事方式实现对英雄精神的精准呈现与传播,是新时代电影创作领域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这需要作品在彰显民族精神、时代景观与文化心理的多重向度中,将更多诉诸中国人精神内核与情感结构的内容呈现出来,以期增加电影的思想深度与精神厚度。

(摘编自李娟《英雄叙事的时代书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语境不同,英雄内涵也有所不同,当今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并不需要从宏观着手展现奋战、抗争等。
B.观众能通过英雄主题的电影产生价值认同的原因是电影在叙事时关注了细微之处,并注重情感铺陈。
C.英雄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可以引领新时代社会文化的价值理念,促进中国精神的凝聚。
D.人们观看描绘英雄的影视作品时,重点关注英雄精神转变过程,以期引起自身与英雄的共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电影《中国医生》为例,主要论证了“英雄蕴含着特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这一观点。
B.文章从革命英雄叙事、时代英雄叙事与传奇英雄叙事等角度,探讨了电影创作英雄叙事的追求。
C.文章在结构上是先分后总的关系,论证过程中,列举了不同类型的英雄叙事作品,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在提到“认同”“共情”时,既有对两者的相关阐释,也有举例分析,便于读者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写英雄的困惑、苦恼、纠结,更要展示英雄在危难面前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他人的抉择,这有利于中国主流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
B.“作为人的英雄”和“作为英雄的人”表现了英雄既平凡而又具有优秀高尚品格的特点,让英雄有血有肉。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林冲是隐忍还是反抗的内心纠结的描写,与现代人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的内心活动相似,能引起读者的共情。
D.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但都指向了彰显民族精神、呈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情感结构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用快的打车、滴滴打车预订出租车,如果连续取消很多订单或出现违约记录,未来可能被计入个人征信记录中。”蚂蚁金服信用业务相关负责人说,“基于购物信息、支付习惯、黑名单信息等大数据,如果哪一天支付宝钱包给你的信用打了一个分数,请不要觉得奇怪。”
而对于腾讯公司而言,如果用户在朋友圈卖假货、利用微信诈骗等,这些信息未来也可能被计入个人征信记录中,尤其是盗取QQ号或微信号进行诈骗,或者微信公众号被举报等,都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信用分。
毫无疑问,互联网征信离我们越来越近。
伴随现代生活日益互联网化,单纯的信用卡使用情况、电信缴费情况,已不足以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程度。尤其是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各种应用场景的产生都可能和个人的信用挂上钩,也可能因此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
很多大学生是不能办信用卡的,但这些人可能很早就在网上购物了,进入大学时甚至已经成为资深支付宝用户了。尽管在银行端没有他们的信用记录,但他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足迹和行为数据,已经可以为其信用打分。
互联网时代,信用即财富。在当前的互联网服务中,有许多场景基于信用服务,比如免押金的租车服务和酒店服务,先试后买的后付款服务,签证的各种证明等服务。
“征信行业是很传统的行业,有几百年历史。这个行业最初就是委托调查的模式,到了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跟征信结合,产生了互联网征信。”韩家平说道。对大数据的分析和信息自动化的采集,是互联网征信企业的最大特点。
在2015中国信用小康指数的调查里,有高达84.9%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征信能真实体现一个人的信用水平。很多人,比如部分自由职业者、蓝领、个体工商户、学生等,没有信用记录,金融机构担心风险,不敢授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变得更加迫切。                                                                             
(节选自于靖国《互联网征信时代来了》)
【小题1】下面不属于“互联网征信”的一项是
A.用手机APP预定出租车而又多次取消或违约,将被列入个人征信记录。
B.信用卡恶意透支、故意拖欠电话费等,一直以来都被列为个人信用记录。
C.开微店的在朋友圈卖假货或盗取别人QQ号行骗,也会被计入个人征信记录。
D.在淘宝购物,利用支付宝付款,先试后买都可能变成个人信用记录数据。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足迹和行为数据,都可能成为给个人信用打分的依据。
B.互联网征信是传统征信行业和互联网结合而产生的新一代征信系统。
C.84.9%的人认为互联网征信比传统信用记录更能真实地体现一个人的信用水平。
D.目前,互联网征信由IT企业来完成,具有大数据分析和采集自动化的特点,
【小题3】【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进行互联网征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