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兹苗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答梁惠王》)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见梁襄王》)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彼A夺其B民时C使D不E得耕F耨G以养H其I父母J父母K冻L饿M兄N弟O妻P子Q离R散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在材料一中意为“厨房”,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庖”词义相同。
B.“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发爱兄弟,儒家认为这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与”,在材料二中可译为“归附”,此意与成语“岁不我与”的“与”含义不相同。
D.“人牧”,“牧”本意为“放牧”, 引申为“治理”,故“人牧”往往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梁惠王不堪于晋国在自己的统治时期衰落下去,急于向孟子求教解困方法,孟子教他施行仁政。
B.文本二是孟子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他认为只要君王不喜欢杀人,天下就有人带领老百姓去投奔他。
C.两个文段都以对话为主,前者批评了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后者委婉地批评孑梁襄王喜欢杀人。
D.两个交段均表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这与其“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观点一致。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2)“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小题5】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主张,大力宣扬“仁政”思想,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其实施“仁政”的措施。
2024·重庆·一模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                           岁:年成
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顺父母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吃
D.斯天下之民至焉                      至:到
【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以五十步笑百步
C.申之以孝悌之义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桑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节选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治事        佚:通“逸”,安逸,轻松
B.六马之离      乖:违背,分散
C.则僻矣         疾:生病
D.必其故         原:追溯本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万民叛道         必知乱所自起
B.责民所不为        爱人爱其身
C.莫善乎道御之        壹是皆修身为本
D.恻隐之心,仁之端   此天子气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都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安慰。
B.我后,后来其苏                 徯:等待。
C.天下畏齐之强也                 固:通“故”,所以。
D.反其旄                              倪:小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齐人伐燕,取
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
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
D.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
【小题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