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线

尹杰

①我知道你身处火线。

我梦见风把你吹圆了。这样也好,显得你强壮些。要不了几场风的滋养,你的筋骨就会真正地圆起来,抢回风占据的地方。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扎紧棉衣上的带子,把它像钢丝一样缠裹在身上。我在朝鲜的棉衣还真不如你的。你母亲见到了,让我脱下来,捶洗了几次,也没法还原本色。②把血汗洗掉,把硝烟的黑灰洗掉,把战火的腥味、宿营沾染的霜露、急行军浸入的风雪一层层都洗掉,也就薄得透亮了。压在那大红色的箱子底里,黑铁抓手的大红箱子,你知道的,但你一定不知道那里面装着家里的过去,压着咱们的家底。和棉衣在一起的,应该还有一条腰带、一本证书和一包奖章。

我在火线上的那条棉裤,屁股上打了千层底的补丁。那是我自己打的,打了补丁,下坡才快。那些补丁驮着我,哧溜一滑就到了坡底,线拐子都赶不上我。那线拐子跟着我,木柄被烟火舔舐得发亮,③淬过异国的风雪已硬成钢了。绕缠在拐子上的花线哗啦啦把自己放出去,它们知道自己将被弹雨绞碎。可我们也收获了不少敌人留下的黑皮线,因为队伍已经冲锋,阵地滚动前移,我们又向前推进了。我拾起他们的线头,那些未送达的撤退指令就从断口处一股股冒出来,麻酥酥地沾染了一手。重新卷好的线拐子因为缠绕了太多的军情而鼓鼓囊囊沉坠着。没多久,那里面就吹响了咱们冲锋的号角,回荡起胜利的欢呼,传播着丰收的喜讯。我想,这丰收果实里有一小块要归于那些补丁。

你也要打些补丁,并且应该打在肩上。也可能不需要,油田勘探已经让你的肩膀生出了茧,并层层厚实起来。我们的茧都生在要生的地方。屁股和脚底不用说了,我腰上的茧是线拐子磨的,手指头上的是接线搓出来的。因为我是通信兵,我的主要任务是让战友们的枪口能在节骨眼上喷出火来,我刚把电话线从团指挥所拉上来,火焰就通过这根线从枪口喷射出去,映红了整座山谷。

你那里一定不缺少声音,四处都嘹亮着钢铁奏出的旋律和音色。可有一种声音,你说之前从没听过,说戈壁滩上真的有豺狼和鬼怪。那是一种灰白色的号叫,和灰白色的风重叠在一起,有着相同的形状。那鬼狼只在有风的时刻出没。那叫声鞭刃锋利,像钻头一样浑身长满刀片,在砂岩丘的转角雕琢自己的形状。那声音把铭刻自己当成宿命,所以那岩丘的样子就是那声音的样子,就是听不到了,也看得到摸得到,长久地挑战你。

我想那就是风了,你那里是风的喉头和声带。那声音在后方就显得愚钝、浑浊和啰唆,没有了犀利和灵气,但也同样蛮横莽撞。你一定还记得,它把咱家的凉棚掀翻过,还吹倒了鸡窝矮墙。风停了,房后会出现一条泄洪后干涸的河道。树和电线杆都折断了,黄白色的茬口尖尖地向上戳着,就迎着风来的方向,做出一个反抗者的姿态。那些堵过的朝北的窗户还要再去添上两块砖头,塞些碎毛毡和卫生球进去。

你们在那里战斗,一定打了胜仗吧。见到那带火的泥浆了吗?它一股股地喷涌出来,泼洒在蓝天上。你们在开辟新的疆域和战场,打的是先锋,在最前线。你们遭遇看不见的地下岩石,钻凿怪叫的风和戈壁的火,就像我们在朝鲜迎向流弹,冲进吞掉肢体的弹坑和漫天卷地的火焰。

从朝鲜回来,部队去了天津。我们打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外加半个春天。仗打到一半,我负了伤,一块炮弹皮斜插在我的屁股上。我趴着阅读了在医疗所头一个夜晚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大睁的双眼问候不断变换面孔的夜色。我辜负了日落的好意,面枕黑夜而不能沉入安眠的湖底。我耳边依旧震颤着炸弹的闷响,一声接着一声。脸颊还在等着掀起的砂石劈头盖过来,而且真的感受到了暴雨倾泻般针扎的痛感。刚有了些睡意,脖颈软下来,梦又燃烧起来,炙烤得人难受,疼痛得又昂起头。邻床的士兵一直在呻吟,一块弹片插进了他的前额。士兵试图用最小的力气发出最大的声响来稀释疼痛。太阳抚触到额头的时候,我眯了一会儿,再睁开眼,他的床位已躺着一个汽车兵。

到了天津,就到了另一个世界,然后就遇见了你妈。你妈是村里的妇女队长,年龄比我小一轮,这你是知道的。她见我年纪大,个子又小,不太乐意。可见过几次面后,婚事还是定了下来。然后就是转业。现在想,如果不去朝鲜,如果回不来,我也不会遇见你妈,也不会有你。在朝鲜,我们又往南挺进了。那几天冻得手粘在线上拿不下来,四周又都狂舔着火信子。火海的浪涛拍击着耳朵,那冲击波穿透了岩石,把我们胸腔沸腾着的能量释放出来,就像用钻杆打通矿脉,让地火自由地喷发。我把话机递给前线指挥,④一只手还一直死死地攥着那根线,另一只胳膊则拼命抵挡不断喷射过来的砂土石块。我怕线断了就再找不到头了,我感觉到线路里战情通报正汹涌奔流。后来在天津的海边休整,我也长久地不能下水。我分不清那到底是海水还是火焰。

我接到松开那根线的命令时,也被告知负伤了,因为血已浸透棉裤。我趴在一块门板上,准备被抬下去。抬我的人也带着伤,一个包着头,另一个也包着头。他们尽量平稳地抬我起来,我抓紧了门板的边缘。这时一个沙哑充血的嗓音从背后叫住了我们。这个疙里疙瘩的声音粗拉拉地勾出一个问句,你写申请书了吗?我觉得在这个将走不走的当口,他问的一定是门板上的我。我报告一声,写了。后来,火线这两个字就刻进了我的生命里。我想,你此刻就身在火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叮嘱儿子要在肩上打补丁,既表现对儿子在“火线”工作的关心,也是教育儿子应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
B.父亲回忆在天津海边休整时仍不能下水的经历,写出了战争给父亲带来的心灵创伤,侧面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C.小说结尾段写到两个战士“一个包着头,另一个也包着头”,展现出志愿军战士受伤不下火线的战斗精神。
D.文中父亲始终在与没有出场的儿子聊天,内容看似随意,但字里行间饱含真情,是两代人在精神上的接力。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单独成段,开篇点题,让读者将阅读关注点聚焦于“火线”,迅速进入小说情境,增强阅读体验。
B.句子②用排比写出父亲战争经历的丰厚与不可磨灭,棉衣被母亲捶洗后“薄得透亮”,让父亲倍感失落。
C.句子③“淬”字一方面写木柄经过异国风雪洗礼而坚硬如钢,另一方面暗示战争也是对父亲身心的淬炼。
D.句子④“攥着”“抵挡”等动作描写,再现了战场上父亲为保护电话畅通所展现出来的舍生忘死的精神。
【小题3】“火线”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本文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3-24高三上·山东潍坊·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们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抖抖索索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   叶××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呀。”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的。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紧一阵慢一阵打起了鼓。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至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般的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

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们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旺把纸条拿给曹老师看时所表现出的紧张而又急切的表情说明他急于证实借条内容而获取赔偿,以此来缓解目前家里的困境。
B.老旺家境贫苦,生活困难,家里人口多,妻子疾病缠身,常年离不开药,自己腿脚不便,靠几只羊养家糊口。
C.老旺对曹老师有一种深深的敬佩之情,即使是在自己“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借条核实的过程中,当看到曹老师带着孩子们上山打柴时,他的内心也充满了酸涩。
D.老旺人虽然穷,但他也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这从他拿出2000元钱送给学校用以缓解眼前的困难就可以看出。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出发,客观地描写,从而使老旺和曹老师两个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B.小说多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渲染了悠远的氛围,使小说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起着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
C.作者以敏锐的感悟、细腻的笔触,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蕴含深刻的主题,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D.小说擅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以那张缺角的“借条”为中心展开叙事的好处。
【小题4】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曹老师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洗澡记

赵文辉

村委会主任小星是文玉一手提拔上来的。为了感激村支书的栽培,村里的事小星总是抢着干。劲儿用大了,有些事就做过了。就跟短跑比赛一样,狠劲冲,结果把裁判也撞翻了。小星就是这样,乡里来了领导,文玉还没吭声,他却先打了招呼握住乡领导的手不松;村里有个红白事请干部,小星嗓门贼大,指三挥四,文玉没了说话的份儿。事情越来越严重,小星走路居然也走文玉前头了!文玉的眉头不由得皱成了疙瘩,心里也沟沟壑壑地不平起来。

秋里庄稼被砍倒后,来了一支秸秆禁烧工作队,一行五人全从县教育局抽调。送他们来的是一辆依维柯,像只大犀牛威风凛凛地停在村委会门口。村干部从里面迎出来,小星不知不觉又走到了文玉前面,和工作队队长吕科长握手问好。其他队员把他当成了支书,一一与他见面,却冷落了一旁的文玉。文玉在心里狠狠冷笑了几声。

午饭安排在村会计家,整了几个家常小菜,酒是当地生产的百泉春。会计告诉工作组,酒是文玉自己掏钱买的,菜是他家自留地长的,今天用家宴欢迎大家。刚端起杯,文玉就对小星说:两位主要领导不能都在这儿喝酒,你喝了这一盅赶紧去南地看看,要是哪家趁这时候把秸秆烧了,咱可全完蛋了!小星本想跟吕科长他们猜几个枚,他还会喝楼上楼,这下子全用不上了。小星只好将酒喝下,又往嘴里填一筷子猪头肉,匆匆去了。文玉心里说:不怕你能,就怕不给你这个机会!

谁知才一会儿,小星竟回来了,一进门就向文玉汇报:我巡逻了一圈儿,没啥问题,为了保险起见,我又让支委们组成临时巡逻队,重点在南地……我赶紧回来,说啥也得给吕科长敬个酒!文玉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却又不好发作。刚喝了两盅,文玉忽然一拍脑袋,猛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差点儿忘了,下午乡里有个综合治理会,两点开始,你赶紧去吧!小星的楼上楼又没表演成,肚子还是空空的。他不情愿地站起身,朝那盘牛肉狠狠盯了两眼,去了。

等小星从乡里回来时,酒事已经结束。小星说:支书,会不是今儿个开的……文玉很夸张地拍拍脑门儿,说自己糊涂了:嘿,明儿个的会我咋记成今儿个的了?心里却乐开了花。下午开会布置禁烧工作,文玉总觉得小星碍眼,一个念头砰地冒出来。

晚上文玉悄悄把村里福堂约到家里。福堂当年和小星竞争过村委会主任,落选了却一直不死心。文玉开门见山问他还想不想当村主任。福堂回答:谁不想谁是这个——用手比画了个王八。文玉笑笑,说:秋罢又该换届了……福堂多精的人,赶紧求文玉指点:你可得支持我!文玉说:我只能在两委会上把你当作候选人提出来,选上选不上全看你的群众基础了。福堂屁颠屁颠走了,第二天就开始培植自己的群众基础,村里大街小巷挂满了标语:赵福堂向全村父老问好!”“赵福堂保证把养老院建好!过八月十五,福堂又挨家送了两盒月饼、一小壶花生油。

文玉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没人的时候就想哼哼几嗓子。这天去河边溜达,见四下无人就扯开嗓子来了几句《朝阳沟》:走过了一架山翻过了一道岭……河里忽然钻出一个人,夸他:支书唱得不错呀!文玉吓了一跳,见是吕科长。文玉知道秋水伤身,赶紧冲吕科长摆手,让他上来。

吕科长爬上来,一边用毛巾擦身,一边解释:他坚持冬泳多年了,不碍事。秋天正是冬泳的开头。

文玉松了一口气,瞅着冷凛凛的河水问吕科长:冬泳没点儿硬劲可做不来,你是哪一年开始的?

说来话长,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吕科长告诉文玉,是他当中学校长时的事儿。那时在学校,他每天喝水都是办公室烧好送来。有一天一直到半上午,还不见送开水。他就去了一趟办公室,原来水已经烧好了,只是负责送水的小王去县里送材料,又没交代别的同志。水就在小王桌子角搁着,伸手就可提走。可他嫌提水掉份儿,就一声不吭离开了办公室。过后越想越惭愧,越想越觉得难为人师表。为了洗去精神上的垃圾,他跳进了满是冰凌的河里……吕科长叹一口气:瞧瞧我当时精神垃圾有多厚,都结成茧了。好多人,都让这些垃圾给埋了、毁了。

文玉听了,不由得脸红起来,像被人掴了一巴掌。自己、自己……这些天都对小星做了些啥呀?想一想,越发脸红开了,好像又让人掴了一巴掌,他忽然甩掉鞋呼呼啦啦把衣裳扒了个精光,不顾吕科长劝阻,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跳下去的一瞬间,文玉可着嗓子喊了一句:洗澡了!洗澡了!

(原载《新乡日报》2014411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村委会主任小星是文玉一手提拔的,可他并不领情,根本不把文玉放在眼里,事事争先,引起了文玉及其他人的不满。
B.工作队的午饭安排在村会计家,会计告诉工作组酒是文玉自己掏钱买的,说明会计善于逢迎,工作能力在小星之上。
C.村支书文玉安排小星去南地巡逻,而后又特意安排他去乡里参加综合治理会,主要是担心小星过于热情,喝酒误事。
D.相比于小星的单纯、不谙世事,小说更侧重于揭示一些村干部的官僚作风,以引起社会对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关注。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为史家笔法,在立意方面要求实录和劝诫,作者展现农村基层干部的现实问题,表达他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关切。
B.小说开篇交代小星为感激村支书的栽培而抢着做事,可他没能把握分寸,用劲过大,为后文被文玉“排挤”埋下伏笔。
C.文玉把赵福堂约到家里,给他指出一条“上位”之路,即利用换届之机排挤小星,小说在此设下悬念,然而悬而未决。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当然也不乏幽默和讽刺,这种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现实比较吻合,看似平淡,事小意深。
【小题3】小说中文玉的心理变化很微妙也很丰富,小说是通过怎样的心理变化来刻画文玉这个形象的?
【小题4】小说插入吕科长自述其冬泳以及坚持冬泳的原因的内容,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溃灭

这是一条不过三五十米宽的窄山沟,两旁耸立着七座险恶的山峰,紧紧夹着一条二级公路。贴着公路有一个小村,村边是一片树林。

郭祥带领这个排在树林里挖战壕。刚挖了不到半人深,就听见北面由远而近传来一片嗡隆嗡隆的马达声。

“是坦克!”郭祥把手里的铁锹一扔,对排长疙瘩李和全排大声喊道,“准备战斗!”

话音未落,北面山梁上已经露出一辆草绿色的重型坦克。它翘着长长的炮筒,大模大样地沿着公路从山坡上奔驰下来。那隆隆的巨响,震得地面的小草都微微颤抖。

“报告!我先去炸!”爆破组跳出一个四川来的脸色红红的新战士,他提着两个反坦克雷,跃出战壕就冲上去了。

坦克哗哗地向他射来一串子弹,他一时心慌,距离坦克四十多米,就把反坦克雷投出去了。轰隆一声,只在坦克前面掀起一团浓烟。说话间,坦克已经嘎嘎地来到面前,他把手臂一挥,这一次又用力过猛,投到坦克后面去。

郭祥正安排第二个人去炸,坦克已经加快速度从公路上驶了过去。轻重机枪打了一阵,在坦克上就像敲小锣似的,只不过为它送行罢了。

新战士跑回来,满脸通红,眼里含着泪珠,难过地说:“我没有完成任务! ……”

“把两个反坦克雷也报销了。”不知是谁还低声地咕哝了一句。

不用说,郭祥也很懊恼。十个反坦克雷,已经少了两个。要搁过去,他一定会说:“你是怎么搞的!”可是想到老模范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劝告,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改口说:“秦德让,没有什么,看下次的!”

接着对全排大声说:“大家沉住气,不要慌!不见兔子不撒鹰,爆破手一定要接近了再打!”

说话间,北面山梁上出现了第二辆坦克,上面坐满了戴着钢盔的步兵。这辆坦克还装置着广播器,一边向山坡下开动,一边用生硬的中国话喊道:“中国士兵们!跟我们到汉城去吧!那里有姑娘等你……”

“打这个!”郭祥大声喊道。

说着,他顺手从通讯员手里夺过一支冲锋枪来,瞄准坦克上的步兵,哗哗地打了一梭子。轻机枪接着也开了火。眼瞅着那些步兵从坦克上纷纷滚落下来。但坦克仍然继续向前开进。

“这个大家伙,要是再炸不住,对战士的情绪就有影响了。”郭祥在心里掂量着,正要派一个老战士去炸,只见班长花正芳晃了晃手里的反坦克雷,用恳求的声音说:“连长,叫我去吧!”

郭祥点了点头,说:“小花子!可要接受上次的教训哟!”

花正芳从壕沟里跃出,像一只小燕子似地迅速接近了坦克。手起弹落,轰隆一声巨响,坦克呼地蹿出一大团紫红色的火焰,顿时燃烧起来。坦克没有滚出几步远,就停住不动了。

“打中了!打中了!”战士们高兴得跳起脚喊,大家的情绪也像这红色的火焰一样呼地一下全起来了。立时有两个新战士跑过来说:“连长,下次我去吧!”

郭祥见大家的情绪起来了,心里甚为高兴,立时笑着说:“慌什么!坦克有的是,多着哩!”

紧接着从山梁上下来了第三辆重型坦克。坦克上满载着步兵。看来开这辆坦克的家伙技术高超,也比较沉着。它在山坡上略微停了停,似乎看了看形势,接着就一面打炮。一面打机枪,凶猛地扑了过来。接近了着火的坦克,它突然把车头一转,下了公路,想从稻田里冲过去。由于转得过猛,开得又快,一下子把坦克上的步兵全甩下来了。郭祥他们乘势一阵猛打,惊慌失措的敌人,已经忘了抵抗,只顾往坦克上乱爬。可是开坦克的家伙,根本不管这些,一个劲儿地往前猛跑。有好几个敌军步兵被轧断了腿。还有一个正在坦克的前面伸着手往上爬,忽然一声惨叫,坦克从他身上轧了过去。可以看到,他的整个身子被轧到污泥里,与地面平了。

由于这辆坦克速度过快,眨眼之间,已经开过去了。大家就追着在后面猛打。疙瘩李的反坦克雷已经飞了出去,坦克立刻蹿出一大团火焰。驾驶这辆坦克的家伙似乎还不甘心,又带着火跑了一阵,终于吭吃吭吃地卧在那里不动了。

越过山梁的第四辆重型坦克上一层一层爬得满满的敌人。郭祥他们用机枪一打,一个军官模祥的胖家伙立刻跳下来,喊了句什么,接着步兵纷纷跳下坦克,向着树林子冲了过来。说话间,敌我相距只有十几米左右,郭祥喊了一声:“打呀!”立刻站起身子端着冲锋枪猛烈地扫射着。大家全从战壕里站起来了。双方面对面地猛烈对射起来。

冲过来的敌人,大约被打死了一半,剩下十几个见事不好,掉过头向小村子跑去。

郭祥正准备派一个班,去消灭逃到村子里的敌人,齐堆走过来说:“我看搞点政治攻势吧!”

“对!你不提我倒忘了。”郭祥点了点头,一面扶着额头想了一下,问,“那个‘缴枪不杀’怎么说?什么诺哈姆?”

罗小文立刻接上说:“哈罗!葛弗阿普,诺哈姆!(Give up,no harm!)”

“对!就是这!”郭祥说,“小罗,你就领着喊吧!”

小罗立刻把两手圈成个喇叭简,用尖尖的声音喊起来。大伙也跟着喊:“哈罗!葛弗阿普,诺哈姆!”

这一喊,果然有效,时间不大,就从向南的窗口里伸出一面白旗,白旗反复摇摆着,有一个重浊的声音传过来:“图——向!(投降)……”“图——向!(投降)……”

俘虏们一个个低垂着头走过来,一面用惊惧的眼光偷看他们,一面不约而同地往下摘手表和大金戛子,抖抖索索地托在手掌上……

大家立刻摇手拒绝。

俘虏们互相看了一眼,又用惶惑不解的神情注视着战士们。仿佛说: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在面前站着的,真是一支无法理解的奇怪的军队!

(节选自魏巍长篇小说《东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郭祥的视角展开叙述,他不但是这场战斗的指挥者、参与者,还是小说主人公之一。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秦德让等志愿军战士的形象,生动细腻感人。
C.小说结尾写美军不理解志愿军拒收他们财物,意在和志愿军对比,揭示美军失败的根源。
D.小说通过塑造形象各异的战士群像,充分展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小题2】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溃灭”为题的意蕴和效果。
【小题3】小说把叙事写人的场景聚焦在战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