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6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松 侣
宗璞
一位朋友曾说她从未注意过木槿花是什么样儿,我答应木槿花开时,邀她来看。过了些时,偶然走过图书馆,却见两排木槿,花朵已全落尽了。一路很是怅然,似乎不只失信于朋友,也失信于木槿花。又因木槿花每一朵本是朝开夕谢的,不免伤时光之不再,联想到自己的疾病,不知还剩几多日子。
回到家里,站在院中三棵松树之间,那点脆弱的感怀忽然消失了。我感到镇定平静。三松中的两棵高大稳重,都似很有魅力,可以倚靠。第三棵不高,枝条平伸作伞状,使人感到亲切。它们似乎说,好了,不要小资情调了,有我们呢。
它们当然是不同的。它们不落叶,无论冬夏,常给人绿色的遮蔽。那绿色十分古拙,不像有些绿色的鲜亮活跳。它们也是有花的,但不显著,最后结成松塔掉下来,带给人的是成熟的喜悦,而不是凋谢的惆怅。它们永远散发着清净的气息,使得人也清爽,据说像负离子发生器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作用。
更何况三松和我的父亲是永远分不开的。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
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这时大家又笑又叫。 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剩下的人还坚持这一节目。以后因子侄辈纠缠,也还放了两年。再以后,没有高堂可娱,青年人又大都各奔前程,几乎走光,三松堂前便再没有节日的喧闹。
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这三棵松树似是家中的一员,是亲人,是长辈。燕园中还有许许多多松柏枞桧之类的树,便是我的好友了。
在第二体育馆之北,有一片用松墙围起来的园子,名为静园。这两年,每天清晨坚持散步是我性命攸关的大事。散步的路径,总寻找松柏之处,静园外超过千步的松墙边便成为好地方。一到墙边,先觉清气扑人,一路走下去,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换过了。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松,成为夹道。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空气自然是好的。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什么书。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
中国文学中一直推崇松的品格。松树的不畏岁寒,正可视为不阿时不媚俗的一种节气。这是“士”应有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愿意以松为友。白居易《庭松》诗云:
即此是益友,其友须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最后两句用松之德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要够格作松的主人。松不只给人安慰,给人健康,还在道德上引人向上,世之益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然界中,能为友侣的当然不只松柏一类。人若能时时亲近大自然,会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纵然手不能举足不能抬,纵然头上悬着疾病的利剑,我们也要俯仰自得,站稳自己的位置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由松树自然联想到与之永远分不开的父亲,父亲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还一直影响着“我”,使“我”感到安心。
B.作者回忆一家人在松树下放鞭炮的热闹情景,目的是与父母离世后家庭的冷清、寥落形成对比,表达物是人非家道衰落的伤感情怀。
C.文章写小树林里老太太们运动、聊天等喧闹的场景,突出她们生活的安闲快乐,而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
D.文章由松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再由“三松”写及“松墙”和“小松林”,以“松”为中心意象,连缀全篇,衔接紧凑,构思严谨。
E.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既有可读性,也有哲理性,给读者深刻的启发。
【小题2】文章本在写松,开头却从木槿花的凋零写起,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开头有什么用意。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处划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4】请联系全文,对作者以“松”为“侣”的原因加以探究。
11-12高一·湖北·周测
知识点:宗璞(1928-)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燕园石寻

宗璞

从燕园离去的人,可记得那些石头?

初看燕园景色,只见湖光塔影,秀树繁花,不会注意到石头。回想燕园风光,就会发现,无论水面山基,或是桥边草中,到处离不开石头。

燕园多水,堤岸都用大块石头依其自然形态堆砌而成。走进有点古迹意味的西校门,往右一转,可见一片荷田。夏日花大如巨碗。荷田周围,都是石头。有的横躺,有的斜倚,有的竖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岸边垂柳,水面风荷,连成层叠的绿,涂抹在石的堤岸上。

最大的水面是未名湖,也用石做堤岸。比起原来杂草丛生的土岸,初觉太人工化。但仔细看,便可把石的姿态融进水的边缘,水也增加了意味。西端湖水中有一小块不足以成为岛的土地,用大石与岸相连,连续的石块,像是逗号下的小尾巴。“岛”靠湖面一侧,有一条石雕的鱼,曾见它无数次地沉浮。它半张着嘴,有时似在依着水面吐泡儿,有时则高高地昂着头。不知从何时起,它的头不见了,只有向上翘着的尾巴,在测量湖面高低。每一个燕园长大的孩子,都在那石鱼背上坐过,把脚伸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幻想未来。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逗号。

不只水边有石,山下也有石。从鱼岛往西,在绿荫中可见隆起的小山,上下都是大石。十几株大树的底座,也用大石围起。路边随时可见气象不一、成为景致的石头,几块石矗立桥边,便成了具有天然意趣的短栏。杂缀着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随意躺卧着大石,那惬意样儿,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

这些石块数以千万计,它们和山、水、路、桥一起,组成整体的美。燕园中还有些自成一家的石头可以一提。现在看到的七八块都是太湖石,不知入不入得石谱。

办公楼南两条路汇合处有一角草地,中间摆着一尊太湖石,不及一人高,宽宽的,是个矮胖子。石上许多纹路孔窍,让人联想到老人多皱纹和黑斑的脸,这似乎很丑。但也奇怪,看着看着,竟在丑中看出美来,那皱纹和黑斑都有一种自然的韵致,可以细细观玩。

北面有小路,达镜春园。两边树木郁郁葱葱,绕过楼房,随着曲径,寻石的人会忽然停住脚步。因为浓绿中站着两块大石,都带着湖水激荡的痕迹。两石相挨,似乎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路的另一边草丛中站着一块稍矮的石,斜身侧望,似在看着两个伴侣。

再往里走,荷池在望。隔着卷舒开合任天真的碧叶红菡萏,赫然有一尊巨石,顶端有洞。转过池面通路,便见大石全貌。石下连着各种形状的较小的石块,显得格外高大。线条挺秀,洞孔诡秘;层峦叠障,都聚在石上。还有爬上来的藤蔓,爬上来又静静地垂下。那鲜嫩的绿便滴在池水里、荷叶上。这是诸石中最辉煌的一尊。

不知不觉出镜春园,到了朗润园。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弄清两园交界究竟在何处。经过一条小村镇般的街道,到得一座桥边,正对桥身立着一尊石。这石不似一般太湖石玲珑多孔,却是大起大落,上下突出,中间凹进,可容童子蹲卧,如同虎口大张,在等待什么。放在桥头,似有守卫之意。

再往北走,便是燕园北墙了。又是一块草地上,有假山和太湖石。这尊石有一人多高,从北面看,宛如一只狼犬举着前腿站立,仰首向天,在大声吼叫。若要牵强附会说它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未尝不可。

原以为燕园太湖石尽于此了,晨间散步,又发现两块。一块在数学系办公室外草坪上。这是常看见的,却几乎忽略了。它中等个儿,下面似有底座,仔细看,才知还是它自己。石旁一株棠棣,多年与石为伴,以前依偎着石,现在已遮蔽着石了。还有一块在体育馆西,几条道路交叉处的绿地上,三面有较小的石烘托。回想起来,这石似少特色。但既是太湖石,便有太湖石的品质。孔窍中似乎随时会有云雾涌出,给这错综复杂的世界更添几分迷幻。

燕园若是没有这些石头,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模样。石头在中国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园林、绘画还是文学。有人画石入迷,有人爱石成癖,而红楼梦中那位至情公子,也原不过是一块石头。

很想在我的“风庐”庭院中,摆出一尊出色的石头。可能因为我写过《三生石》这小说,来访的友人也总在寻找那块石头。还有人说确实见到了。其实有的只是野草丛中的石块。这庭院屡遭破坏,又屡屡经营,现在多的是野草。野草丛中散有石块,是院墙拆了又修,修了又拆,然后又修时剩下的,在绿草中显出石的纹路,看着也很可爱。

(选自宗璞“燕园”系列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荷花用了“巨碗”这一形象贴切的明喻,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多角度描摹月下荷花的优美时则用了博喻。
B.第四段中“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逗号”很自然的与文章开头呼应,饱含着对生命中曾经美好事物的深情眷恋。
C.文章开篇从回忆的角度拉开来描述燕园的石头,结尾处收拢写庭院中的小景,野草丛中的石块与太湖石形成对比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景观。
D.全文写景状物抒怀,一个“寻”字开启了作者燕园寻石之旅,寻的不仅是石,更是对燕园的一往情深,是生命中的诗意。
【小题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出文中燕园石头呈现的三种美。
【小题3】有人评价说宗璞能将异常熟识的景物写得极具陌生化的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陌生化效果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这正是她陪姐姐孟峨来上英文课的那间教室。如今自己是大学生了,在这里上课了。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

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勾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你不欠什么。”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不远处有人大声叫李之薇,之薇对嵋点点头,跑开去。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媚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棉袄“有几个破洞”体现了江昉先生生活朴素艰苦,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体现了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
B.“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C.“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父亲对女儿从军既支持又不舍的复杂情绪。
D.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小题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悲壮的气氛。
B.本文语言庄重典雅,描写细致形象,“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一细节突出嵋技艺娴熟和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C.小说从人物活动方位变化入手,多方位、多层次地刻画不同的场面,塑造不同的人物。比如,江昉老师讲课的场面,刻画江昉的形象;与无因的谈话,展现孟嵋的内心世界。
D.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
【小题3】本文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

傍晚,嵋回到家中。在晚饭桌上闲说着一天的见闻。合子特地给嵋夹了一箸菜,说:小姐姐是大学生了。嵋说:我还看见了日本俘虏。接着讲了当时情况。孟弗之沉思道:他们也是人,但是在法西斯政策驱使下已经成为工具,被‘异化’了。我们进行这场保卫国家民族的战争,不仅要消灭反人类的法西斯,也要将‘人’还原为人。”

将‘人’还原为人”。嵋一生都记得这句话。秋季始业不久,为了躲避战争,为了有一个更适合教与学的环境,明仑大学奉命,将久已酝酿的迁校计划再一次提出。教育部提出把西康作为考虑的地点。

秦巽衡和孟弗之、萧子蔚三人这一天有同样的活动。上午,到青云大学参加昆明市各校领导的联合会议,商谈当前局势,下午要在本校教务会上讨论迁校计划。上午会后大家都觉得很沉重。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就在一个饭馆房檐下站了片刻,雨势愈猛。巽衡说,进去吃点东西吧。饭馆很热闹,杯盘相碰,饭菜飘香,加上跑堂的大声吆喝,和门外冷风疾雨恰成对比。弗之微笑道:这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人,穿着蓝布长衫,甚是整洁,走过时突然站住,叫了一声:这不是老爷么! 原来是孟家的厨师柴发利,他抢步上前就要跪倒行礼,弗之忙站起扶住,说:你怎么来了, 什么时候来的?柴发利又见过秦、萧两先生,说:我离开北平已经几年了, 先在桂林开了个小饭馆,桂林吃紧时,我就跑出来了,就在这家饭馆做点事,想安顿得好一些再去看老爷太太,免得为我操心。弗之要柴发利坐了说话,柴发利不敢坐,站着说了些路上情况。他来时还算好的,现在更艰难了。可谁也不愿意当亡国奴,有点力气的都要逃出来。路上的艰难几天也说不完。一时饭毕,雨已停了,三人走出,迎面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正走着,雨又下了。三人到大学办事处时,长衫都湿了大半。有好几位先生到了,正在收伞整衣。这里没有了圆甑的落地长窗和讲究的家具,桌椅都很朴素,和露宿街头相比已是天上了。

会上讨论了两件大事,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的形势,说教育部已经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中思想很复杂,也可能有人拒绝服役。大家都认为到了生死关头,怎能不赴国难。秦巽衡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有人低声说:早有人参军了,而且牺牲了,等着征调还不去么!

征调决定了,大家心头都很沉重,战争一天天逼近,他们要送自己的学生奔赴战场,没有退路。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只是搬迁的得失要仔细衡量。新址安排,旅途劳顿,时间、精力和费用都要付出很多,我担心学校又要大伤元气。而且学校的搬迁对云南人心会不会有影响。这也是可以考虑的。庄卣辰说:现在世界战局已经明朗,盟军反攻加速,再坚持一阵,也许能渡过危机。钱明经谨慎地说:孟先生、庄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只是万一有变就不好了,搬到平安的地方教学可以较为安心,也可以保存元气。也有好几位先生主张搬迁,只是西康文化落后,不很合适。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用健康的右手扶往桌子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逃到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我们简直没有生存的地方了!有人几乎是喊出来。子蔚温和地说:搬还是留,搬到哪里,需要有全盘考虑,需要和教育部再商量。”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 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还原为人”,反映了孟弗之深刻的战争观一一不仅要消灭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也要给予良知未泯、被迫卷入战争的敌人改造自新的机会。
B.文章第四段三位教授初进餐馆,偶遇孟家厨师柴发利,和桥边难民等几处情景描写,让读者看到抗战中西南后方复杂纷乱的社会情势。
C.关于明仑大学搬迁至西康的问题,教育部的提议在明仑大学教务会议上讨论时教师们意见不一。争论主要集中在搬迁西康是否有利于稳定云南人心。
D.庄卣辰热心国事,沉着冷静,对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较为清楚,依据战争形势向有利盟军的方向发展,谨慎地表达了暂缓迁校的意见。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极富深意。如文中“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这一描写不仅使人倍感寒气逼人,更烘托出紧张的战事气氛,即使是后方也时刻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
B.小说善用修辞,生动巧妙。如文章第一段“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地表现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C.小说素材选择匠心独运。如饭馆内热闹喧腾与屋外难民无处栖身这两处,对比鲜明,暗讽国民政府对外抗战、对内保民皆不力,使得底层百姓生活愈加艰难。
D.小说多感官描写,绘声绘色。在学校教务会上,作者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明仑大学的教授群像,各具特色:孟弗之客观冷静,钱明经态度谨慎,梁明时胆怯懦弱,秦巽衡临危不惧。
【小题3】赏析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
【小题4】小说《东藏记》取材于抗战中的西南联大生活,人物虽僻处昆明,生活相对平静,但体现了“于平易中见内在力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