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闲暇时间,是除去必要劳动时间和基本生理时间之外的可供自主支配的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闲暇时间逐步增多、闲暇领域不断拓展、闲暇活动日趋频繁,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休闲是辩证统一的,以劳动的姿态进行休闲和以愉悦的心情进行劳动,是我们生活的理想境界。廓清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的边界,愉悦地享受休闲生活,是美好生活的构成要件之一。

②职业劳动是闲暇生活的基础,愉悦丰富美好的闲暇生活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的。闲暇时间是非劳动时间,但闲暇生活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良好契机。要使闲暇生活成为人们进入工作和发明创造的准备过程,并通过闲暇活动产生新动力和新思维,就需要引导人们摆脱享乐主义的影响,围绕提升职业素养进行科学休闲,使休闲与劳动的再生产相联系,从而“为新的工作提供新的力量”。倡导闲中有劳,不是让劳动替代休闲,而是主张人们利用一定的闲暇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充盈自己的劳动本领,既为自身更好地休闲创造条件,也为整个社会劳而有闲奠定更好的基础。

③积极引导人们的闲暇生活,就必须引导人们走出“物化”休闲的误区,闲中尚文。文化即“人化”和“化人”,让人们在休闲过程中“人文化成”,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休闲与文化相结合,就是要防止闲暇的物化和过度娱乐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个别人的闲暇时间消耗在服务性消费上,甚至“娱乐至死”。如此一来,闲暇生活就会退化为经济系统的附属品。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确认,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体现。因为只有在闲暇时间里,人们才能摆脱生产性活动的限制,才有机会使自己的能力、个性、需要和社会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使自己成为“积极存在”,也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④闲暇是人生幸福的现实基础,没有闲暇就没有人的幸福生活。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所谓幸福,是人们对自己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伦理需要的较好满足。积极引导闲暇生活,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创建充实的精神生活,还在于帮助人们正确体验和感悟社会现实生活状况,从而使自己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这个过程不完全是政治、道德、科技等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过程,还必须有审美活动的参与。审美活动具有“成教化、正得失、助人伦”的特质,有助于提高个体生命品质和群体生活质量。因此,合理引导闲暇生活,需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知识传授与休闲体验等方式,培养人们的审美自觉,引导人们在自然美中美化心灵、在社会美中醇化人性、在艺术美中得到愉悦,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主动提升精神境界。

⑤闲暇使人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但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和社会关系的完善。对于当代社会而言,由于网络化和新技术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催生着社会的疏离化、社交的孤岛化,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凝聚力,而这一影响又在闲暇生活中尤为突出。因此,营造大局和谐环境,防止出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社会撕裂”现象,是社会闲暇建设的全新着力点。适时而合理地引导社会闲暇生活,让闲暇教育成为调动社会个体内在积极性和潜力的催化剂,彰显“和”“合”的和谐文化底蕴,并使之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这不仅关乎人的内在感受的建构,也对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蒋晓明《闲暇生活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①人们的读书活动可以归结为实用性阅读和休闲性阅读。休闲阅读是人在自由闲暇时间里,于内心之爱驱动下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实用性阅读是读书的谋生化、功利化,即把阅读作为谋生的手段。休闲性阅读则是阅读的审美化,即把读书作为乐生的活动——“悦读”,把悦读本身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认为审美鉴赏是读书的首要目的。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鉴赏性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近现代以来,以追求个人精神自由为目标的休闲阅读,成为许多读书人的主张。

②休闲阅读是文化休闲的重要方式,是人们乐生的重要途径。宋代哲学家朱熹强调,读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带给人的是一种智慧之乐、心灵之乐与和美之乐。休闲阅读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休闲主要是精神性的活动,导致人们“不得闲”和“闲不得”的诸多休闲障碍都与内在贫乏有关。内在贫乏主要是指精神世界的贫乏。休闲阅读对于充实精神空间和精神家园,建构休闲生存的智慧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休闲能力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生存能力,精神的丰富性意味着休闲能力的提高。

③闲暇管理的要义,是用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填充闲暇时间,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西方休闲理论认为,闲暇是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的特点一是如果不积极占用,便可能导致消极占用;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闲暇管理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认为闲暇越多,越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罗素则强调,明智用闲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后考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闲暇时间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用包括休闲阅读在内的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占据人的闲暇时间,把“黄赌毒”等消极腐败的休闲方式,驱除出人的闲暇时间和休闲空间,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休闲阅读,营造书香社会,不仅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现代西方休闲理论认为,休闲是一个“人成为人”的过程。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利用与人成为人有着直接的与内在的关联。人成为人的过程也是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格的健全,意味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多方面的生命体验的获得,意味着包括审美在内的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空间,休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契机。自从分工出现以来,专业化的繁忙劳作易使人片面发展,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将使人有机会弥补和打破分工对于自己发展空间的限制。分工越细,闲暇时间和休闲活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越重要。在工作专业化与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闲阅读对于弥补实用阅读和应试教育对人的发展空间的限制,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专业分化越细,休闲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越重要。

(摘编自王景全《论休闲阅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和休闲是辩证统一的,而非对立的。闲暇生活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的,还是提升职业能力的一个契机。
B.如果人们要使自己成为“积极存在”,要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防止闲暇的物化和过度娱乐化。
C.当人们的审美自觉得以培养,便可以在自然美、社会美中得到愉悦,从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获得幸福感。
D.网络化和新技术的普遍运用,对社会的整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容易导致西方国家那样的“社会撕裂”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首先介绍了休闲阅读的概念,再引用两位学者的观点,让读者明了休闲阅读与实用性阅读的不同。
B.②段将休闲阅读与“不得闲”“闲不得”的休闲障碍进行对比论证,证明其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
C.③段由“休闲阅读”拓展到“闲暇管理”,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深入讨论,为后文做铺垫。
D.④段探讨休闲阅读的现代意义,认为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运用与“人成为人”有密切联系。
【小题3】根据材料一、二的观点,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哲学家罗素曾指出:“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
B.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C.明朝哲学家李贽认为:“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世间何窄,方册何宽?”
D.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小题4】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使闲暇生活更加有意义,更具价值?请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分析。
【小题5】寒假即将来临,高一年级拟开展“诗书趁年华,书香伴寒假”的活动,以倡导同学们在寒假利用闲暇时间积极阅读书籍。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倡议书的要点。
23-24高一上·重庆渝中·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

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织绢人从水色氤氯的画卷中徐徐走来,带着春天的气息,服装选用淡淡的艾绿。又如舞台布景,七个篇章的背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

“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

(取材于刘淼、应杰、韩真、周莉亚等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全剧的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宏大壮丽的景象。
B.贯穿全剧的青绿意象是指女性舞者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
C.舞者们具有端雅沉静淡泊之美,传递出宋代美学的意趣。
D.剧中服装、布景等一律采用青绿色彩,呈现缤纷浓色。

材料二

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

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

生理基础对色彩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

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便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更有植物的绿色。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因此才会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细腻体验和“池塘生春草”的欣喜情感,也才会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亲昵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谐。在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中,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从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

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现代研究证明: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给人以明净、澄洁的感觉;人在青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心跳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变缓,精神放松。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

(取材于宋凤娣等的文章)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色被广泛运用说明它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有重要地位。
B.形成偏爱青色的色彩审美是由中华民族的生理优势决定的。
C.大量山水田园诗的产生与农耕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关。
D.青绿色审美偏好与主虚静的文化传统相通,具有科学依据。
【小题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你的诗歌阅读积累,判断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我从“青青”的衣领颜色感受到读书人的清雅气质,体味到其中蕴含着的曹操对贤才的深切渴望。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从“青冥”想象到天空之青苍深远、明净澄洁,仿佛看到了李白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的广阔美好。
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崖”是青青的山崖,引发我对青绿山水的美好想象,让我读懂了李白失意后徜徉山水的愿望。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青山”描绘出山的郁郁葱葱,让我感受到了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相同一致的情感体验。
【小题4】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领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
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小题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小题4】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小题5】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嘉喜爱阅读,喜欢逛书展,选购自己喜欢的书籍。在今年书展上,他被一本叫做《美德的起源》的书所吸引,这本书外壳包着的腰封纸上印着这样的广告语:


小嘉打开这本书的目录看到:

第六章 公共产品和个人
第一节 礼物
第二节 得到容忍的偷窃行为
第三节 社会市场
第四节 礼物作为武器
第五节 与别人攀比摆阔
第七章 道德情操论
第一节 复仇是不理性的行为
第二节 履行诺言

第三节 公平很重要

第四节 道德感

第五节 让其他人做利他主义者


第八章   部落主义的灵长类动物

第一节 有态度的猴子

第二节 海豚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三节 部落时代



小嘉随即被某一章某一节的题目所吸引,于是翻到该部分看了起来: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履行承诺模式确实是将利他主义剥离出来加以谈论,将其变成一种投资——投资到一只叫作信誉的股票中,日后通过其他人的慷慨行为支付高额的红利。因此,合作的人远非真正为他人着想,而只是着眼于自身的长远私利,不是眼前的短期利益。阿玛蒂亚·森将这种目光短浅而又自私自利的人称为理性的傻子。如果这个理性的傻子最终做出了短视的决定,那么他就不再是理性的了,而只剩下短视这一条。因为没有考虑到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后果,他确实是个傻瓜。

②但是把这样的诡辩放到一边,它核心的思想是说,纯粹的善行是我们为拥有道德情操所付出的代价,这些道德情操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为其他很多场合打开了方便之门。人的善行成了为另一个目的而树立的情操的牺牲品——通过显示自己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来赢得别人的信任。上一章里我们提到了一个解释:人们做好事是为了赢得威望,通过间接的互惠行为,在日后可以兑现一个更为实际的商品,这里其实并不是上述解释的翻版。理查德·亚历山大借用哲学家彼特·辛格的观点提出,纯粹依靠人们自愿献血的国家血库的存在,证明了人们并非由于互惠动机的驱使才去行善。确实,在英国,人们之所以献血并不是期望他们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或者在他们自己需要输血的时候可以得到优惠待遇。你只得到一杯淡茶和一声礼貌的谢谢而已。但是,亚历山大说,我们又有谁听到有人不经意间提起他刚刚献血回来,不会变得对他态度更恭敬一点呢?人们一般对于献血行为都不会太过保密。献血的行为会提高你品德高尚的声誉,因此让人们更有可能在囚徒困境中信任你。这些举动在大声嚷嚷我是个无私奉献的人,相信我

③我们可以想想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一个微笑是多么重要。这个微笑是个暗示,说明这个人希望信任你,也希望获得你的信任。惊讶和愤怒也是容易辨识的情感,所有这些容易辨识的情感均会让整个人类集体受益,因为它们让信任得以在社会中运作。但是它们对个人而言又有什么用处呢?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举了一个叫作威胁交易游戏的例子讨论这个问题。

④亚当拿到一张100英镑的现钞,并且被告知要和鲍勃一起分享。亚当必须说出他打算分多少钱给鲍勃,如果鲍勃拒绝这个提议,两个人就一分钱都拿不到。如果鲍勃接受了,那么他就能拿到亚当提议给他的那些钱。假设亚当认为鲍勃也是个理性的人,那么亚当所做的符合逻辑的事情,就是给鲍勃极少的一点钱,比如说1英镑,然后自己留下剩下的99英镑。鲍勃应该理智地接受这1英镑,因为这样他好歹还能拿到1英镑。如果他拒绝了,他就什么也得不到。但事实上不仅很少有人在充当亚当的角色时会提出给鲍勃这样少的钱,甚至更少有人在充当鲍勃的角色时会接受这样少的分成提议。到目前为止现实中的亚当做出的最常见的提议是五五分成。

⑤就像心理学上的诸多游戏一样,这个威胁交易游戏的目的是要暴露我们到底有多么不理性,并让我们自己对此感到诧异。但是弗兰克的理论在解释这种非理性现象时却几乎发现人们这样做是符合情理的。人们不但关心公平,同时也关心自身利益。他们不希望处在亚当位置的人提出分给自己这样一点少得可怜的钱,所以拒绝接受,因为非理性的固执正是告诉人们这种想法的最好方式。同样,在扮演亚当的角色时,他们会提出一个公平的五五分成的方案,以显示如果将来有了完全依赖彼此间的信任这样的机会,他们是多么的公平和值得信赖。你会不会为了区区50英镑而毁了自己在朋友间的大好名声?

【小题1】根据小嘉选读的这部分内容,联系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部分的题目应当是“___________”,选文第②段中说“上一章里我们提到了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最有可能在第__________章第___________节中提到。
【小题2】下面的说法符合选文意思一项是 (     
A.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长远私利而造成了对他自己的短期利益的影响,此类人可以被称为“理性的傻子”。
B.人往往陷入一种无法互相信任的“囚徒困境”,所以借助一些善行可以提高人的品德声誉从而得到信任。
C.面对不义行为,人们内心涌动的义愤属于容易辨识的情感,表达此类情感不仅对个体也对人类整体有益。
D.不少心理学游戏设计的目的既是揭示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现象,也探究其合乎情理的因素。
【小题3】下面的论说与第③段画线部分存在相同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还可以做更多调查研究与可行性论证,但因三位专家都认为这个项目很不错,所以我们决定应当接受这个项目。
B.诸葛亮舌战群儒,在批驳东吴辩士陆绩“刘备不足与曹操抗衡”的观点时怒斥其为“怀桔”的“小儿”,不可与高士论辩。
C.扛起这个任务吧,因为完成它虽然会让你忍受煎熬,极其痛苦,但是放弃它,你面临的境遇更加糟糕,你肯定不想那样。
D.有些人对于外来文化,不是理性辨别,而是一味敌视,这源于国人闭关主义的保守心理,我们这样的认知方式其实有害。
【小题4】选文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加以分析。
【小题5】图书的“腰封纸”指的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它属于图书的外部装饰物。好的“腰封”是图书装帧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再加以对书籍内容介绍的简洁精巧灵动,不仅可以方便读者选购图书,而且还成为书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摘选自“百度百科”)为了吸引同学们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小嘉想为这两本书设计一款“腰封”,请仿照上文《美德的起源》,帮助小嘉拟制一段印在“腰封”上的书籍介绍文字。要求:(1)《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任选一部;(2)内容简明扼要,醒目突出;(3)不多于60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