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权,居大镇,军政在吾,安得为其子奏请!乃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帅数百人戍石门镇。嗣源忧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辛丑,嗣源乞至东京朝觐,不许。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騋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有删减)

材料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有删减)


【注】①矧:况且,何况。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庄宗以雄图A而起B河汾C以力战D而平E汴洛F家仇既雪G国祚H中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干支之一,前一位是丙酉,后一位是戊酉,可纪年也可纪日,文中用于纪日。
B.东京,指后唐陪都开封,后唐京都在洛阳,因东京在其东方,故当时称开封为东京。
C.籍,文中指账簿、簿册,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意思不同。
D.牝鸡司晨,文中比喻刘后窃权乱政,其中的“司”与“司机”中的“司”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为了自家的便利,私自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从珂,致使庄宗大怒,于是将李从珂降职,还拒绝答应李嗣源的觐见请求。
B.郭崇韬平素就嫉恨宦官,并且将此意告诉了魏王李继岌,宦官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这也为他后来遭宦官陷害埋下了祸根。
C.蜀中盗贼四起,主动留下除患的郭崇韬遭到了众人的合伙陷害,庄宗听信谗言,先是愤愤不平,后愤怒不已,对他动了杀心。
D.材料二认为,庄宗的灭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骄奢、淫逸,加之伶人扰乱朝纲、后宫乱政等等,都可作为对后世的警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2)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
【小题5】对于庄宗亡国一事,材料二提出了“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的疑惑,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他亡国的原因。
23-24高二上·云南昆明·阶段练习
知识点:《资治通鉴》《旧五代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赉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追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税赋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之。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B.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C.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D.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大,逐客(搜索,寻找)
越陌度阡,枉用相(问候,探望)
若无罪而死地(走向)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表现)
B.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亲附,归服)
师不必于弟子(才德优秀)
之以饥馑(接续)
当道者(门槛)
C.散六国之(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知不可乎得(屡次,多次)
若不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大礼不辞小(责备)
D.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之(捶打,拷打)
刀而藏之(揩拭)
如听仙乐耳明(暂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也(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写《谏逐客书》上书秦王,列举事实,陈述利害,晓之以理,秦王看后幡然悔悟。
B.秦王召回李斯并恢复他的官职后,采纳他的计策,先借助收买、刺杀等手段,再用武力征伐,最终统一了天下。
C.秦二世认为天下已经平定,可以兴建宫室彰显成功,不应效仿虞夏君主处于穷苦的实境、依从平民百姓的做法。
D.赵高对李斯严刑逼供,使他服罪。秦二世十分高兴,认为赵高虽然地位低微,却功劳巨大,因此任命他为丞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2)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
【小题5】秦朝在二世时灭亡,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联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魏征曰:安矣。上曰:四夷未服邪?魏征曰:服矣。上曰: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息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诶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乂:读音:yi。②赏赉(lai)不赀(zi):赏赐的财物数量极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C.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D.“无一人亡匿者”与“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设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愿少停銮舆旬日,诶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小题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十月,乙丑,魏主绝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班爵行赏有差。魏人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今日士民A劳怒B不得C无惭D贻大夫E之忧F予G之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文中最后一句中的“丁亥”是干支纪月法。
C.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
D.“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沿着”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还把百姓编入自己的部队,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陈军江岸。
D.魏主在瓜步山上召集官员分封行赏后,魏军又渡过了长江,在长江南岸掠夺当地居民,随后撤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5)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