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学是代表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学形态,它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切地配合起来,具体地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写作,也就是说,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蒋光慈曾把革命党人与文艺家进行类比,倘若一个从事实际运动的革命党人, 当他拿手枪或写宣言的当儿, 目的是在于为人类争自由,为被压迫群众求解放,那么我们的文艺者当拿起自己的笔来的时候,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是同这位革命党人的一样。所以,在蒋光慈看来,所谓实际的革命党人与文艺者,不过名义稍有点不同,其实质作用没有什么差异,新作家应是革命的儿子, 同时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新作家的使命与一般革命党人所负的使命一样。

革命文学崇尚的风度,崇尚阳刚的美学规范,构成这种规范的审美内容是紧张,是沉重,是革命的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样的审美崇尚在革命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而多样的显现。就题材形态而言,革命文学选取的题材都有很强的硬度,总是与火与血的苦难现实相连,远离冲淡平和、牧歌情调的清远之境,这样的境界即使有,也是作为革命生活的背景与陪衬出现。就情感维度而言,革命文学拒绝个人的感伤情绪,弃绝软性的个人情感,代之以刚性的革命情感。在革命文学中,革命者被赋予崇高的气节,他们是力的化身,是坚强的符号,他们能承担来自物质与精神两重压力的损害,而保持压力下的硬汉风度,这类特征在女性革命者形象的身上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证。革命文学追求阳刚的美学风格,是出于一种先在的革命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认定:革命力量是坚决的、勇敢的,革命者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革命文学的的审美范式的形成正是对这一革命理念的适从。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充溢着浪漫的精神气息、浓郁的革命情调、积极乐观的向上情绪,这或许与知识分子的个人气质有关。知识分子天然地具有浪漫的个性,他们对革命的想象和记忆,都充满着浪漫色彩,革命的知识分子作为革命文学的书写者,自然把知识者个人的精神特点带到文学中,但这种个人性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它更多地受制于集团意志和想象模式,革命文学的浪漫性归根到底是政治想象的折射。革命的终极目标既然是未经现实兑现的,那么它就只能作为彼岸性的理想而存在。在此岸的现实革命实践与彼岸的未来革命理想之间,构成一种革命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着政治想象的浪漫性。

(摘编自雷世文《论 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材料二:

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革命催生和孕育了新文学,新文学也依凭着社会特殊的需要,获得了空前的地位,这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国情,也是文学发展的特殊情态。

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学的发轫来自中国社会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后的转向。曾经是五四运动骨干的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一文中说:物质的革命失败了,政治的革命失败了,现在有思想革命的萌芽了。革命是文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改造催生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促进文学的更新。应该说中国自古就没有纯文学,从来没有离开社会发展的文学和离开社会变革的文学。文学的确表现了每个作家的审美趣味和独立思想,但同时更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影响下的结果。大部分的革命文学作家是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本身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革命文学作家也从未彻底完成对纯文学性的坚守。即便像鲁迅也曾说过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但在《呐喊·自序》中也认为革命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可以用于改造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审美的,但绝不纯粹是审美的,文学蕴含的思想赋予了文学更高的追求,赋予了现代作家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切的文化情怀。

文学与革命的这种互渗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生态。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并非简单地指文学产生的环境背景与创作内容,也并非革命对文学产生了现实的要求, 而在于文学具有革命的本质。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现代化也历经了百年的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更是实现了百年的发展。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共同形成了20世纪的中国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关头,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关系。

(摘编自《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不论什么时候,革命文学都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同时还要直接参与建构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
B.材料一指出,革命者尤其女性革命者,她们有崇高的气节,是力的化身、坚强的符号,在物质和精神的重压下保持了硬汉风度。
C.知识分子天生具有浪漫个性,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个性写进文学当中,这让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充溢着革命的浪漫气息。
D.材料二认为,不是所有的革命文学作家都能把文学当作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尽管他们本身也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
【小题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革命推动了革命文学的诞生,可见这场革命影响之大。
B.傅斯年认为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带来思想革命萌芽,继而新文学开始出现。
C.鲁迅认为,虽说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但革命文学能够起到改造民族灵魂的作用。
D.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证明,文学与革命能够互渗是因为文学具有革命的本质。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类比论证,通过论述革命党人与文艺家的关系论证革命文学的创作。
B.材料二开篇先阐释革命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革命与文学的互渗关系。
C.材料一从创作身份、审美范式、浪漫性三个方面论述了 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D.材料二第二段“从来”“但同时更”“大部分”等增加了论证语言准确性和逻辑性。
【小题4】材料二是采用哪些方法论证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关系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5】王愿坚 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创作了《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革命文学作品,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3-24高二上·云南昆明·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

①近十年来,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人际交往平台,人们的交流从面对面的现实世界延伸至非面对面的网络社区,在一个“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意见市场,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需求选择接受的内容,通过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社交媒体活动中,那么,用户又是如何融入到网络社区的呢?

②社会学中的相似性效应理论及相关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

③根据相似性效应理论,人们更偏爱与自己特征相似的人。相似性效应之所以产生,与人的社会性分不开,因为相似性让人与人交流更顺畅,理解更容易,预测对方的反应也更准确。相似性增加,人们互相之间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

④但是,在有些社会学家看来,某些情境下,相似性并不一定产生吸引,甚至会抑制吸引。根据社会学中的自我扩展模型,人们有将新内容(如观点、资源)纳入自我的需求,以获得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基于这一模型,差异较大的个体能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资源,更具吸引力,相似反而具有排斥作用。

⑤用户融入网络社区的情形,可以印证社会学家提出的这些看法。

⑥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通过与相似用户的互动获得并增加认同感。社交媒体平台上具有相似性的用户聚集在社区标签下形成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价值理念、共同目标等要素吸引用户,并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用户对所在社区的认同程度影响他的行为。比如,对社区高度认同的用户更愿意与社区内其他成员进行紧密合作。一旦用户的价值观念与社区的一致,他们就会关注集体的利益和目标,并将用户个人的贡献与社区价值联系起来。社会认同对贡献量的影响,可以通过用户对社区的认知和情感认同来解释。以上说明,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是他们融入网络社区的动因。

⑦然而,用户之间的相似性也会限制用户的自我扩展。如社会学家所说,人有自我扩展的需要。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从其他成员的想法中获取信息资源,并将其视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结果感受到社交媒体教会了自己很多新东西,带给自己很多新体验,从而满足自我扩展的需求。但是,相似性较多的用户熟悉彼此的认知边界,能为对方提供的新的信息资源较少。这样,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的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他们出就难以融入网络社区。

⑧那又如何使这部分用户融入网络社区呢?我们可以依据用户认知需求加以调节,以满足他们的自我扩展。事实上,这部分用户的认知需求是有差别的。高认知需求的用户倾向于收集新信息、处理复杂信息。因此,针对这样的用户,社交媒体可以减少用户间相似性的提示或呈现,帮助其通过自我扩展获得成长。低认知需求的用户喜欢明示性信息,倾向于浅层信息加工,社交媒体也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给予满足。通过这些调节,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也能融入到网络社区中。

【小题1】第①段“人人皆有麦克风”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研究者想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本文的观点。以下问题,最不可能出现在问卷中的一项是(     
A.在社交媒体上,你是否更倾向于与教育背景相似的人交流?
B.你是否觉得经常浏览的网上论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C.在微博中,你更希望看到与你的观点一致的留言吗?
D.你认为在网络社区中分享个人生活能增加对社区的认同吗?
【小题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人际间交流越顺畅,人们互相之间产生的吸引力变得越强。
B.用户间相似性越多,用户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越弱。
C.用户社会认同越低,用户在社区中对集体做出的贡献越少。
D.用户间相似性越少,用户通过自我扩展获得自我成长越难。
【小题4】第⑧段画线部分的推理是如何成立的?结合上文加以分析。
【小题5】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小题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它们被一些有经验的博物学家归为变种,或被另一些博物学家列为地理种或亚种,而另一些却将其列为亲缘很近、特征明显的物种。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

(摘编自《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185911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菜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诸多具体细节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在后人的持续研究中,进化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着,但总体而言,达尔文进化论并没有被根本性动摇。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5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否定了达尔文学说中关于遗传规律的一些非正确观点。但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魏斯曼完全接受并继承了,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

站在今天的视角,“种质连续学说”还不是真正的遗传规律。奥地利的孟德尔在1866年发现了真正的遗传规律,即经典遗传学上的两个重要定律——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遗传学从此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不连续突变引起进化的突变论思想占了上风,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挑战。但随后不久,一系列新的遗传学发现,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当然,也对达尔文原来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例如提出了“适应度”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最适者生存”的说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

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支,以消除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阈,也把现代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进展尽量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中。

如今,在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密码的破解,进化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基因选择学说”“社会生物学”“间断平衡”“中性理论”“进化发育生物学”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推进着进化论。

(摘编自《进化论错了吗》)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在驯养的情况下还是自然状况下,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生物的变异就会发生。
B.作者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微小的累积也会产生巨大效果。
C.物种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自然变种,二者的差异十分明显,但没有人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来。
D.自然选择能将有益于生物发展的微小变异保存和积聚起来,虽然过程缓慢,却不会受到限制。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华莱士也发表相似的观点,并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可见他对进化论的认可。
B.“新达尔文主义”与“达尔文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它是基于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而对进化论所作的修正。
C.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新发现”,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促进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
D.在当今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新的生物学理论和学科层出不穷,它们为进化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也推动其不断完善。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来作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证明的一项是(       
A.对于可以触及到高处的反刍类动物来说,拥有修长四肢和长长的脖子,个体就越容易保存下来。
B.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其门类比今天的还多。
C.据计算,现代类人猿的脑细胞为10亿个,但现代人类的脑细胞却暴增到140亿个之多。
D.进化是宇宙的主要过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的过程。
【小题4】达尔文进化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请根据材料二,梳理作者的主要观点。
【小题5】有段时间,一些否定进化论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转发。有人甚至不相信自然选择可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认为达尔文对于生物学界的很多东西都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请根据两则材料,对这样的论调进行反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