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不用提多么忙了,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不用提别的,就光拿上下汽车说,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鬟自由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①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来得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了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她看了看钟,已经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方先生要见女士。”

“他又怎样了?”

“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告诉明白,我在吃早饭以前不见人。”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

“叫博爱放好了洗澡水;回来你开这屋子的窗户。什么都得我现告诉,真劳人得慌!”

自由轻快地走出去,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

穆女士穿着睡衣到浴室去。热水使她痛快了些,她想:她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可是救世不容易!两年前,她提倡沐浴,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有什么结果?人类的愚蠢,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挣钱的机会;钱在她手里是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她不是不能多给方先生几块,而是不肯,一来为怕自己落个冤大头的名儿,二来怕给方先生惹祸。连这么着,刚教了几个月的书,还把太太死了呢。不过,方先生到底是可怜的。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

“自由,叫厨子把我的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呢,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顶好是由她供给他两顿饭。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应当感谢她这份体谅与怜爱。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

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她的秘书冯女士已经等了一点多钟了。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②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

“上次汪先生作寿,张家送的是一端寿幛,并不——”

“现在不同了,张先生的地位比原先高了;算了吧,以后再找补吧。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穆女士点了根烟吸着,还想着张家的贺礼似乎太薄了些。

穆女士不想上盲哑学校去,可是又怕展览会照相,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顶好是正赶上照相才好。

她想起方先生来:

“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③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白不了你!”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一直这么办好不好?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整重?”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反正他丧了妻,家中的嚼谷小了;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④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节选自老舍《微神集》,1947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太太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却喜欢被别人称为穆女士,这样她就觉得自己是独立的。
B.自由的回话惊扰了穆女士的睡眠,穆女士想教训她的不识好歹,后因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便认为身体不错而消了点气。
C.穆女士洗澡时想到自己读过书,救世是她的天职,继而想到自己两年前提倡沐浴而失败,禁不住感慨人类的愚蠢。
D.穆女士派自由送鸡蛋给方先生,继而想到方先生丧妻之后没人给他做饭,决定以后供给他两顿饭,很体谅、怜爱他人。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叫她‘自由’也没用”的那种自相矛盾,正是穆女士内心矛盾的体现。
B.句子②中的“倒”,看似形象表现出了穆女士的累,实则极尽讽刺她的故作姿态。
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面的文字紧密相连,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穆女士的“伪善”。
D.句子④表达的语气,与前文穆女士的“哎!也许!”一样,都显示出对自己的肯定。
【小题3】小说着力刻画了穆女士这一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穆女士的形象特点。
【小题4】老舍素有“语言大师”之称,文中运用反话正说、对比映衬、漫画式夸张等具有幽默讽刺效果的手法,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以上手法的表达效果。
23-24高二上·辽宁·期末
知识点:老舍(1899-1966)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悲寺外

老 舍

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可是,我年年愿看看他的矮墓,在一株红叶的枫树下,离大悲寺不远。

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

他初来到学校,差不多没有一个人不喜爱他,因为他与别位先生是那样的不同。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我们佩服他们和佩服书籍差不多。即使他们是活泼有趣的,在我们眼中也是另一种世界的活泼有趣,与我们并没有多么大的关系。黄先生是个,他与别位先生几乎完全不相同。他与我们在一处吃,一处睡,一处读书。

半年之后,有些同学对他不满意了,其中有的,受了他的规诫,有的是出于立异——人家说好,自己就偏说坏,表示自己有头脑,别人是顺竿儿爬的笨货。暑假后,废除月考的运动一天扩大一天。在重阳前,炸弹爆发了。英文教员要考,学生们不考,及至事情闹到校长那里去,问题便由罢考改为撤换英文教员。

有人传出来,在职教员会议时,黄先生主张严办学生,黄先生劝告教员合作以便抵抗学生,黄学监……

风潮转了方向,黄学监,已经不是英文教员,是炮火的目标。

黄先生还终日与学生们来往,劝告,解说,笑与泪交替地揭露着天真与诚意。有什么用呢?

我在街上遇见了他。

黄先生,请你小心点。我说。

当然的。他那么一笑。

你知道风潮已转了方向?

他点了点头,又那么一笑,我是学监!

今天晚上大概又开全体大会,先生最好不用去。”“可是,我是学监!

他们也许动武呢!

打‘我’?他的颜色变了。

为什么呢?他好似是诘问着他自己的良心呢,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

我的泪几乎落下来。他问得那么天真,几乎是儿气的;始终以为善意待人是不会错的。顶好是不到会场去,无论怎样!

可是,我是学监!我去劝告他们就是了;劝告是惹不出事来的。谢谢你!果然晚间开了大会。

开会五分钟后,黄先生推门进来了。屋中连个大气也听不见了。

黄先生的眼好似被灯光照得一时不能睁开了,他低着头,像盲人似的轻轻关好了门。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他的面色是,也许因为灯光太强,有些灰白。他向讲台那边挪了两步,一脚登着台沿,微笑了一下。

诸位同学,我是以一个朋友,不是学监的地位,来和大家说几句话!

假冒为善!

汉奸!

后边有人喊。

黄先生的头低下去,他万也想不到被人这样骂他。他绝不是恨这样骂他的人,而是怀疑了自己,自己到底是不真诚,不然……

忽然由窗外飞进一块砖,带着碎玻璃碴儿,像颗横飞的彗星,打在他的太阳穴上。登时见了血。他一手扶住了讲桌。后面的人全往外跑。我们几个搀住了他。

不要紧,不要紧。他还勉强地笑着,血已几乎盖满他的脸。

找校长,不在;找校医,不在;找教务长,不在;我们决定送他到医院去。

"到我屋里去!"他的嘴已经似乎不得力了。

老校役张福进来看了一眼,跟我们说,"扶起先生来,我接校医去。"

校医来了,给他洗干净,绑好了布,叫他上医院。他笑了。低声地说:“死,死在这里;我是学监!我怎能走呢——校长们都没在这里!”

老张福自荐伴着先生过夜。

第二天早晨,老张福告诉我们,先生已经说胡话了。校长来了,不管黄先生依不依,决定把他送到医院去。

可是这时候,他清醒过来。我们都在门外听着呢。我们听见了黄先生说:

好吧,上医院;可是,容我见学生一面。

在哪儿?校长问。

礼堂,只说两句话。不然,我不走!

钟响了。几乎全体学生都到了。

老张福与校长搀着黄先生。血已透过绷布,像一条毒花蛇在头上盘着。他的脸完全不像他的了。刚一进礼堂门,他便不走了,从绷布下设法睁开他的眼,好像是寻找自己的儿女,把我们全看到了。他低下头去,似乎已支持不住,就是那么低着头,他低声——可是很清楚地——说:无论是谁打我来着,我决不,决不计较!

他出去了,学生没有一个动弹的。大概有两分钟吧。忽然大家全往外跑,追上他,看他上了车。

过了三天,他死在医院。

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头更矮了些,那么些土上还长着点野花,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太阳已斜挂在大悲寺的竹林上,我只想不起动身。深愿黄先生,胖胖的,穿着灰布大衫,来与我谈一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悲寺外黄先生的矮墓开篇,又以其结尾,前后照应,使文章笼罩在一片哀思之中。
B.“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语言诙谐又略带讽刺,从中可看出教员与学生之间的隔膜。
C.“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我”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和惋惜之情。
D.结尾处“大家全往外跑……”,显然黄先生的宽恕与仁爱感化了学生,让他们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
【小题2】本文在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悲”是本文的中心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而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个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实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分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锄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戴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两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权得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权,解开腰带抖搂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了。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们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常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穿起来,恐怕就显得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乘正传》。可是,他只有手套写到老人的手。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一双变了形的手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农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劳动人民形象。
B.手套在文中被几次戴上和脱下,甚至两次丢失,这看似重复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人公的性格品质。
C.小说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老舍认为,赵树理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由手套写到手,比《老农陈秉正传》更巧妙。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本可以感受到,赵树理擅长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作品散发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本真的特有魅力。
B.小说标题富有象征意味,偏正短语既突显了写作的重心在“套不住”,又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主题以小见大,老舍赞其“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可见:普通的手寄寓着不平凡的意义。
D.小说的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兼用比喻,达到了通俗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小题3】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爱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乐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了,又搭着长得富态,几乎忙得喘不过气来。不必提其他,就光拿上下轿车说,穆女士也便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久疼爱着自己,但是更爱他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其他,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疼爱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平白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她赌气似地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了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给她的名义是秘书,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个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

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虽然很关怀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怜悯方先生的不幸遭受,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C.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表明穆女士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只是表面上热心。
D.穆女士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好,但实际上她是既吝啬又世故。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B.小说运用大量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的发展,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C.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多侧面、多角度、生动地刻画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
D.小说运用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认为热衷社会公益活动、追求自由博爱,实际上伪善、空虚、冷漠、吝啬的所谓的善人穆女士。
【小题3】“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篇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试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