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墨

谈歌

民国三年冬月,保定下了第一场大雪。“飞云酒楼”老板侯洪志让伙计去请城内几位丹青高手,来酒楼品酒论画。

十几个丹青高手先后踏雪赶来,众人就在楼上饮酒论画。洪志乘兴涂抹出几枝梅花,众人齐声喝彩。洪志得意,唱了一段二黄原板,高亢响亮。一曲唱罢,楼下有人喝彩。洪志探头一看,是个黄脸汉子,就请他上楼叙话。

黄脸汉子朝洪志一拱手:“老板果然好唱家,可否乘兴再唱一曲?”洪志笑道:“侯某今日就为客官助兴。”就又唱了一段西皮。黄脸汉子击掌赞叹,走到桌案前,提起笔,饱蘸了墨,就在纸上涂抹了一张画。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一幅“山流水图”跃然纸上。汉子掷笔拱手:“侯老板,今日就以此画相赠吧。”洪志苦笑道:“侯某做了多年井蛙。今日得遇大手笔,方知天高地厚。明日,我就关闭酒楼,专意丹青。”

第二天,“飞云酒楼”果然改了字号,挂出“洪志画坊”牌匾。洪志从此终日躲在楼内作画,如此过了两年,“洪志画坊”在保定画坛声名大噪。

那天,洪志正在作画,忽听有人哈哈大笑:“侯老板果然长进。”正是当年那个黄脸汉子。洪志起身拱手:“请多指教。”汉子四壁看看,失笑道:“侯老板果然生意人。”洪志一怔:“此话怎讲?”

汉子哈哈笑道:“我看到四壁皆是浓浓的商贾气。”洪志就白了脸,木在了那里。汉子笑道:“不日我也开一画坊、还请侯老板多多照应。”说罢,唱一个喏,转身走了。过了几天,洪志画坊对面,果然开了一座画坊,字号“山月画店”。门前一副对联:笔贵丹心一寸,墨崇碧血千秋。

起初两店不分高下。后来,洪志的生意就淡下来,眼睁睁看着汉子那边的生意火爆起来。那汉子似乎成心与洪志作梗。洪志画梅,他便也画梅。洪志画花鸟,他便也画花鸟……洪志开始还忍让,到后来就找到那汉子店中。

洪志恶笑道:“你逼得我无路可走,就不怕我杀了你?”汉子笑道:“自古作丹青者,都是斯文中人,侯老板怎会用屠夫手段?侯老板心灵聪慧,一味争强斗狠,笔下自然呆滞,难脱俗气。”侯洪志一愣,脸就红了。

汉子道:“善画者,以山为居,以云为所,仗笔走天涯。积一世心血,积劳,积思,积墨,积石成山,积情为画。意到物我两忘,忘喜忘忧忘梦忘醒,忘乎忘耶,不忘犹忘。”洪志朗声而笑,拱手道:“多谢指教。”

那一日,来了一客商,自言河南画贩,姓李。张口要买洪志“梅花图”,讲好要十种梅花姿态。并说只要画得好,每张按一百大洋收购。当场放下五百定金,洪志点头应下,写了收据。洪志至此闭门谢客,画了两个月。姓李的客商前来取画,细细看过,微微皱眉道:“恕我直言不讳,侯老板是认真用了心力,只是仍旧呆滞了些,少了灵气。”

洪志冷笑一声:“但请指教。”李客商从怀中取出一张画来,竟是一张“红梅图”。画中大雪纷飞,梅花争奇斗妍,一朵朵迎风欲动。两下比较,洪志那些梅花确有些呆傻了。洪志脸涨红了,朝客商拱手道:“此画让我大开眼界,若兄台再宽限两月,十张画我可重新画过。”

李客商道:“只要画得精湛,再等两月,并无妨碍。”

转眼两月过去,十张梅花图画毕,却不见李客商来取货。这一天,洪志听到有人叩门,竟是那个黄脸汉子:“听说侯老板近来笔下功夫精进,也让我一开眼界。”

汉子四壁观看,笑道:“今日与侯老板切磋画艺,该弄些酒菜才对。”洪志怔了怔,便到楼上搬下酒菜。汉子坐下独饮。洪志笑道:“你不怕侯某酒中下毒?”汉子笑道:“你四壁画中已然全无杀气,莫再饶舌,一同坐下饮上几杯。”二人就埋头吃酒。汉子自斟自饮,渐渐面色潮红,饮尽最后一杯,一张口,一口血喷出来。洪志惊了脸:”先生怎么了?”

汉子惨笑:“我将不久人世,日后不会再逼你了。今日来是要看看你那十张梅花图画得怎样了?”洪志一时呆住。汉子掏出一张纸来,洪志定睛看去,正是给李客商的收据。洪志顿悟,泪如泉涌:“洪志浅薄愚昧,误解了先生一番苦心。”汉子笑道:“侯老板莫做女儿态,请拿纸笔来。”

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汉子起身站定,拈过笔来,就在砚中饱蘸了,却不落笔。目光迷离,悲喜全无。侯洪志刚要说什么,汉子一张口,一口血就喷在了那洁白的宣纸上,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汉子大笑一声,伏身在案,笔走龙蛇。就着那血,勾出一幅“梅花斗寒图”。洪志看得眼呆,失声叫一句:“先生就是……”汉子似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软软坐下,脸似纸白。

洪志猛地胞例:“请收洪志为徒。”汉子笑笑:“你我早已师徒一场,你画梅花,便要化为梅花。所谓出神入化,入可纵横无忌。”洪志怔怔的,听得如痴如梦。汉子仰天笑道:“幸甚至哉!惟笔在握,可拙不移,痴心不易,梅花香自苦寒来!”笑罢,起身,出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侯洪志邀请丹青高手们品评“梅花”作品和其即兴“唱了一段二黄原板”的情节,都鲜明地体现了保定文人的地方特性。
B.便洪志学画,经历了“得意”“苦笑”“恶笑”“跪倒”等心态变化,这也是他自我认识和艺术境界实现开阔融合的成长路径。
C.黄脸汉子以画相赠、开店竞争、派人买画等情节,均出于对侯洪志的欣赏,洪志在多次“交锋”中实现了画技的飞跃。
D.“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写出了侯洪志内心对黄脸汉子的恭敬,已经认定他为自己的师傅。
【小题2】对文中“梅花斗寒图”这一场面描写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暴”写血喷射的速度之快、流量之大,“浸”写出血在纸面浸染之深、之酽,以细节衬托人物精神。
B.“先生就是……”,与《孔乙己》中“跌断,跌,跌…”一样,都运用留白手法,含蓄蕴藉,戛然而止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作者善于调动色彩,“洁白”“红红”“纸白”,对比鲜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有这样的妙笔,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D.“软软坐下,脸似纸白”作者采用了比喻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黄脸汉子在尽心竭力激励和传授侯洪志画技后的病重状态。
【小题3】本文以“绝墨”为题讲述了一个“师徒一场”的奇绝故事,黄脸汉子为师之“绝”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晨曦文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指导老师提供了语言特色、人物塑造、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请任选两个角度写短评。
2024·吉林白山·一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

娃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

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掉了掉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我是舍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娃,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孙子。试试吧!”“好!

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在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谢谢您啊,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人吃,表现了战士们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B.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了社会环境。
C.小说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典雅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举动的赞美。
D.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的不白之宽。
【小题2】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有数次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画线三处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品成

晚饭时分,各家早已上灯。松明火在狭小的屋子里灿灿地燃亮。田野里蛙噪虫鸣,热浪裹挟蚊群,在浓黑的夜幕里四处骚扰。

瘦小寻思要去祠堂里识字班听那穿长衫便服的红军官长讲学问道理,讲天地人口手……长衫先生的话讲得十分在理,他疤胖不就是仗着能识文断字,能玩几分花样,才越发明火执仗地欺压咱穷苦人吗?这样,识字就尤其重要了。识了字便能明白许多道理,再不是睁眼瞎糍粑团任人欺任人捏了。

瘦小一边想,一边就踏上那架子桥。

突然,瘦小听到前面什么地方喧响一片,扭头望去,晒坪方向通亮的一片火光。瘦小便疑惑了,他在桥帮上站住,为好奇心驱使,于是反转身,急切切朝晒坪走去。

第一眼看见的便是疤胖那张恶脸。

疤胖被人五花大绑地捆缚在那棵古樟树上,周边围了许多人,举着火把,吵嚷一片。隐约看见几个汉子朝疤胖喊叫,最响亮的是赤卫队队长老耿的大嗓门。

瘦小朝人群挤去,有人却扯住他。他回头看,认出是木崽。

瘦小说:这是做什么?

木崽说:做什么?开心的事情,轮到咱有事做了。瘦小,你要真是好汉,就用烂泥糊疤胖的脸!

瘦小说:到底是桩什么事?

木崽晃晃头,朝那边一指:你看!

瘦小望去,老耿正抡了那厚重巴掌,在疤胖脸上造出一声脆响。随之,声音严厉地说:好你个胆大劣绅,你竟敢破坏红军的标语!

疤胖可怜兮兮地嚅动嘴巴。

另一个汉子就吼道:什么?!还说没有!你看!汉子拿火把照照那标语,火光映着那粗笔大字。瘦小看见那土豪字周围一片泥糊,着实将那字完整封住。瘦小霎时明白了是桩什么事,可是那些泥巴不是白天自己胡乱扔上墙去的吗?

汉子嚷道:疤胖!你这黑心恶霸!你这不是成心戏弄红军赤卫队吗!打‘土豪’,咱要打的就是你!

响起一片嚷声,就有拳头雨点般朝疤胖身上擂去,又有痰涎飞泻到疤胖那丑陋的面孔上。那本来就哭丧走样的面孔就更不成人样了,瘦小心里那复仇欲望拱动了一下。

这时,一只手从黑暗中探过来捏住瘦小的小手。那是木崽,他另一只手捧了大团稀泥。

你瞄了他脸上那疤痕,试你眼力行不行。木崽说。瘦小接过那泥,在掌心不断抓捏着,念头上来时,却被另一种东西压下去,他弄不清那东西是什么……

瘦小惶然,但看到长衫的红军官长,他立刻镇定下来,手心一使劲,稀泥就全从指缝间挤出来。这情形让木崽发觉,不由得瞪大惊疑的眼睛。瘦小却不理会,他从人缝里往前挤,挤到那穿长衫的红军官长面前。

那边汉子们还在拷打疤胖:快说,是你不是?

突然,听到身后有个细小的嗓音回答:不是!

众人回头,愣住,惊疑的目光都烙在瘦小脸上,四周顿时静了下来,只听得竹篾火把燃烧时噼啪的轻微声响。穿长衫男人的眉毛紧拧在一起,突然又舒展开来,他和气地问瘦小:瘦小,你说不是这土豪所为,那是哪个?

旁边有个汉子紧接着喊:瘦小,你昏了脑壳吧?

瘦小对长衫男人说:是我!

众人又是一愣。木崽在人堆里喊:瘦小,你发癫啦?

瘦小不做理会,依然仰头望着高个长衫红军官长的那张脸,是我!真的是我!瘦小说,晒谷时我觉得烦腻无聊,就抠了田泥打那树疤。他指了指疤胖身后,有些就打歪了,不小心弄坏了标语。

那边壮汉猛地顿了一下脚,嘿!他怨怨地朝瘦小喝了一声。

长衫男人俯下身,在瘦小耳边轻声笑了两声,说:我答应过给你安个名的,我会给你个好名字!

瘦小弄不懂这笑里话里的意味,他低着头,呆呆地看一块火光照亮的滚圆卵石,他听到长衫朝人喊:把人放了……大家去祠堂上课……随之响起四散的脚步声。

众多的脚杆在瘦小眼前晃动,步子懒软,显出失望和扫兴。

木崽爷才要返身,却冷不丁听到崖边树林里蹦蹿出说话声。听听,听出是木崽和瘦小。木崽说:你哑啦?你哑了!你说话呀,你怎么做出那事?你不是在帮疤胖忙吗?瘦小说:我做错什么啦?我……

木崽说:你忘了是疤胖害死了你爹你娘还有你叔?……瘦小说:他该千刀万剐,可标语不是他涂的,不能无中生有冤枉人……木崽说:疤胖不是常冤枉好人?那回他家少了只鸡,不是栽赃到你头上,把你一顿死打?瘦小说:所以疤胖是坏人恶人……木崽说:反正你今晚不该吭声,让疤胖吃点苦头……瘦小说:木崽,你让我也做疤胖那种坏人?

木崽声音小下去:你……你不恨疤胖……

瘦小立即答道:恨!恨得能吃他一钵肉……可……可我不想做他那样的坏人!

声音哑下去,四周又归于平静。

到半夜暑气还未消散,星星却缀满了天空。

补记

两年后,红军撤离江西苏区开始长征。瘦小参加了少共国际师随队伍远征。过雪山草地,枪林弹雨,经历无数战斗。一九四一年九月,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瘦小消灭了三个鬼子,肉搏中被日本兵刺穿胸脯而牺牲。烈士簿上,记下他的名字,这名字叫董真,这个字,是那长衫红军官长为瘦小取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瘦小接过木崽递给的大团稀泥,在掌心不断抓捏着。“抓捏”这个细微的动作真实地刻画了他此时犹豫、顾虑、矛盾的心理。
B.村人们因为不能再对疤胖进行审判而显出失望和扫兴,内心也怀有对瘦小承认弄坏标语的事是自己所为的疑惑和抱怨。
C.小说中的“长衫红军官长”有文化,有信仰;为人襟怀坦荡,做事实事求是;有勇有谋,履职尽责,是我党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D.本文属于革命题材的小说,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展现了血与火的年代里人性的挣扎与闪光,构思巧妙,意旨深远。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题材写大时代,以小故事写大内涵,精选典型材料反映中国人民的情感与理性,这与《大战中的插曲》中的艺术追求是一致的。
B.小说多处使用对比,如瘦小的诚实善良与疤胖的作恶多端,瘦小的清醒理智与木崽的意气用事;善与恶、成熟与幼稚,映照之间突出了人物特征。
C.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句子简短而意味深长,“星星缀满了天空”一句,赞美了瘦小身上体现的美好人性给世间带来的希望和光明。
D.小说中“红军”“土豪”“百团大战”等词语,都展现了战争时期复杂严峻的形势,富有时代气息,以此作为背景叙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小题3】小说中有关审判疤胖的文字写出了瘦小的多重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小题4】本文选自张品成小说集《赤色小子》,书中的每篇小说后均附有“补记”,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本文“补记”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晨(节选)

王愿坚

这是座不大的二层楼,看样子是修葺过了,青灰抹过的砖缝,整整齐齐的,窗棂上也刷上了崭新的乳白色。但还是看出来了,不错,是它!看,从左数第二个窗子旁边,约有一尺见方的地方,砖是新补上的;原来那里被敌人打穿做了枪眼,一挺美造机枪的枪管就从那里伸出来。正门两侧窗框上的砖块参差不齐,像被谁用刀砍了一阵似的,那是被我们的机枪扫的,因为那里一挺汤姆式正封锁着突击道路……我漫步向楼上走着、看着,就是这些特征,把我引进一个深深的回忆里去了。

那也是这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班连着向这座楼突击了两次都没有奏效,最后只好用爆破了。就在机枪压住了敌人的火力,爆破员挟着炸药冲向楼门的一瞬间,楼里一降乱,传来了敌兵的咒骂声和孩子惊乍乍的哭喊声。接着呼啦一下子,楼上几个窗子全打开来,五六个敌兵。每人手里抓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把他们狠狠地按在窗台上。孩子们哭喊着,挣扎着,两手悬空乱抓。拼命地踢蹬着小腿……就在这些娇嫩的小腿中同,一支支鸟黑的枪管伸出来,向着我们瞄准、射击了。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班长咬着牙向机枪射手挥了挥手,大声喊道:“停止,停止爆破!”

枪声暂时停止了,战场上顿时静下来。这种寂静是难耐的。孩子的哭声显得更凄惨、更揪心。窗上的孩子大部分都离开了,但还有两个敌兵仍然卡着孩子的腰,故意在窗口上晃来晃去,一面大着胆子把脑袋从孩子身边伸出来,阴阳怪气地叫道:“炸呀!有种的来炸呀!”

没有比这再急人的了。望着敌兵那狰狞的面孔和那一条条乱踢乱蹬的小腿,我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心尖子仿佛被那些小腿蹬着,麻沙沙的疼。“怎么办呢?”我们的眼都转向班长了。班长还像冲锋前那样,单腿跪在窗前,脸颊紧贴着窗边的墙壁。汗,像小河一样流着,把墙皮湿了一大片。他眼里布满了血丝,凶得怕人,从和他相识以来,我就没有见到他的眼这么凶过。他就这么呆呆地望着,手正在扭动着胸前的衣扣,一个衣扣碎成两半,脱落了,又揪住了另一个……募地,他把揪在手里的一个扣子一扔,压低了声音命令道:“上刺刀!”

我和班长抬着梯子向楼房奔去。当敌人弄清了我们的行动,开始还击时,班长已经攀着窗口跳进楼里。我紧跟着他攀上窗口,他已把赶上前来的一个敌兵戳翻了。另一敌兵正一手抓着个孩子的衣领、一子提枪向窗口奔来,一见班长进来,竟举起孩子,恶狠狠地向他砸过来。就在这紧急的当口,只见班长把枪往臂弯里一挂,摊开双手,猛地接住了孩子。随着向后趔趄的劲儿,身子一侧歪,把孩子挡在胸前。可就在他这一转身的工夫,身体的侧面暴露给了敌人,敌人一个前进刺,刺刀戳进了他的肋下,他倒下了……

那场肉搏战结束了以后,因为我胳膊上受了伤,在继续向前进攻的时候,副班长要我留下来照顾班长,顺便收容一下那些孩子。我把孩子们哄到一个房子里以后,找了好大一会儿,才在这小屋里找到了班长,原来卫生员为了担架走动方便,把他背下来了。

我进房的时候,班长紧闭着眼睛,躺在水泥地上,正急促地喘息着,血,随着呼气,不停地冒肴血泡,从伤口里涌出来。在他身边趴着个小女孩儿,我认出,她就是拼刺刀时班长用手接住的那个孩子。她趴在班长的肩膀上,正叉开小手扒着他的眼皮,一面轻轻地叫道:“叔叔,你说,我长大了能找到我的爹妈吗?你说呀……”看见我进来了,慌忙停住了嘴。

“能,一定能……”半天,班长才应了声,随着睁开了眼睛。一看到我,指了指孩子说:“看,这孩子非要跟着我不行。知道么,这里是个孤儿院呀!唉,没爹没娘的……可那些狗东西……”他痛苦地咬住了牙,眉头皱起一个大疙瘩。每逢谈到敌人,他就是这个样子的。

他喘息了一阵,又伸手抚摸着孩子的头,问道:“珍珍,你长大了,除了找你爹妈,还干什么?”

“我就走!”孩子说,脸上流露出一种果决的神情,“我走了,嬷嬷就再也捞不着打我啦!”

这话说得真揪心。班长长抽了口气说:“看,孩子的心眼都给堵得死死的了。对于将来,这孩子要求得太低啦!”他抱着孩子的脑袋,仔细看了一阵,忽然脸色舒展开了,眼睛变得乌亮——每逢谈到顺心的事,他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向着我动情地说:“老刘啊,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有多好啊!”

就在这时,卫生员带着担架来了,我们正要扶他上去,谁知他的伤势突然恶化了,喘息得更急了,血大口大口地涌上来。他竭力地压着喘息,向我望了一眼,伸手指了指口袋。他的意思我明白,是想找点什么留给孩子。但是,在一个突击班的战士身上能找到什么呢?我翻遍了他所有的口袋,只找到了一个小笔记本。他闭上眼睛,攒了攒力气,然后对着孩子说:“好孩子,记住!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哪管是一星半点……”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孩子怔怔地听着,还在一股劲地揉着班长的胳膊:“叔叔,你说呀!……”

但是,这位叔叔的话已经说究了,他永远不能再对她说什么了。

我知道,要让这么小个孩子懂得这个道理是困难的,但是,这是一个战士心里的声音,一个战士留下的遗嘱啊!我掏出钢笔,把这句话端端正正地写到小本子上,交给了孩子……

1959年9月9日

(有别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兵卡着孩子的腰,故意在窗口上晃来晃去,还阴阳怪气地叫喊着挑衅的话语,这肆无忌惮的暴行显示出他们的凶狠残忍、冷酷无情。
B.“枪声暂时停止了,战场上顿时静下来。这种寂静是难耐的。”描绘了战场上突然的安静,突出了这种寂静带来的压抑感和紧张感。
C.被班长接住的女孩,在班长受伤、紧闭双眼以及临终前都说过一句话“叔叔,你说”这两句话含义相同,都表达了女孩对父母的思念。
D.小说中的班长和《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都是普通的革命战士形象,他们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不怕牺牲,对革命和人民无限忠诚。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砖块有的“是新补上的”,有的“参差不齐”,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示了我们的军队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B.本篇小说既有对班长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也有对突击队队员在困境中相互救助等情节的设计,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合理真实。
C.本篇小说和《百合花》叙述顺序不同,但在叙事风格上都同样细腻,善于通过紧凑的情节和紧张的氛围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D.本篇小说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而其另一篇《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
【小题3】文艺评论家侯金镜评价王愿坚写人物,“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是捕捉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那一瞬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捕捉“人物哪些那一刹那,那一瞬间”,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题4】文中很多地方都用了“班长”这一称呼,本可以用“他”代替,而不用“他”,坚持大量使用“班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