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并不罕见,红色文化的教育与宣传从未停止过。对比传统长征纪念环境设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出现了明显的对人、事件和环境的“人情化”设计倾向,这说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长征文化精神的传递不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所指,也不再只是静态的、严肃的、抽象的符号,而是以更加动态的、新生的、活力的姿态参与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来。

(摘编自钱若云《人情化设计理念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设计中的体现》)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需要体现出丰富的人情化特点,使人们在进入到公共空间环境时能够感受到愉悦。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程度。

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首先需要了解活动的安全感对于人们活动的重要价值。倘若人们长期处于交通混乱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人们会缺乏安全感,商业活动也会受到阻碍。对此,要建立完善的人行道系统,通过建立地下通道、步行街和空中通道等方式为行人提供良好方便的出行条件,使市民的心理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从而促进城市的整体性发展。城市的空间环境尺度能够对城市的设计效果进行更加科学的衡量,使市民在城市空间中感到亲切舒适。比如,商业街如果太宽会对人们的购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地控制商业街的宽度,使两旁的建筑尺度合适,橱窗的内容清晰,为人们的购物提供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城市公共空间场景中广场设计的尺度也极其重要。中小型广场可以发挥出更加良好的集聚与引导作用,能够让居民的生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并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线下沟通。

充分接近自然。绿色能够使人们的心情宁静,情绪稳定,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让人们进一步接近绿色,会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效果更加好,符合人们的追求和享受。适当应用水的元素可使人们更接近自然。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野内容,而且使人们获得愉悦和安慰。

活动支持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实际设计过程中,规划者应当使人们的各种活动都能够得到理性的尊重和支持,从而为人们的观赏、交往、沟通娱乐等方面的活动创造更加良好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艺萱《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人情化要素分析》)

材料三:

阿尔瓦·阿尔托对人情化理念的表现与表述都是非常具体和透彻的,他充分沿用他对建筑设计的特别分析和见解以及人情化设计的巧妙手法,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他的人情化理论的核心价值和影响力,为现代建筑做出卓越的贡献。

他执着坚持一生的人情化建筑设计,体现在建筑场所与其环境内住户之间相互和谐共容的关系上、技术时代的设施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上。阿尔托一生的设计和设计实体始终坚持和睦共存、和谐共生的思想。他脑海中的建筑师,以及他的作用和义务就是要不断设计和创建新的为人所充分利用的、不停变换、流动和充满合理想象的空间,更要为人们设计出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由惬意的空间,并且这个空间要很好地为人的生活服务,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尽可能地解决人的生活与居住问题。

人情化的概念概括起来应是:①冲破技术的层面,深入人情、心理的领域,特别关注人们生活和心理的需要。②传统材料与新结构、新材料相结合,不排斥现代技术。③处理手法适当、柔和、多样。④注重打造变化多样、层次丰富的空间格局。⑤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度,打造适合的建筑尺寸。⑥细节处更显建筑本身特质,特别留意建筑细部。⑦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

(摘编自张晓宁《浅析阿尔瓦·阿尔托的人情化理念》)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纪念性空间设计是“人(事件参与者、群众)→场所(事件发生地)→(了解)事件”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大到小的、动态的、新生的、活力的过程。
B.纪念性空间融入人情化设计主要是“事件→(影响)场所(事件发生地场所或相关环境)→(影响)人(事件参与者、逝者、文化传承者、生者等)”的过程。
C.“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设计不同于传统长征纪念环境设计的地方主要是,出现了明显的对人、事件和环境的“人情化”设计,其情感辐射范围会更广。
D.材料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人情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要素、建筑家阿尔瓦·阿尔托建筑设计中的人情化理念三者有共通之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公共空间场景中广场设计要控制合适的空间尺度,可以设计一个中小型广场,让居民的生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B.自然环境与技术时代的设施相互和谐共处的关系,以及建筑场所与其环境内住户相互和谐共容的关系,都体现了阿尔托的人情化建筑设计理念。
C.通过人情化的概念可知,在特别重视民族化的今天,设计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应关注人们的需要,不使用现代技术。
D.人情化建筑设计的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这与中国建筑在斗拱和门窗、屋脊、瓦当、脊吻上的刻花图案类似。
【小题3】你所在的市区的城市管理局征集以“多元规划,构建人情化家园”为主题的城市建设措施建议书,请结合材料二,列出你所写的建议书中的三个建设措施要点。
22-23高二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紫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类,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

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本,它们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进而解释生活中各类相关现象的成因。

(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

材料二

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

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乎是文明的“倒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

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

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

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

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不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并且我们迷信的手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的主导地位。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事,我们也会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获的借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谛。

(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现代人的“科学”迷信》)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B.产量高,产业价值可观
C.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D.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最早发现关于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B.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
C.勇气也成为鲤鱼的寓意说明中国人对勇者的高度嘉许。
D.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小题3】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因田居》)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
C.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小题4】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B.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心理上的共通性
C.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D.这是富有科学精神的一种迷信方式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皆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B.现代人的迷信来源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C.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
D.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
【小题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儒商,徽商不仅在经营过程中,大都能按“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道德规范来行事,而且在社会遭到重大灾难时,也能做到乐善好施、赈灾济困、扶危救难。他们设立善堂、善局等组织,捐资捐物,延医送药,成为明清时期地方救灾、疫情防控的一支重要力量。徽商积极参与地方救灾、防治疠疫的事例比比皆是,遗存的文献文书资料也较为丰富。其中,《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即是记载徽商在疠疫面前,主动作为,防治疠疫的珍贵资料。

屯溪是明清时期徽州重要水陆码头和商业集散之地。有“茶务都会”之誉,然而,茶季恰值春夏之交,正是“时疫偏多”时节。“数万”制茶工人都是“远近来就食者”“多属佣作贫民”,他们的大量涌入,不仅使屯溪的人口骤增,也增加了感染流行性传染病的风险。“一遇疠疫流行”,患者“疾苦则须臾难忍,一朝去世,尸骸则暴露堪悲”“病无以医药、殁无以棺殓者所在多有”。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往往导致民生苦难,甚至社会危机。

因此,为了防控疠疫,治疗患疠人员,徽商主动应对,积极采取措施。仅就《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所见,徽商防疫治病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倡议创办公济局,作为实施医疗救助、防治疠疫的常设机构。屯溪公济局的主要工作是:“按年五月起至八月止,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棺则大小悉备,随时给送。”救助对象主要是在屯溪佣工的“四方贫民”,他们一旦患有疾疫,由公济局聘请的内外科医生“送诊送药”,进行医疗救助;一旦因病去世,则由公济局司事人员送去棺木,掩埋安葬,以免“尸骸暴露”。

光绪十八年,徽商又响应上谕,适应民需,在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并为百姓施种牛痘等。施种牛痘,是为了预防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所谓“育婴”“保婴”,即是对外来佣工家庭遗弃女婴的救助。养疴所的兴办,是因为在屯溪佣工的“客民居多无家,一经疾病颠连,不无可悯,又设养疴所,便其就近调医”。可见,养疴所的作用是收治身患疾病又无安身之处的“客民”,也属于医疗救助。

由上可知,虽然屯溪公济局的救助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无论是“送诊送药”、掩埋安葬尸骸,还是育婴、种牛痘,始终都以防控流行性传染病为中心,反映了徽商对疠疫防治与民众救济的重视与努力。

身体力行,多方筹措经费。屯溪公济局采取多渠道的方式筹措经费。在公济局成立初期,其经费来源主要为常捐与劝捐两种。所谓常捐,是指对屯溪茶商,以及在屯溪中转的婺源县茶商收取的茶箱捐,按照每箱茶叶捐钱六文的标准,每年大概可收取六百千文,占可资岁用之半,由茶厘总局统一汇收,永为定例。而劝捐则是由屯溪公济局董事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劝说、劝导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随缘乐助,共襄善举。总体而言,以常捐为主,劝捐为辅。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清末屯溪地区的疠疫防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徽商遗存的文献文书资料已经为数不多。其中,《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是珍贵的资料。
B.屯溪外来人口增多使得急性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增加,这导致了民生苦难,甚至社会危机。
C.“按年五月起至八月止,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主要援助患有疾疫的外来屯溪的贫困佣工。
D.屯溪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为百姓施种牛痘,但却长期缺乏资金,需要多方筹措经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体评论徽商的道德规范,以及乐善好施、扶危救难的具体作为和表现。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屯溪疠疫流行的原因,这也是徽商防疫治病、主动作为的原因。
C.文章第四到七段,主要论述了徽商防疫治病的具体做法、救治范围以及经济来源。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由总到分,先引出论述的话题,再纵向深入论述,最后补充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溪公济局的创办成立,有助于改善四方贫民“病无以医药、殁无以棺殓”的现状。
B.屯溪公济局是慈善性质的,这一点可从育婴堂、养疴所救助的对象即可体现出来。
C.徽商对疠疫防治与民众救济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始终以防控流行性传染病为中心。
D.公济局成立初期,经费来源主要为常捐与劝捐两种,后期将不再需要筹措经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期二的傍晚,我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妻子打来电话,要我在路上买一加仑牛奶。“没问题。”我在走进电梯时提醒自己。到了停车场,坐进车里,我又提醒了自己一次。我开车回家,走的也是平时的路线。直到开到家里,我才忽然意识到忘记买牛奶了,又忘了。但我并不在意,因为我妻子通情达理,而且我掌握了坚实的神经生物学证据,可以为自己的健忘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

为了描述我们在脑中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研究者提出了好几对概念。其中一对是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和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程序性记忆是如何做某事的记忆。比如,怎么骑车、怎么在键盘上打字,或者怎么驾驶汽车。我们对某个程序练习得越久,这种记忆就越牢固。情节记忆是关于个人情况的记忆。比如,过去的经历和感受、想过的念头——包括在下班路上去买牛奶的念头。我们能够记住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靠的就是这种记忆。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记忆不仅储存着不同的信息,而且还发源于脑中的不同区域。情节记忆储存在海马。它往往在非习惯行为中激活,在习惯行为中沉默。程序性记忆则源于外侧纹状体,它正是产生习惯的那个区域,这一点绝不是偶然。向一只没有受过训练的小鼠的海马发放电流,使它暂时关闭,这只小鼠就会在迷宫中完全迷失。它会不记得自己身在何处,要去哪里,只能在迷宫里漫无目的地乱跑。然而,如果在小鼠训练成功之后再关闭它的海马,它就会像以前那样先直行再左转,因为这时是外侧纹状体在支配它的习惯。海马并不参与习惯行为,即使关闭也不会影响小鼠自动找到目标。

如果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没有得到情节记忆的记录,我们就无法回忆起和它有关的图像、声音和感受。它只会默默地强化某个程序性习惯,除此不留下任何痕迹。习惯不仅无法记录信息、将其转化为情节记忆,也无法从情节记忆中提取信息。因为它根本接触不到情节记忆。这就是我在脑海深处装着妻子的吩咐开车回家时所遇到的麻烦。当时,我正在放空,和情节记忆中断了联系,因而提取不出需要记得的重要事项。这样看来,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责任,因为回想起来,当时我多半还是可以努力摆脱习惯操纵的。

被习惯系统支配之后,我们从情节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就会遭到破坏。情节记忆中储存的都是背景知识,供我们在决策时参考。比如,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必须去办一件事的念头,这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类知识还包括了我们在不觉得饥饿的时候停止进食的理由。比如,担心长胖、担心危害健康。然而,我们又常常会在不饿的时候吃东西。大多数人都同意这是一个“坏习惯”,但是在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并不真的或有科学依据地认为这是一个“习惯”。不过有科学研究显示,在不饿的时候进食,也许真的是受习惯系统控制的行为。

你不妨这样想:引导我们行为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程序性的习惯系统,另一个是思考性的有意识系统。这两个系统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同时运作,但它们都无法一次做两件事。有意识系统能够开车,也能思索日常事务,但是它不能同时做到这两样。一旦有意识系统忙着思考,习惯系统就会接过驾驶的任务。如果消极地任由各种想法在我们心中泛滥,有意识系统便会从我们手头的活动中抽离,我们会无法提取情节记忆,也无法思考比较急迫的任务。习惯系统就会接管我们正在从事的无论什么刻板活动。

这种现象常会在我们被某件事情分心的时候发生,如看电视。医生建议我们不要在电视机前吃饭,因为这会造成过度进食。当我们消极地观看电视,我们就是在任由电视节目独占我们的有意识系统。如果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从事某项刻板活动,如吃薯片,我们的习惯系统就会接管这项活动。就像心不在焉的司机会不假思索地驾驶汽车一样,心不在焉的进食者也会一边观看《宋飞正传》重播,一边不知不觉地吃掉五袋薯片。不幸的是,因为无法提取情节记忆,习惯系统对于胃痛、长胖、心脏病,甚至最简单的节制观念,统统一无所知。

当我们的头脑被别的念头占据,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就暂时失去了有意识的控制,这时我们的行为就会遵照某个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进行。那么,如果我们永久失去了这个自我控制的能力呢?在有些病例中,病人的前额叶发生了损坏,这些病人就会永久丧失自我监控的能力。而当人脑无法监控我们的举止,我们也就无法深思热虑地做决策。我们的大脑会进入习惯模式,我们的行为也会进入自动挡。

(摘编自埃利泽·斯滕伯格《神经的逻辑》,高天羽译)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序性记忆和情节记忆描述了我们在头脑中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全部方式,解释了我们有时会忘掉某些事情的原因。
B.头脑中的海马区域存储的是情节记忆,外侧纹状体掌管着程序性知识的记忆,关闭海马,有时并不影响人们完成日常工作。
C.晚饭后,一边观看重播的《武林外传》,一边心不在焉地拿桌上的坚果和肉干吃,这多半是受习惯系统的支配。
D.医生建议人们不要在电视机前吃饭,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节日可能会独占我们的有意识系统,造成我们不知不觉中过多进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小时候发生的某件事,在成年后会突然想起来,而激活我们相关记忆的东西,不大可能是我们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
B.有些人常常忘记他人的嘱托,是因为他们被习惯操纵了;努力摆脱习惯的操纵,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想起这些嘱托的。
C.如果在上课的时候盼着外面有成群的大雁飞过,或想象游戏中的精彩场而,我们必然无法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深入的思考。
D.为了生动准确地阐明科学道理,作者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比如,给小鼠的海马发放电流、看电视时吃薯片的例子等。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小刚的母亲发现他每到学校放假的日子,总会沉迷在小说中,不过在返校前他会及时放下小说,认真完成作业。
B.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为了解决物理学和数学上的难题,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甚至因为长时间工作而忘记了吃饭。
C.妻子关门后,丈夫在外面喊:“我还没进去啊!”而做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妻子则说:“吵啥吵?坐下一趟吧!”
D.科学家亚里克斯认为:有意识系统和习惯系统常常可以同时运作,如骑行者可以一边骑行一边思考比赛事宜。
【小题4】作者叙述自己忘记买牛奶的事件有怎样的意图?
【小题5】根据本文理论,分析下面文字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刘老师是五笔输入法的高手,打字很快,小李就向刘老师请教。但刘老师向小李介绍五笔输入法时,竟然有好多字想了半天也说不出按哪些键才能打出来。于是不好意思地说:“我当初背得滚瓜烂熟,现在都忘了。”可是,当他不再讲解,而是自己要往电脑上输入这些字时,却随手就打了出来,根本不用思考。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