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读之可以知其世”“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等,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的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通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忱,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面对许多残酷的事实,既不惶惑,也不逃避,而给以严肃的正视。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如前所述,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的观点。
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22-23高二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对宇宙生成演化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古人有着多种多样的讲解,这些见解可以分为三类:不变说、循环论、演化说。

主张宇宙不变的,以《庄子·知北游》记载的孔子师徒的对话为代表。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孔子的观点是无古无今,无始无终。即是说,古时与现今一样,宇宙并不存在生成演化问题。用循环论观点解释宇宙生成演化,这在《庄子》书中已有萌芽,佛教的传入,加重了这种倾向,最终形成了一套精致的宇宙循环论学说。

但是,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宇宙逐渐生成演化的观点。这一观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比较普及。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即已透露出宇宙早期是混沌的,经过演化逐渐形成后世所见形状的思想萌芽。诗人屈原脍炙人口的诗篇《天问》,开篇伊始就提出了与天地起源有关的问题,也反映了这种认识。哲学家老子则直截了当地提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承认宇宙是逐渐生成的,必然要回答一个问题:宇宙由何而生?老子《道德经》回答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是,绝对的无怎么能产生出有呢?对此,即使睿哲如老子也只能模糊其词地解答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当然难以令后人满意。为了避免有生于无的困境,古人对这一命题做了修正,认为无不是无有,而是无形。这里指固定的形体,无形指没有固定形体的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即所谓混沌不分的气。这一推进,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学说的繁荣,且在《淮南子》书中,作者为我们绘制出具有典型性的宇宙演化图景: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由这团气中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阳气体性轻清,飞扬上升而为天;阴气体性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阴阳二气的集聚,导致日月星辰的产生;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物衍生。宇宙万物就是这样逐渐演化而成的。

早期的演化理论认为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天在上,地在下。这与盖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相一致。浑天说产生后,张衡作为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宇宙演化理论也作了相应改进,认为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即天是包着地的。这与浑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一致。但是,既然阳气轻清,理应上扬,它为什么不上浮形成天,而是要包在地外?对此,在张衡的理论中找不出合理的答案来,直到宋代,朱熹才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力学解释,朱熹的理论用习见的旋涡现象比拟宇宙演化,比较合理地说明了浑天格局的形成原因。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它标志着中国传统宇宙论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直到西方近代科学关于宇宙起源演化的学说传入我国,这一理论才最后寿终正寝。

(摘编自关增建、马芳《宇宙演化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宇宙生成演化问题的认识上,《庄子》和佛教最终共同完成了一套精致的宇宙循环论学说。
B.“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无”指无形,即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是没有固定形体的。
C.老子在《道德经》中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笼统地解释了“绝对的无产生有”的疑惑。
D.朱熹用旋涡现象比拟宇宙演化,完美解释了张衡“天成于外,地定于内”的观点,并进一步完善了浑天学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了在中国古代宇宙演化思想史上“生成演化观点”的主导地位及发展。
B.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论证层层递进,如果没有不变说和循环说就难以有演化说的繁荣发展。
C.第三段引用《淮南子》,承接前文,解释了宇宙万物演化的过程,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学说的发展。
D.文章既肯定了中国传统宇宙演化理论学说的发展繁荣,又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局限,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宇宙生成演化问题认识上,中国古人有不变说、循环论和演化说,这也属于人类宇宙演化思想的一部分。
B.神话盘古开天地、屈原在《天问》中的开篇,都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也表明宇宙演化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较为普遍。
C.从《淮南子》书中展示的宇宙演化图景可知,《淮南子》的作者与老子在对宇宙的认识和哲学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D.从嫦娥奔月到屈原的《天问》,再到老子、《淮南子》以及张衡的“浑天说”,体现了先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什么是人体生物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晶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精绪、血压等的变化,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它根据大脑的指令,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其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襚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学者弗兰克而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碰变化、重力场变,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科学家们只知道生物钟可以控制人类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体温等多种生理行为,但对生物钟的组成和其通过什么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不能搞清。

加利福尼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细胞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物钟通过在细胞内部制造蛋白而控制着负责不同功能的基因发挥各自的作用。它的这一系列活动促使着人们感觉饥饿、享受睡眠、改变体温等。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种非常熟练的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决定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
B.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律
C.生物体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环的生命节律
D.感觉饥饿、改变体温的生命节律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生物钟”的形成没有影响的一项是(     
A.通过视网膜感受光与暗的视交叉上核
B.人体内松果腺所分泌的褪黑素
C.广泛的外界信息的周期性变化
D.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面有所作为
B.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
C.生物钟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D.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人体细胞蛋白制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现代科学逐渐证实,森林及其资源环境禀赋对人类生理与心理有重要的养生保健功效。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对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愈发强烈。森林康养这一释放心理压力、愉悦身心、提高身体机能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森林康养是指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

德国是最早开展森林康养实践的国家。早在19世纪40年代,德国就在巴特·威利斯赫恩镇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并先后建立了350处森林疗养基地,创建了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库乃普疗法。在美国,森林康养已经融入国民生活、这一产业年接待游客20多亿人次。日本林野厅于1982年首次提出将森林浴纳入健康的生活方式,2008年、政府、学术界及民间组织联合成立了森林疗法协会,制定了全国性、地区性的森林疗法向导资格认证森林理疗师资格认证。截至目前,日本认定了65森林疗法基地与步道来进行网络化管理。

我国的森林康养发端于201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引导森林康养、森林养生发展作为提高森林多功能利用水平,扩大森林旅游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摘编自程希平《森林康养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17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尽管森林康养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据统计,目前全球在森林生态保护上的资金缺口达7000亿美元。这个资金缺口应该有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林业补贴、绿色金融产品、碳排放交易等。如果有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和个人参与到森林的保护和恢复中来,我们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大自然的潜力。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麦戈德里克呼吁。

在我国,依然存在包括融资难在内的不少制约因素。森林康养的巨大社会需求和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一床难求的局面日趋扩大;同时,政策供给也严重不足,比较突出的是融资政策和用地政策、森林康养的融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为了协同推进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2019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机制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支持引导经营主体投资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各地可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等方式,大力培育森林康养龙头企业,鼓励贫困地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同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多部委公布了首批96家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021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绿化质量和成效,采取有偿方式,合理利用国有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及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建设,提高林草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以预见,在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催化下,森林康养产业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摘编自吕慎《森林康养:现代版归隐林泉来了》,20217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设1200处,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意见指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要坚持生态化、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创新引领、市场主导五项基本原则。到2022年,建成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布局较为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到2050年,森林康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森林康养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森林康养服务。

据了解,2019年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先后开展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摘编自郭香玉《到2035年全国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200处》,2019313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森林及其资源禀赋对人类生理与心理有重要的养生保健功效,在医学、养生学专家的推动下,森林康养这一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B.森林康养依托森林生态环境,利用景观、食药、文化等资源,融合医学、养生学,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服务活动。
C.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德国先后建立了350处森林疗养基地,并且创建了“库乃普疗法”。
D.2014年起,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引导森林康养、森林养生发展,用以提高森林多功能利用水平、扩大森林旅游生态产品供给。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森林具有得天独厚的医疗功效,能满足民众日益强烈的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森林康养越发受到公众的欢迎。
B.森林康养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蓬勃发展,森林康养已融入美国国民生活,年接待游客人次众多,而日本对森林康养已全面实行网络化管理。
C.森林康养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全球森林康养基地扩建资金缺口巨大,亟需实施林业补贴以及发展绿色金融产品、碳排放交易等。
D.2019年,中国已有27个省区市先后开展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计划到2035年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200处,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
【小题3】如何有效推动我国森林康养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