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陈蔡大夫)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贡而问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①社稷:指鸟巢。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目之所A不宜B处C不给D视E虽落F其实G弃之H而走。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尔多财:使,假使,与《墨子》中“若使天下兼相爱”的“使”意思相同。
B.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广,使广大,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前一个“明”的用法相同。
C.而况乎所以待天乎:所以,用来……的办法,与《孟子》“所以谓人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D.知其所终:焉,怎么,与《论语》中“见贤思齐焉”的“焉”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记载孔子一行人被陈蔡大夫围困在野外,粮食断绝了,随从人员都站不起来了,情况非常危急。
B.材料一中,孔子先后向子贡、颜回问了相同的问题,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他对颜回的回答很满意。
C.材料二展示了孔子教育学生的场景,孔子与颜回师生二人一问一答,在这种互动中,完成了一次教学活动。
D.材料二中,孔子指出,初被任用时做什么事都很顺利,爵禄并至,这是外物提供了便利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小题5】两则材料中的孔子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述。
23-24高二上·浙江湖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庄子》《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本文指前者。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大师: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中的“羞恶之心”指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王子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发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刻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欲何以教寡人?”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都是宾语前置句。
B.“欲绝王之喜好也”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C.四夷: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D.五行:金、木、水、火、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王喜欢剑术三年,国家日益衰弱,诸侯们一起商量如何劝说赵文王。
B.庄子对赵文王说自己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
D.《庄子,说剑》是借剑喻理,主旨是劝说赵文王,希望他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小题5】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劝谏赵文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庄子•让王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B.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D.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B.“庠序”:“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D.“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句中的“所用养”,是与“所养”对言的。“所养”指土地;“所用养”指人,即当地民众。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B.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
C.《庄子•让王篇》从更深层上体现了道家出世无为的哲学思想,其中有消极的人生思想,我们要辩证扬弃。
D.《庄子•让王篇》恰当使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势,使内容更明确,说理也更具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小题5】结合所节选的两段文字,请你谈谈孟子对“称王”、庄子对“待民”各持什么态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