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然秉具诗性气质的中华民族,自始即是在“诗意中栖居”的民族。迄今最早见于记载的诗歌源于上古时期,即“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从那时起,诗歌承载着上古先民丰富的精神情感和繁杂的生活劳作,诗歌以唱诵、歌舞等多种方式融入先民生活,并逐渐衍生为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乃至文化形态,开启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诗歌传统。

从艺术起源视角追溯,中国诗歌“感物而动”(《礼记·乐记》)的创作原理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契合,体现了诗性民族以“人化自然”为特征的审美理想追求,也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现实的感受方式,其中优秀的诗篇不乏深邃的哲学内涵。长期以来,中国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超越了文学与艺术的局限,关涉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思想史等,它从一开始就重视个人情感、人文情怀,关注现实生活,在以“诗言志”为核心诗学的理论系统中,“志”包含广博的精神世界与繁杂的人生经验,以及不同个体内心所想所感。闻一多曾将“志”解释为:“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歌与诗》)前两点并无太多歧义,至于“怀抱”,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不同诗人可阐释的方向尤为丰富。

纵观几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诗歌的“记忆”和“记录”功能并不乏见,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抒情诗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佳作涌现。如果我们略加审视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会发现一个并不新奇但比较普遍的艺术品格,即它们多是将“记忆”和“记录”融会于“怀抱”之中或曰“怀抱”涵摄了“记忆”和“记录”的诗作,换而言之,脱离了“怀抱”,单纯的“记忆”或“记录”无法架构起撼动人心的经典诗作的骨骼。

以具体诗作为例,对安史之乱记录最切入人心的首推杜甫的“三吏三别”,但是当后人读罢“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而感思战争的残酷之余,真正撼动心扉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时,诗人亲历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凄凉,因而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感怀,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浸透着个体民胞物与的精神,这也是杜诗的“怀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南渡后对国破家亡、孀居之苦的切身感受,无尽的悲惨孤寂却不落于小我的牢骚抱怨之琐碎,蕴蓄着家国忧叹,浓缩了诗人流离失所的现实遭遇。有“千古词帝”之称的李煜,在其众多词作中经久传诵的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后期词多从具体可感的个体形象出发,倾吐身世家国之痛,摆脱了花间樽前曼声吟唱的艳情之风,兼有刚柔之美,拓展了词言怀述志的狭隘空间,对后来豪放派词也有影响,后人常常把他定格在亡国之君而忽略了诗词中幽深的“怀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开篇记录了元宵节车水马龙热闹缤纷的现场,这些无非是为了反衬一个超群脱俗、宁静淡泊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点亮了千百年来上元节所有的灯,千古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恰恰寄寓了孤高的作者在政治失意屡次被贬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借这一句形容立业治学的最高境界。对美好女性或理想爱情的追慕与其笔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构成内在的精神品质的呼应,命运多劫、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把他的爱国信念、对民族命运的忧患,通过不同形式把“怀抱”寄予在诗词里。再看百年来新诗名篇,面对民族灾难,那些经典不衰的诗作留给历史怎样的回响: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冯至的“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穆旦的“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郑敏的“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欧阳江河的“永远的维纳斯站在石头里/她的手拒绝了人类”,以及“离去的重新归来/倒下的却永远倒下了”……这些经典诗句穿越了时空,至今仍直击人心,无一例外它们来源于有“怀抱”的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诗人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幽深的情思、在场的生命感悟,同时从诗艺层面表达了他们对诗歌文学样式的特殊体认。

波兰诗人亚当·扎嘎耶夫斯基曾称赞赫伯特是一个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人:“每一位伟大的诗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其中一个是真实的、有形的历史世界,这个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私人的,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公共的,而构成另一个世界的是密实的梦境、想象和幻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上述关于两个世界的比喻得到大部分诗人的共识,在创作观念上基本对应着闻一多的“记录”“记忆”和“怀抱”的两个诗学维度,不过,“怀抱”远远漫出了“梦境、想象和幻象”空间,它还兼及思想境界、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智慧情怀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抗疫主题诗歌。疫情面前,诗歌如何焕发温暖、凝聚人心?如何兼顾诗歌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超越语言和现实,留下经得住推敲和品味的诗作?闻一多的“怀抱”说,不失为进入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也就是说,抗疫诗歌写作要有与抗疫匹配的“怀抱”。

(摘编自孙晓娅《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人化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在中国诗歌“感物而动”的创作原理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得到了体现。
B.从几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记忆”“记录”和抒写“怀抱”均是诗歌具有的功能,但后者才是抒情诗的唯一特征。
C.幽深的情思、在场的生命感悟、饱含忧国忧民的胸怀,以及体现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诗作的重要内涵。
D.波兰诗人亚当·扎嘎耶夫斯基提出的“两个世界”,基本对应着闻一多的两个诗学维度,因此得到了大部分诗人的认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诗歌的特点,进而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中心论点,并引述闻一多的相关阐释进行论证。
B.文章选择杜甫的一些诗作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抒写“怀抱”的诗歌较之“记录”的诗歌更具撼动心扉的力量。
C.文章在梳理古今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出经典诗句能够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根本原因,突出了有“怀抱”抒写的意义。
D.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诗歌创作为立论背景,希望通过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为抗疫主题诗歌创作指明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现实生活,重视个人情感、人文情怀,中国诗歌才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超越文学与艺术的局限,拥有深邃哲学内涵。
B.杜甫的《春望》将“记忆”和“记录”融会于“怀抱”之中,所以能成为经过历史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
C.李煜的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抒发个体哀愁,不属于文中所说的有“怀抱”的书写。
D.在创作中能兼及思想境界、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智慧情怀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诗歌便能焕发温暖、凝聚人心。
22-23高二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这一核心理论。后来又提出了一组相对立的概念:“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居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我之境”中,物更多地不是单纯的表现物之存在,而是用来传达人的情感、感受,是人的内在情感的表象化。如其所举两例中,可明显看出“物皆著我之色彩”,即带着浓厚的主观情感。“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将花生命化,“问花”、“飞过”等词的运用描写出了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而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写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外物”从触觉、听觉、视觉几方面给漂泊蓬转的“我”以刺激,创造出一种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境。而“我”将这种种感受投注到“外物”中,并将之真切生动的描写出来,使读者也能“感同身受”。朱光潜先生认为“有我之境”可以用立普斯的“移情”来解释。他将这种“移情”解释成“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

在“无我之境”中,“我”依然存在,但物以物之存在的形式呈现,即物作为存在者,达到一种无情感遮蔽的澄明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乌悠悠下”,作者并未表现自己的情感,“菊”“南山”“寒波”“白鸟”作为被描写之物,只是单纯的作为被描写对象而存在,即“外物”之存在。也就是说,在“无我之境”中,物即以物之存在性存在,“我”与“外物”各得其所,互不干扰。“我”所看到的物即是物之本来形式。所谓“以物观物”,并不是否定观者的存在,我将其理解为按物之存在来认识物,亦即尽力恢复客体存在的真实性,而在这种客体存在中淡化了主体存在。叔本华认为:“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觉景象所充满、所占据”。王国维于其《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曾论述过他所理解的叔本华的“纯粹无欲之我”:“……无欲故无空乏,无希望,无恐怖,其视外物也,不以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为纯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理论影响很大,争议也颇多。王国维提出这一理论是受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但并非完全照搬,而是有所发挥。今人也不应一味批判,而应对王氏之理论做出传承和完善。

(摘编自崔玉炜《浅议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古人的词作大多只能达到“有我之境”,而豪杰之士能够写出“无我之境”。
B.“有我之境”中,人能够将内在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物上,即立普斯所说的“移情”。
C.“无我之境”中没有主观情感,外物以物的本身存在,即叔本华所谓“纯粹无欲之我”。
D.王国维在叔本华影响下提出了“有我”“无我”,对“境界”这一美学理论作了完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结尾提及面临的争议,希望王氏理论能进一步发展。
B.本文对比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证明后者的境界更高,写作难度更大。
C.本文通过对“我”和“外物”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特点。
D.本文引用朱光潜、立普斯、叔本华的观点来阐释王国维的理论,增添了学术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选自关四平、陈默《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有删改)

材料三:

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可以使彼此之间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衬托作用,而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的外部对照,应当是《红楼梦》式的对照,对照的双方都应当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只有这种对照才是高级的对照方式。

那么这种高级的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怎样才能实现呢?这里的关键是必须从外转入内,即依赖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美丑的二重组合,并且,典型性格内部的对照,很少只是单纯的一组对照关系,它往往形成多组对照关系,并形成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在这个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通过一定的中介,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这就是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这些二重组合单元,在性格内部积极运动,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形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以项羽为例,他的性格就是一个复杂的对照系统。钱锺书先生汇集《史记》中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找出项羽多种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照,他说:“‘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项羽丰富复杂性格系统包括善与恶、残暴与仁爱等多种性格的二重组合单元,而由于两极对照中又有心理中介与感情中介的联系,因而形成犁然有当的性格运动。

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主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次要人物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例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具有自己复杂的性格对照系统,而次要人物睛雯、袭人等,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以袭人为例,她既恪守奴才的本分,全心全意地尽奴仆之职,但也流露出对自己“奴才命”的不满。她对主子极其温顺,似有逄迎之嫌,但她又同情刘姥姥,惜老爱贫,似无势利之心。她对宝玉既有“从”也有“爱”,既有奴仆对主子卑微的恭顺,也有青春少女对恋人真实的痴情。袭人性格内里包含着美丑、善恶的对照,这种对照是由很多二重组合单元互相交叉构成的,因此,袭人的性格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袭人的性格塑造与晴雯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就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蕴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这些内容既确定又不确定,既复杂又深邃。这样,她们的性格外部对照,由于自身性格内涵的丰富,而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一部作品的形象体系,尽管作家可采取多种对照手段,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和组合。

(节选自刘再复《红楼梦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场定型”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对中心人物,作者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方面为其“定型”;对林黛玉,先总写她给人们的整体感觉,然后细描其“貌”“神”“心”。
C.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速写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反复刻画出来的。
D.在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经过一定中介就可以分别形成不同组别的对立统一联系,即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心”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B.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的事例将工笔细描与简笔速写两种塑造人物的方式进行对比阐述,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材料二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虽然塑造方式不同,但是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却很鲜明,甚至无关紧要的人物轮廓也很清晰。
D.材料三中的人物性格对照原则有性格外部对照和性格内部对照方式两种,作者以袭人和晴雯之间的各有不同、相互映衬,论证了次要人物的塑造成功需要来自外部的对照和比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眼里王熙凤的出场定型。
B.《红楼梦》中两首《西江月》,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一出场就给我留下一个不仅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还徒有英俊的外貌、不学无术的总体印象。
C.相较于《红楼梦》式的对照方式,中国戏剧中常用的脸谱化对照方式,是单一化性格之间的外部对照。
D.《鸿门宴》中项羽的英勇霸气与天真轻信、刘邦的能屈能伸与虚情假意、范增的干练精明与心浮气躁是一种高级的对照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文化都以时空认知为起点。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这个时间,是自然时间。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今天人们所“感知”的日期,就是一种全球约定的定义时间。定义时间在自然时间面前只是一个微量,但它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甲子,是世界时间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定义。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天干源于纪日,地支源于一年12个月。用日、月与地球的视运行关系来记述人类活动时间,就是甲子时间纪序的本质。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取时思想。

关于时间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时间是理念永恒性的摹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既不是运动,又不能脱离运动,是运动的数。伽利略指出,时间具有各向同性、均匀性和无限性。后来,爱因斯坦提出时空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一个整体的四维时空连续区。至此,时间在其永恒与无限的直观视界中,与运动、空间的同一性本质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定。而研究者发现,甲子既定义了时间与运动的同一性,也定义了时间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同时又定义了时空一体性。细究甲子的定义内涵,其所体现出来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对时间本质的描述非常一致。

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存模式,从而也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及价值选择。时间文化的形成,同样受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路径的影响;这种不同的时间文化又会“反哺”于社会生活,形成不同的文化效应。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正是由此,时空与运动才成为当代科学最为关注的前沿问题,并引发了新一轮宇宙时空探索的科学时尚。可以说,当今科学主宰世界的文化潮流,其起点就是“时间”问题的解决。在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把人“放大”到与天地齐一,天地的存在与人事的价值目标相互统一。这种与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古代中国长期持续存在的宗法血缘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天由最初的外在实体逐渐转向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性存在,这培育和预设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

(摘编自肖世洪《甲子对时间本质的定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义时间最初是用来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现在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B.我国从商代开始采用甲子作为确定的时间记述系统,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
C.西方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具有科学权威性的时间观念。
D.价值选择路径会影响时间文化的形成,而不同的时间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区分了自然时间和定义时间,并以定义时间为立论的基础展开进一步论证。
B.文章通过类比论证,指出甲子体现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的时间观念非常一致。
C.文章在围绕时间文化展开论述时,指出了中西方时间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D.文章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逐层深入,结构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时间在宇宙形成之初并不存在,这是依据宇宙大爆炸学说而得出的基本观点。
B.甲子纪序客观摹写了自然时间关系,甲子属于定义时间,而不在自然时间范围内。
C.西方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的关注,是为了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
D.“天人合一”观念所培育和预设的特有时间观念,可以“反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