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B.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做“国”。
C.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
D.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没有事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3-24高二上·山东东营·阶段练习
知识点:老子(约前570-500)孟子(前372-前289)庄子(约前369-前286)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吴G则夫差为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B.“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墨子《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其”意思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小题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

材料二: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老子》曰:“见小日明。”

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老子》曰:“守柔曰强。”越王之霸也不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老子》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老子》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老子》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①硎:盛菜和羹的器皿。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者A败之B执者C失之D是E以F圣人G无为H故无败。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积累,“累土”即把土积累起来,与成语“日积月累”中的“累”意思相同。
B.贵,以……为贵,与材料二第二段“越王之霸也不病宦”中的“病”的用法相同。
C.衣,穿,与《齐桓晋文之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衣”的意义与用法相同。
D.知,同“智”,智慧,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的“知”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明了成事的三个阶段:“谋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干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事”,善终如始,则无败事。
B.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吃饭是奢靡的开端,而一旦开始就会变本加厉导致严重后果,后来纣王果然身死国灭。《老子》以此得出了君王要注重节俭的结论。
C.勾践到吴国做奴仆和文王受辱骂而面不改色都可看出他们懂得示弱的一面,最后勾践杀死了夫差,文王的儿子武王捉住了纣王,这都体现了“守柔者强”的道理。
D.王寿焚书的故事,并非说明前人的书没有价值,只是在读前人书时,我们应该学习做事的道理,懂得变通地运用做事方法。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2)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选自《老子》)

【小题1】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鸟吾知A其能飞B鱼吾知C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D走者可以为罔游者E可以为纶F飞者G可以为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泮,同“判”,分离之意;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
D.《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定的毅力,只有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为妄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小题5】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