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大雨,蝗赴海死。寻干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跽,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遣三班使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息曰”中“太息”,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含义相同。
B.“凡有章奏”中“凡”,与“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含义不同。
C.“寻干当三班院”中“当”,与“当死(《苏武传》)”含义不同。
D.“吏左右出入”中“左右”,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C.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22-23高二下·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知识点:脱脱等《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乃诏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B.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C.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D.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学,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说、学派,也泛指不合正统的学说。
B.“辨鬼神”与“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辨”含义不同。
C.“有得则识之”与“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识”含义相同。
D.知,指主持、掌管,如知县、知府、知州等即指主管一县、一府、一州事务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博览经典,著书立说。他早年研读了《中庸》和《六经》,后来屏居南山,读书著述不辍,所著的《西铭》获得程颐的高度评价。
B.张载议论政事,应对得体。他回复神宗如果治理国家不效法三代,终究是苟且之道;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
C.张载尊礼贵德,教化百姓。他任云岩县令时,定期置办酒食,宴请乡间年长者,并亲自慰问他们,向广大民众宣扬敬老爱老的道义。
D.张载为人杰出,广受青睐。他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与指点,为政后其政见又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是关中士人的宗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2)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
【小题5】张载在《横渠语录》中说要“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阮思聪见而奇之,言之吕文德,文德召为小校。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有功,转十官。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及吕文焕以襄阳降,命世杰将五千人守鄂州。世杰以铁縆锁两城,夹以炮弩,其要津皆施杙,设攻具。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世杰提所部兵入卫,道复饶州,乃入朝。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遣将四出,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二年正月,大军迫临安,世杰请移三宫入海,而与天祥合兵背城一战。丞相陈宜中方遣人请和,不可,白太皇太后止之。未几,和议亦沮。兵至皋亭山,世杰乃提兵入定海。石国英遣都统卞彪说之使降,世杰以为彪来从己俱南也,椎牛享之,酒半,彪从容为言,世杰大怒,断其舌,磔之巾子山。明年,元帅张弘范等兵至崖山,或谓世杰曰:"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先据海口。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世杰恐久在海上有离心,动则必散,乃曰:"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悉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水砦,为死守计,人皆危之。已而弘范兵至,据海口,樵汲道绝,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世杰率苏刘义方兴日大战.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二月癸未,弘范等攻崖山,世杰败,走卫王舟。大军薄中军,世杰乃断维,以十余舰夺港去。后还收兵崖山,刘自立击败之,降其将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等四十余人。世杰复欲奉杨太妃求赵氏后而立之,俄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

(摘自《宋史·张世杰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B.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C.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D.弘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保护君王。
B.三宫:“宫”在秦汉以后指帝王之宫,汉代以皇帝、皇后、太后合称为“三宫”。
C.行朝:指皇帝临时驻在之处。南宋兵败迁都崖山,这里成了临时朝廷
D.癸未:是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0个。“二月癸未”即农历二月三十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世杰少有奇才,受到重用。他少时曾有犯法的行为,但他有奇才,受到重用,多次立功其官阶连续升迁。
B.张世杰忠于朝廷,入卫有功。元军攻破新城,他奋力战斗;元军招降他,他不顺从;朝廷危念他独自率部入卫。
C.张世杰果决英勇,敢于死守。卞彪劝降,他断其舌裂其身;退守崖山宋军赶到,他烧毁行朝市,连船作寨死守。
D.张世杰忠贞不渝,可歌可泣。他至死不移忠于南宋之志,战败了还思虑保卫王船,还想侍太妃寻求赵氏后代立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
(2)丞相陈宜中方遣人请和,不可,白太皇太后止之。未几,和议亦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栗数万斛。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萃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戳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感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张孝祥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在金兵入侵时,张孝祥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年轻有为,能力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斛。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