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较难0.4 引用3 组卷7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直认为父亲扶犁的样子是一幅最美的图画,头顶苍穹,脚踩大地,腰间系着一根草绳,微躬的身形和腿肚子上暴跳的青筋是一种力的显示。而他头上的那顶旧草帽和破衬衣上的几个洞,以及闪亮的犁铧掀起①黝黑而厚实的泥土,该是一部粗犷而壮美的图腾。

父亲是一个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农民。他用他的憨厚和纯朴,用他的汗水和心血种出了大麦、水稻、地瓜和玉米。他用这些粗粮作为他和他的一家生存的资本,并且心安理得地想用这种方法终老一生。他不是我的父亲,他是所有农民后代的父亲。在他的脚下,②肥沃的土地结出硕果,野花次第开放,生命无比绚烂。所以父亲用不着像退休工人那样养鸟养鱼养花,走到田野,田野是家;走到小溪,小溪是家;登上山顶,山顶也是家。鸟鸣鱼跃花开,什么都拥有了,所以父亲除了健康之外不再奢求什么。而健康,是因为可以多与土地亲近,多一些春播秋收的日子。

父亲像个豪情万丈的诗人一样,③大地作笺,锄头为笔,写出了一首首与大豆、黄瓜、小麦、青菜等有关的丰收的诗行。

【小题1】请从语言运用特点的角度分析文中加点部分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具有“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同样写“土”,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语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23-24高三上·广东江门·阶段练习
知识点:修辞手法品味语言艺术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测时是一项枯燥细致的工作。观测者需要一边操作中星仪____①____地跟踪恒星,一边需要记录,跟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观测精度。中星仪是一个庞大的设备,身材娇小的叶叔华操作起来十分困难,于是她加了一块木板,站在上面跟踪观测恒星,无论寒暑, _____ ②__ _。筚路蓝缕的生活,并没有阻挡叶叔华追求天文科学的热情。她取得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共用的“北京时间”在自己主持下诞生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宇宙中一颗小行星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九十多岁高龄的叶叔华,依然是____③____,志在千里,丝毫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她积极支持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数据中心,推动我国天文观测向太空、向月球不断拓展。在叶叔华的心里,天文是一辈子的浪漫事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宇宙如此浩瀚,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应该珍惜自己短暂且唯一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去做一些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那么,这个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的“摇篮”是如何得以____①___的呢?

研究员朱幼安用手机展示了一张图片,里面是像小山一样高的石堆,这就是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化石在石头上像一小块黑污渍一样,科研人员要用“慧眼”和经验将它们分辨出来。“我们是手持地质锤将石块一个个敲开的,如果用其他机械或者大锤子,一锤就砸碎了。”一旦发现鱼化石,科研人员要将其拿回实验室修复,他们先把岩石分批泡进密密麻麻排列着的醋水池里,几天后用清水冲洗,再降低浓度进行二次浸泡,直到岩石里的胶结物被彻底腐蚀掉,剩下一堆砂子。这样反复筛洗,最终得到了300公斤可能夹杂着化石的砂样。研究人员把这些砂样分成一小撮一小撮,逐一放到显微镜下,寻找微体化石的 ____②____,用细钢针一点点把鱼“剔”出来。这个过程中不能划,不能锉,一针剔下的围岩最多也就一粒沙子那么大。专业人员修化石十分精细,少则一周,多则一两年,很难____③____。

这场“沙里淘金”的历练中,人的耐心和信念很容易被一并带走,在无数个一无所获的日夜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恨不得从疲惫的大脑中拎出之前对古生物学的所有浪漫想象,一顿“拳打脚踢”。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请用几个较短的语句表述材料中科研人员的工作流程。
【小题3】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做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的辞格。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月13日,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开展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国家卫健委官网答复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有害病媒生物,降低传染病通过媒介传播风险。

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揭开了隐藏在无数人内心的难言之隐,因此在舆论场引发热烈的讨论。有网友“觉着是好建议,蚊子苍蝇嗡嗡叫真的很讨厌”;有网友“顿时肃然起敬,毕竟思路是开阔的,目的是造福人类的”;有网友“让蚊子绝育这事国内外已经有人干了不止十年了吧,难道有成功的吗?”希望免受外界侵袭乃人之本能,“不讲武德”的蚊虫不仅侵扰人的宁静生活,关键还入侵人之躯体。道德直觉塑造的人类之恨,让蚊子成为人类共同的敌人。建立在这种愤恨之上的“灭蚊情结”,千百年来促使人类与之展开较量。

人类的情感中包含着爱与恨,不论是爱还是恨,归根结底都是人之情绪的特殊偏好。所不同的是,人类之爱反映的是行善偏好的能力,而诸如对蚊子“(     )”的人类之恨,反映的是人的惩恶偏好之能力。经验和事实表明,人类之爱固然有益,真正能激发这种博爱情感的事项总是(     ),那些不招人喜欢的东西反倒总是(     ),这是由于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

也就是说,对于普遍不受欢迎的东西,人们如何拿捏情感,恐怕更多需要运用理性,而不是只靠本能对某个物种下达“追杀令”。就对蚊子的人类之恨而言,应在朴素的厌恶情感之外,认识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意义,避免动辄搞“一刀切”。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从来都不是无敌的存在。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物种和人类处于非友善甚至敌对的状态。从“(     )”这个成语中,不难感知猛兽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肉眼无法看到的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有多大,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给出了答案。

俗话说,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既然人类无法将蚊虫这个物种从地球上彻底“除名”,那就需要采取防御的策略,主动规避蚊虫对人类生活的袭扰。作为高等智慧生物,人类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针对病媒生物进行技术攻关,限制蚊虫繁殖的速度,想方设法将蚊虫阻挡在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之外。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同仇敌忾        屈指可数        狭路相逢        谈虎色变
B.同室操戈        凤毛麟角        狭路相逢        谈虎色变
C.同仇敌忾        屈指可数        接连不断        闻风丧胆
D.同室操戈        凤毛麟角        接连不断        闻风丧胆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因为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
B.这是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
C.这是由于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喜好。
D.是因为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
【小题3】下列使用引号的效果和文中“追杀令”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玲玲害怕蜘蛛,恨不得将它从地球上彻底“除名”。
D.有几个“慈样”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小题4】文中画横线句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5】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化解“灭蚊情结”。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