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5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攫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材料二: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贤人,皆负可之才            建功立业
B.夫子何为不                           忧伤
C.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                  约略
D.易服色,制度                         法律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                                           蚓无爪牙
B.王庶几召我                                     奔车朽索,可忽乎
C.贾生志大量小                                 莅中国抚四夷也
D.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乃遣武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B.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C.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D.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小题4】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贾谊“不能自用其才”的一组是(       
①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②优游浸渍而深交之
③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     ④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⑤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⑥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A.①③⑥B.③④⑥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谊论》中,作者用孔子、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像他们这样努力勤勉、自爱其身,还不能得到重用,那才可以说是没有遗憾。
B.《贾谊论》中,作者在文中批评贾谊不善于静待时变,自我摧残,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贾谊年少气盛,得罪了朝中权贵,后来文帝也认识到了贾谊的错误,就疏远了他。
D.苏轼对贾谊的遭遇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从君主的角度来看,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从贾谊的角度来看,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小题7】刘向认为贾谊“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认为贾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结合全文概括贾谊“忧伤病沮,不能复振”的原因。
23-24高三上·天津南开·阶段练习
知识点:《史记》苏轼(1037-1101)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其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①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居顷之,赵尧②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期期:口吃结巴貌。②赵尧:当时担任符玺御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B.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C.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D.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指直系亲属,文中的“从”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从”的意思相同。
B.职志,是秦、汉军队中掌管旗帜的官员。职,意为“掌管”;志,意思是“旗帜”。
C.陛下,帝王卫士在皇宫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陛,指台阶。
D.跪,古人两膝着地,臀部落在小腿上,稍欠身子即为跪。跪谢,即跪着感谢对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昌征战有功,历任多种官职。他随着高祖入关破秦,曾经跟随高祖打败了项籍,先后被高祖封为卒史、职志、中尉、御史大夫以及赵王相国等官职。
B.周昌性情耿直,尤为高祖畏惧。高祖曾让周昌评价自己是个怎样的君主,周昌直说高祖就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君王,高祖虽然笑了,但特别畏惧周昌。
C.周昌极力劝谏,反对另立太子。高祖想废除太子另立戚姬之子,周昌在朝廷劝谏时态度强硬;皇上问他理由,周昌愤怒地说,这样做不行,臣不奉诏。
D.周昌一片忠心,设法欲保赵王。吕后曾多次派使臣去召见赵王,周昌坚决不送赵王回京,为此遭到吕后贵骂:赵王饮药而死之后,周昌托病不见吕后。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
(2)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倾诉了作者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B.《国风》是《诗经》“风、雅、颂”三大内容中的“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民间歌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C.《易》,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也称《周易》或《易经》。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颇有实权,东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颇有才能。屈原曾和上官大夫职位相同,上官大夫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曾被君王委以重任。楚怀王授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完草稿,没有给上官大夫,并说他的坏话。
C.屈原忠君爱国。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因此写《离骚》抒发悲愤之情。
D.屈原身遭放逐依然心系国家。他不忘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的心情,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行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定公十年夏,鲁定公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景公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文中指“五千余言”的《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分《德经》《道经》两篇。
B.庄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C.会,即会盟,与“会同”意思相同,指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会盟前要以土筑高台,盟礼在高台上举行。
D.夷狄,泛称除华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我国古代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虚心好学。他到周朝都城向老子求教有关礼的事,受到老子指教后感慨老子像龙一般深不可测。
B.老子与世推移。他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要侍奉君主,驾车而行;没有时机,就要如蓬草随风而动。
C.庄子不仕自快。他认为出仕做官就像被贡献到太庙的牺牲,虽然锦衣玉食,但被束缚失去了自由。
D.孔子追求名利。他受到征召打算前往费,即使弟子子路阻止也没能改变决定,只是最终没有成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⑵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小题5】“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上面两则选文作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