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的作用。所谓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先来看自然诗。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两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以及人世间种种事象引发诗人感动。
B.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读者阅读时能获得诗人的感动,与诗人同心,甚至获得更丰富的感动。
C.诗歌在使读者获得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第一层的感动是一对一的,高层次的感动是一对多的。
D.自然比较人事更广大,在诗歌中歌咏自然,可以使诗的题材丰富、意境扩大,人事诗也会因之而意蕴深广。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中的“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都认为读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理解是高层次的。
B.一首诗能够让读者产生高层次的感动,既归功于作者能对自然、人事的感受,也要归功于读者善于理解与感悟。
C.材料一、材料二都引用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来证明了自然描写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中国的自然诗虽然也有刚性美的诗,但与西方相比而言,这些刚性诗还是偏于柔,最能体现中国诗的本色特长。
【小题3】从“刚”与“柔”的视角看,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小题4】香菱写的第一首诗《咏月》:“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首诗只有颔联是抒情,写得很直白,其余各联都是就月写月。香菱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了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黛玉的话的理解。
23-24高二上·辽宁沈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没有啐她一口,但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自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已”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小题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小题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类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小题4】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5】请结合材料三的第四段,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富民是其根本性关切。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之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端。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他所谓的足食,不仅仅限于温饱,而且是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说这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儒家民生优先、富民优先的价值取向,对于民生的改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富民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因为富民对于治国安邦有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与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一个让人民安居乐业又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突出的内容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

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摘编自《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上体现为重视民生,善治的本质是“厚民生”,富民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
B.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孔子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把粮食充足作为百姓信任君主的先决条件。
C.儒家认为检验国家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向背,而只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D.儒家憧憬的大同世界是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人民既安居乐业又家庭富裕,即使残疾人也有所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程颐的话引出了四个分论点,具体阐释了为政之道中“顺民心”“厚民生”的内涵。
B.文章突出了民本思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论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服力比较强。
C.文章用引用论证证明“治人者”的天职是富民,富民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政治义务和责任。
D.文章肯定了社会治理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得到答案,具有辩证思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与鲁哀公和子贡的对话中,孔子只强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
B.儒家认为得民心时“治人者”的统治才合法合理,否则不仅执政合法性不足,国家也将难以安定。
C.孟子提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认为“恒产决定恒心”,他认为富民非常合理且必要。
D.富民厚生论是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追求社会的整体与长远的利益,对治国安邦有重大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1年,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了其双足机器人Atlas的最新运动视频,其展现的跑酷技巧让人印象深刻,有不少网友表示,机器人“成精”了。视频中,Atlas展示了跳跃、平衡木,跳马等高难度动作,并且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斜坡、独木桥等各种障碍物,完成复杂的跑酷运动。网红机器人Atlas并非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2016年,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了Atlas的走路视频,向人们展示了真正具备了户内外多场景行动能力的机器人。6年间,这位网红机器人在平衡控制,路线规划等方面不断迭代升级,一次次向人们展示了类人机器人技术的潜力。

②从蹒跚学步到能够跑酷。虽然对于现在的Atlas来说,奔跑、跳跃、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都不在话下,但在2016年,它还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在波士顿动力公司2016年公布的视频中不难发现,虽然那时的Atlas在外形上已经和现在会跑酷的版本相差无几,但走起路来却还是小心翼翼,踉踉跄跄,动作不甚连贯,有网友说它“像极了一个深夜回家的醉汉”。

③即使如此,2016年版的Atlas对于类人机器人来说也还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波士顿动力公司研究人员表示:“我们机器人项目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如何让双足机器人稳定穿越各种复杂的地形上,而其最大的突破在于机器人无须使用集成传感器给地形建模,一个算法就能搞定一切,就像是自动驾驶车辆甩掉了激光雷达和各种传感器。”在2020年底,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了一条Atlas跳舞的视频。在这条视频里,两个Atlas机器人随着音乐起舞,动作流畅自然,以至于让不少网友认为是CG特效;在最近发布的视频中,Atlas达成跑酷新成就,其灵巧程度越来越接近人类。

④据介绍,这一代的Atlas并非像以前一样通过事先编设程序完成整条路线,而是靠它自身的算法感知环境,从而自主行动。通过该算法,Atlas可以实时规划出自己将要行走的路线,同时还会根据所要遇到的障碍物的距离进行提前调整。

⑤波士顿动力公司Atlas团队负责人斯科特·昆德斯马在一篇博文中写道:“Atlas的行动现在是由感知力驱动的,而之前不是。例如,在之前的视频中,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仍然需要在执行任务中进行大量的关键调整,以使其保持平衡,且机器人不能对其所处环境进行感知和反应。”在这次跑酷中,Atlas却是根据它所看到的东西来调整其动作。这意味着工程师不需要为机器人可能遇到的所有平台和间隙预先编设跳跃动作。

Atlas对于环境的判断依靠算法,但要完成跑酷这件事,做出翻越、跑,跳跃,后空翻等动作还需要提前设计好,并把这些动作放进模板库中。在设计中,这些动作会根据轨迹优化技术进行调整,再根据具体的行动目标,从模板中进行选用。行动中,Atlas的“大脑”MPC(模型预测控制器),会计算出当下需要的最佳动作,并根据时间推移预测出最好的行动方式。

⑦虽然Atlas的精彩表现展现了其强大的运动能力,但最近波士顿动力公司发表的一篇新博客则展现了不少Atlas摔跤的画面。在这篇博客中,机器人不再“飞檐走壁”,而是花样展示各种摔跤,侧翻、失去平衡,工程师们则如同Atlas的保姆,用液压机吊起摔倒的机器人,使用钳子复位Atlas身上的螺栓,反复调试一个小的失败动作背后的硬软件问题。

⑧波士顿动力公司称,Atlas摔跤的频率比视频中要多得多,持续不断地提供细节修理才有可能用这些“人工”堆砌出最后人类看到的智能。

(摘编自《灵巧度日益接近人类,网红机器人再获跑酷技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Atlas向人类展现高难度跑酷技巧,是首款具备户内外多场景行动能力的机器人。
B.2016年版的Atlas使用集成传感器,通过算法来精确定位前面的障碍物,从而完成动作。
C.Atlas在更新迭代的过程中虽然在外形上没有多少变化,但其灵巧程度越来越接近人类。
D.现在的Atlas取得诸多突破,它能够在不使用激光雷达和各种传感器的情况下驾驶车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网友对最新版机器人Atlas的评价,侧面表现出其完成跑酷动作的复杂性。
B.文章第四、五段运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最新版Atlas与其前代机器人的区别。
C.文章第二、三段以时间顺序论述Atlas的升级过程,2020年版的Atlas已能够随音乐起舞。
D.文章最后两段对工程师的幕后工作做了补充论述,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Atlas。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Atlas最大的突破在于它可以通过自身的算法感知环境,从而实现自主行动。
B.工程师们在平衡控制等方面不断改进,才有了现在Atlas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可能性。
C.工程师现已不需要预先编设跳跃动作,现在的Atlas在跑酷中会根据情况自觉调整动作。
D.Atlas的出现展示了类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潜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