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9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老”作为诗美概念的价值与日常语境中我们对它的联想不一致。在文学批评中,它包含着内容和风格两方面的含义。

②从内容方面说,“老”意味着深于世故。深于世故,通常尤指经历忧患,表现在诗文中即立意妥帖,显出深谙人情世故的练达。龚贤《赠剩上人系中》诗云:“老僧待死处,古寺号承恩。无地可行脚,儌天且闭门。既知身是幼,羞问舌犹存。向午坐清寂,蒲团松树根。”黄生评:“起得老,结得深。”什么意思呢?因为对方是一位逃禅的遗民,如何在遗民的执着和释子的幻灭之间找到一个沟通和平衡的点非常困难,诗起首以“待死”沟通两者的身份,结尾以蒲团与青松象征两者的操行,取意深稳而浑然无迹,实在可谓起老结深。这里的“老”与其说体现在艺术表现上,还不如说体现在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上。

③在风格方面,我认为“老”的审美内涵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

④首先,是在整体风格上显现为老健苍劲的色调。老健在感觉印象上表现为一种瘦硬与苍劲之风。瘦硬通常显示为不同寻常的笔力,而苍劲则每每表现于诗境的高远雄浑。清初李浃《秋日闲兴》写道: “老树鸣风叶,萧萧万壑流。那堪连夜雨,散作满城秋。远杵寒相答,孤鸿迥自愁。升沉看物理,天地一虚舟。”这样的作品让人联想到杜甫晚年的诗境,体气雄浑而绝不流于虚响,确实称得上“声格俱老”!

⑤其次,是在技巧上意味着稳妥和成熟,整体风格的无缺陷。稳妥是意味着艺术完成度的概念。凡口语中与稳妥相通的词,在诗文评中亦与老相应,如停当、妥当、安顿、老到,都可以指称技巧意义上的“老”。反之,当诗歌的艺术表现出现局部的不完满时,“老”的否定式就常用来表示遗憾。如纪昀评陆游《暖甚去绵衣》“谁道江南春有寒”句“有字欠老”。

⑥“老”在修辞上表现为自然平淡的特点。正像人到老年,表情和举止都趋于自然平静,艺术的老境也都显示出自然平淡的气质。苏东坡有所谓极绚烂而归于平淡之说。诗歌中的自然平淡首先意味着朴素的风格,具体到艺术表现,则有结构、章法的质直,又有修辞技巧的平淡。自然平淡的境界,貌似浑然天成,看不出用功之迹,但不是无所用心,乃是精心锤炼的结果。

(摘编自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

材料二:

①在文学史上,给诗人姓前冠以“老”字并不多见,固定冠之以“老”的,千载之下唯杜甫而已。那么,为什么独独以“老”冠杜呢?

②“老”在杜诗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其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笔端,有时以本字出现,有时以白首、衰年、迟暮等形式出现,合计竟有530多处。杜甫为什么如此多地提到老?杜甫的人生理想,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人生理想,其中传统的东西很多,尚老就是其一。中国是尚老的国度,“老”象征着年高圣德、经验丰富、沉着稳健、充满智慧,因此,杜甫天性喜欢老者,在《壮游》中他说:“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并在不知不觉中过早“老”化了自己。

③杜甫频频言老,不仅仅因为尚老、结交老苍,还有着更重要的原因。从大处着眼即是社会时代巨变的影响,一生失志,打击沉重;从细处着眼即是生活的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促成其老。而这两方面关系又是一脉相承的。

④杜甫生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盛世, 但不幸的是在他做好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准备之后,等待他的却是奸人当道、仕途坎坷及社会的剧变。十年困守长安,在天宝十四年他刚得一小官职时,渔阳鼙鼓却动地而来,巨大的动荡带来的是生活的苦辛与心灵的创伤,历尽了人世沧桑,美好的理想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了,大唐帝国在受苦,人民在受苦,杜甫作为敏感的诗人,更是苦中之苦。就是从这时起,他笔下的“老”多了起来。丹纳说过:“苦难使群众伤心,也使艺术家伤心。艺术家既是集体一分子,不能不分担集体的命运”,“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读其《北征》,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苦难,看到全体,看到精神!

⑤在杜甫的人生经历中,生计始终拖累着他,虽有朋友接济,他还是长期过着漂泊生活。贫穷和疾病缠绕着他,促使他对老异常敏感,并成为他过早衰老的催化剂。所以在诗中,他也往往是老、病一体化:“老病有孤舟”“衰疾谢知音”“拖病江天白首郎”。贫病加剧着生理的衰老,心灵的煎熬加剧着心理的衰老,以致早生华发,但更为突出的是他那沉重的心理负担。杜甫的一生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内心超负荷运载着,始终是沉甸甸的。对家人他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邻人他是“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对朋友是“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对人民他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国家他是“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对一切的操心,也促进了心理的过早衰老。杜甫这种老的特色,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人们提起杜甫,就往往联想到一位贫病交加的老者形象。

⑥其实杜甫的“老”中包含着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生阅历、特定的心理趋向赋予的独特韵味,不是随便什么人拈出个“老”字就可学来的。只有杜甫的人生风范、思想情感当得起这个“老”字,冠之以“老”符合其人格特色。“老”是对这一切的极好概括,决不是对其自称的盲从。

⑦一个“老”字,既是其人生理想的突出体现,又可提示其诗之风格特色,用之概括杜甫,实乃绝妙好字。

(摘编自刘艺《漫议“老杜”》)

【小题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诗美概念的“老”,既体现为深于世故,又表现为修辞的平淡、技巧的稳妥成熟和风格的老健苍劲。
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频繁地使用“老”字,在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这个字出现了530多次,体现他的偏爱。
C.杜甫之所以频频言“老”,有尚老、衰老、贫病交加等多种原因,其中社会时代的巨变是最主要的因素。
D.杜甫长期过着漂泊生活,贫病缠绕,加之他对家人、朋友、人民和国家无不关心,加剧了他心理的衰老。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贤写出《赠剩上人系中》之所以能做到起老结深、取意深稳,与他对赠诗对象剩上人所经忧患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
B.文章用纪昀评陆游诗的例子说明,要想让诗歌呈现出“老”的风格,即使在个别字词上也必须追求技巧上的稳重和成熟。
C.平淡自然不易得,如果没有经过经过精心锤炼、用心经营,就难以让诗歌形成自然平淡的气质,难以达到艺术的“老境”。
D.杜甫的“老”包含着特定时代带来的独特韵味,如果没有对人民、国家苦难的关注分担,杜甫的“老”的风格就不会形成。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作为诗美概念的“老”的风格的一项是(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D.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小题4】结合两则材料,用文中“老”的观点简析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3-24高二上·重庆荣昌·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的节奏是否缓慢?

吴小如

最近听到一种理论,认为不少人之所以不爱看京戏,是由于它在表演上节奏缓慢。比如,演员一个唱段动辄十来分钟,一场起霸“慢腾腾地”也要十分钟左右。有些表演细节(如《拾玉镯》、《花田错》中的做针线活儿)过于拖延时间……种种议论,不一而足。因此结论是:戏曲必须改革,即往快处改,往短里改,否则京剧终会被淘汰。

我以为这种论调太片面。任何一种艺术没有节奏只快不慢的,因为艺术毕竟不全同于体育运动(体育中还有太极拳呢!),何况快与慢乃是相对的,有的表演看上去节奏似乎是慢,但手法经济恰好与之相辅相成。而且一味求快绝非艺术之极致。

先说唱段吧,京剧唱念做打,各有各的程式,如果一出戏从头至尾全唱快板,请问这还叫戏吗?起全霸时间要长些,起半霸相对地就短了一半;试看八将起霸的场面,往往分四批出场,最后两将“急急风”上场,大约连两分钟也用不了。可是所有的起霸全用“急急风”式,我看干脆还不如把“起霸”这一套完整的艺术程式废除算了。

谈到细节表演,那是服从剧情需要而设计的。如果在情节上需要交代,而在表演上又无必要拖长时间,在京戏里是可以用极经济、极迅速的手法一表而过的。比如一个人向另一人复述刚刚演完的故事内容,那只要吹一两分钟“急三枪”的牌子就可以解决。两军对垒,一方来了接应,只要两队人马在场上打一个照面,用紧促的鼓点儿来表示互通情报,然后分头下场,观众也就一目了然。可是如果为了节省时间,凡属大段叙述性的唱词,如《三堂会审》之类,一律改用“急三枪”代替,我看观众大可不必听戏或看戏,干脆弄一本“小人书”在家里看看,或许更有趣一些呢。

我再举两个具体例子。侯喜瑞生前有两出代表作,一是《马踏青苗》,二是《盗御马》。前者曹操在马惊以前,在场上是有许多趟马的身段动作的。节奏也不是很快。如果把这些身段和动作都删掉,而是一上来就进入“马踏青苗”的急骤表演,节奏是快了,时间也省了,却体现不出行军中马惊后导致踏毁民田的严重性,戏也就没有高潮。

后者窦尔墩在盗马之后,唱完“拨转马头回山冈”(金、裘派改唱“得意洋洋回山冈”)这句台词,侯老在台上是有不少趟马的身段和亮相的。而金少山由于武工不及侯喜瑞,便删得所余无几(裘盛戎宗金,亦复如是)。而有的唱工花脸因不擅表演,唱完后连任何身段都没有就下场了。虽说简单,却不等于洗炼,因为这里面显然缺了点儿什么。原来侯派《盗御马》在最后下场前加入趟马的表演正是为了渲染烘衬窦尔墩在御马到手以后的“洋洋得意”。

只求节奏快,时间短,连表演艺术也一切从简,其思想根源则在对祖国文化遗产缺少热爱,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实在是对那些叫嚷看不懂戏曲的人们的一种不合理的迁就。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人之所以不爱看京戏,其思想根源就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缺少热爱。
B.快与慢是相对的,没有一种艺术是只快不慢的,一味求快绝非艺术之极致。
C.京剧起霸有全霸、半霸、“急急风”,京剧的表演节奏也不全是缓慢的。
D.侯派《盗御马》在窦尔墩盗马后有不少趟马表演,表现出了窦尔墩的洋洋得意。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情节上需要交代,表演上又无必要拖长时间,是可用经济的手法一表而过的。
B.若把大段的唱词一律改为“急三枪”,观众也就失去了听戏或看戏的乐趣与享受。
C.文章比较侯派和金派的《盗御马》,旨在说明表演者应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D.简单不等于洗炼,如果要求京剧表演艺术一切从简,这样可能会导致京剧的消亡。
【小题3】从京剧艺术自身来看,京剧在表演上节奏缓慢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什么是“讽刺”?
鲁迅
①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②“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譬如罢,洋服青年拜佛,现在是平常事,道学先生发怒,更是平常事,只消几分钟,这事迹就过去,消灭了。但“讽刺”却是正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张相,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自己和别人看起来有些不很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且流传开去,对于后日的大讲科学和高谈养性,也不免有些妨害。倘说,所照的并非真实,是不行的,因为这时有目共睹,谁也会觉得确有这等事;但又不好意思承认这是真实,失了自己的尊严。于是挖空心思,给起了一个名目,叫作“讽刺”。其意若曰:它偏要提出这等事,可见也不是好货。
③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同一事件,在拉杂的非艺术的记录中,是不成为讽刺,谁也不大会受感动的。例如新闻记事,就记忆所及,今年就见过两件事。其一,是一个青年,冒充了军官,向各处招摇撞骗,后来破获了,他就写忏悔书,说是不过借此谋生,并无他意。其二,是一个窃贼招引学生,教授偷窃之法,家长知道,把自己的子弟禁在家里了,他还上门来逞凶。较可注意的事件,报上是往往有些特别的批评文字的,但对于这两件,却至今没有说过什么话,可见是看得很平常,以为不足介意的了。然而这材料,假如到了斯惠夫德或果戈理的手里,我看是准可以成为出色的讽刺作品的。在或一时代的社会里,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愈合于作讽刺。
④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以至恶德,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
⑤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
(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讽刺”的特点。
【小题3】文章第④段中“适得其反”有何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作者和读者,催生了丰富的文学类型。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类型小说做出了重大贡献:制造了大众文化热点,开创了付费阅读机制,探索了粉丝经济模式,打造了文学文化产业链,培育了创意产业新业态。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但唯点击量是求的量化标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文学网站根据市场原则“锁定目标人群”“精准配制作品”,虽然使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颍而出,但也使一些小众类型很难突破重围。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网络文学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而且会挫伤作者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此外,每日大量文字的更新压力,使一些网络作家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结构松散,语言浅白,思想贫乏。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也在损害网络文学声誉。应当说,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制造诸多传奇,但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以保证持续发展。尽快步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这不仅是读者和市场对网络文学的新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今只有“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能突破创作瓶颈,提高创作质量,贡献更多精品。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网络作家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高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呈风生水起之势。这固然与政策引领、作协倡导以及网站策划等因素有关,更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结果。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一再为网络文学走出类型化困境起到破冰船与开山斧的作用。为突破陈陈相因、套路连连的因局,大批成熟网络作家放下得心应手的类型化书写,移师现实题材领域,改进艺术创作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从创作方法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创作者不仅能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式的创作自由,而且更容易进入激情飞扬、灵感四射的创作状态,这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不断深化。对网络文学来说,积极投身现实题材创作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是顺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伟大作品离不开作家对其时代的深刻体察和忠实记录。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毛泽东同志称《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习近平同志认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说到底,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是文艺创新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对于遭遇类型化困境的网络文学来说,走出幻想天地,阅尽现实世界,理应是突破创作瓶颈的最佳路径。

(摘编自陈定家《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从网络文学创作谈起》)

【小题1】下列关于类型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类型小说凭其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就促进了网络文学大繁荣。
B.类型小说围绕着市场需要,准确定位,量身定做,成就了各种类型的作品。
C.类型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受点击量影响创作压力大,就会创作出低俗作品。
D.早期类型小说多取材玄幻、修真,题材狭窄,最终陷入了沿袭套路的泥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肯定网络文学取得成就的同时,又指出了网络文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B.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主要论证了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新亮点的观点。
C.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引用论证,以领袖的观点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D.文章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出了类型小说狭隘的题材范围,突破了这个创作瓶颈,作者就能发挥个性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B.如果文学网站只讲点击率和经济效益,不重内容和质量,即使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学也会陷入困境。
C.大批成熟网络作家移师现实题材领域,重新调整创作思路和方法,这是顺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D.文章“伟大作品要反映时代”这一思想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相通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