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深意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摇曳的“竹影”与潺潺的“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道理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小题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质变。
23-24高二上·广西南宁·阶段练习
知识点:即事感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营营: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③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读作hú,绉纱。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复”字表明词人醉而复醒,醒而又醉的情形;“仿佛”是“恍惚”之意,两个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饮的豪放。
B.“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如雷的鼻息,写出了家童沉睡,敲门不应,有家不得回,只能倚杖江边的无奈。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词人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他要趁此良辰,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小题2】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夜阑风静縠纹平”就是语义双关,既写了自然景物,又写了作者的心境。下列诗词选句中没有运用一语双关的一项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小题3】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作者在两首词中抒发的主要情感的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