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与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有关系。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小题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小题4】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23-24高一上·内蒙古赤峰·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合”的结果。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老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蔽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这样的意义上,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陪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清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出绝俗的文化品性及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阁,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C.“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D.“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中国卷轴与西方油画在装饰形式上进行对比,突出二者对时空的不同要求。
B.文章从观看方式和观者体验两方面展开,对卷轴作品的观看过程作了具体的阐述。
C.文章通过讨论“敛合”对于艺术品收藏和限制性”观赏的意义,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D.文章论证中引用孙少述的诗句与布迪厄的话,都是为了证明艺术欣赏的精神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象、风格等艺术范围内的研究不同。
B.卷轴的形制制约了观看范围,使得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比静态观赏两更具审美价值。
C.卷轴的敛合形制使收藏品避免因暴露受伤,在物质价值上具有了持久性,因而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
D.大量文献和图象资料表明,艺术品展示观赏在古代不会是大的群体行为,因为群体难以窥探作品文化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前期的唐朝拥有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且秉持开放理念治理国家的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就是以李渊为核心的领导层。陈寅恪先生归纳为“关陇集团”。它最初是由西魏的掌权者宇文泰所创立。宇文泰为扭转与东魏抗衡中的弱势地位。他聚合关中陇右的各路豪强和朝中汉人等,团结在他周围,形成力量以壮大自身。此后北周兼并北齐、隋唐统一,其凝聚力量都与这个集团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它的特点就在于融合了众多的胡汉势力,集中原传统、草原游牧文化诸多要素于一身。其拥有的强烈兼纳和开放精神,也是促使它在那纵横捭阖的博弈中能够展现开拓进取、引领潮流的基本动因。

唐朝兴盛局面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结合的成果。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若从人群组合为中心的结构上考察,大体可分作汉系和胡汉结合的两种类型,有的学者将其归结为“外侯内法的专制君主制国家”和“内亚边疆帝国模式”。

唐朝之强盛,最终的促成要素是人而非物,即人群构成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说唐朝有什么区别于秦、汉、宋、明这些中原汉系主体王朝的地方,那就在于它人群多样的“异质性”组合的形态,而今日的话语表述就是多民族多族群,尤其是来自诸如粟特人等那些域外群体的参与和合入。

首先,外族人于唐廷为官者的高比率。据史料记载,贞观四年(630)唐朝征服东突厥之后,为了妥善对待他们,朝廷将其民众安置在长城沿线地区,设置羁縻州,满足其生活需求;上层贵族则落居长安,任命官职,“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

其次,粟特等西域胡人在唐朝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西域胡人朝向东方求得发展,是那个时代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他们中不乏使节、学者、宗教信徒,更多的则是从事商贸的各类人等。另据文献记载,唐后期德宗在位期间,宰相李泌出于朝廷负担过重的考虑,曾下令检括那些定居在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户口,查得4000余人,唐廷下令让他们选择:要么入籍成为唐朝百姓承担相应税赋,要么返回西域老家。结果没有一个返回的。他们早已娶妻生子,置办产业,与长安社会融结一体了,倘若离开长安返回原籍后,无异于抛家弃子。

最后,胡人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沟通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丝绸之路在唐朝表现得十分突出。然而仔细分析,承担其重要角色的,更多的是粟特商人。出土文献中记载的“商胡”“兴胡”,主要指的就是他们。

史实证明,当王朝强盛繁荣之时,往往伴随着开放的内外交流和中西互动;反之,当大门紧锁、自我封闭之时,也多与萎缩衰落相伴生。前后300年的唐朝历程,我们看到的恰是这种盛世及衰相的前后嬗替。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唐朝的兴盛与域外人士的参与》,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的时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诗歌风格与《国风》比较接近。
B.盛唐时期,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C.促成盛唐强盛的最终要素是人,多民族多族群的“人”的组合形态是唐区别于秦、汉、宋、明这些中原汉系主体王朝的地方。
D.丝绸之路是唐朝沟通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承担重要角色的是粟特商人。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等句子夸张地表现了愁之多、愁之长,因而是盛唐气象的突出体现。
B.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都说愁之多、愁之长,在艺术造诣上却有着云泥之别。
C.盛唐之时,检括定居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人口达4000余人,足见当时胡人朝东谋求发展是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
D.盛唐局面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融合的成果,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统治集团具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轨不到一周,就要告别太空?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颗卫星的事情要从垃圾回收讲起。

地面上垃圾处理都不容易,太空垃圾清理起来就更麻烦了。金牛座纳星觉悟很高:维护太空环境,要从自己做起。

金牛座纳星搭载了基于薄膜机构技术的离轨帆载荷,旨在验证薄膜离轨帆高效收拢和在轨展开技术,并实测离轨效果。该离轨帆装置展开面积为2.25平方米,收拢时仅有高尔夫球大小,布置在星箭分离机构的内部空隙部位。设计师介绍,该装置采用先进的微米级薄膜折叠收拢技术,展收比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加装至各类成熟的小卫星平台而不占用卫星自身包络。卫星寿命结束后,只需启动帆面解锁指令使其展开,薄膜帆会增大卫星迎风面积,利用轨道上稀薄大气形成的气动阻力,让卫星慢慢减速,逐渐脱离轨道。

据金牛座纳星下传图片显示,薄膜离轨帆装置在轨展开正常,遥测数据显示卫星状态良好,姿态稳定。地面人员将持续跟踪卫星轨道,实测薄膜帆离轨效果。大家不必为它匆匆告别而遗憾,这颗星风风火火登场,就是为了潇潇洒洒谢幕。这,正是它的使命。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9108日)

材料二:

航天是高风险事业,在享受航天探索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航天活动中的风险因素,了解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上世纪50年代人类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卫星、飞船被发射入轨,使得地球附近的太空不再空旷。然而,人类制造的机器设备都有着设计上的使用寿命,各类航天器也不例外。当航天器出现故障,或者达到了使用寿命,电源、燃料耗尽,航天器便无法继续运作,人类也会失去对它的控制。这时,失去了利用价值的航天器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太空垃圾

失效的航天器数量很多,当这些失控的航天器互相碰撞,以及由于残余燃料爆炸等原因解体时,还会产生大量新的空间碎片,这些太空中飞速飞行的物体会对正常工作的航天器产生巨大威胁。在电视报道中,我们常能看到宇航员在飞船中轻轻飘舞,仿佛太空中的一切都是缓慢和轻柔的,这是一种错觉。宇航员之所以能在飞舟中轻舞,是由于他和飞船在同一个轨道上,即具有相同的速度、高度和轨道角度。一旦轨道参数不同,两个不同轨道上的物体将存在巨大的相对速度,这种速度差值可能比飞行的子弹还要快得多,使得任何一小块碎片都可能具有彻底摧毁另一颗卫星的能量。

太空垃圾对航天器存在巨大威胁,因此各航天国家都对太空垃圾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解决太空垃圾最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太空垃圾的产生,如对报废卫星进行受控坠毁处置以及将到达寿命末期的高轨道卫星移入墓地轨道等方法,都可有效减少大型太空垃圾的产生。此外,通过对使用完毕的运载火箭末级进行钝化处理——排除残余的燃料和气体,也可避免火箭残骸爆炸产生更多的空间碎片。对于在现已经形成的太空垃圾,在现有技术下进行回收和清理是困难的,且在经济上无法承受。因此,各国只能通过监控空间残骸的轨迹并调整正常工作航天器的轨道来应对太空垃圾的规避。对于宇宙飞船、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在设计时也会考虑微小太空物体撞击对航天器安全的影响。

太空垃圾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如果太空遍布了太空垃圾,那么任何一国的航天器都无法安全飞行。因此,各国应尽可能地共享太空垃圾的轨道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正常卫星与太空垃圾碰撞,进而避免产生更多新的太空碎片。更为关键的是,各航天国家需要正确处理政治军事矛盾,以免因为国家间的冲突加重太空环境的污染。美俄等具备先进太空技术的国家都拥有主动摧毁在轨航天器的能力,如果这些国家因为军事冲突对敌对国家航天器进行大规模的打击,可能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空间碎片,而这些碎片又会与其它在轨物体碰撞产生连锁反应,最严重时有可能使人类丧失进入宇宙空间的能力。因此,各国需要在技术、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加强合作,才能保护我们的太空环境,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节选自人民网——科技频道,2019422日)

材料三:

两百年以来,在靠近地球的各条空间轨道,已经聚积起了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卫星——从单个的螺栓、螺母直到整座的宇宙村。这些材料中的四分之三,是早已被人遗忘的、谁也用不着的废物,为了保证空间轨道塔的安全,应该侦察出这些东西,并且尽可能地把它们清除掉。

幸运的是,在那些过了时的空间轨道堡垒上,恰好装备着各种适合这种用途的、极其出色的设备。它们上面原有的那些被用来发现正在靠近的远程火箭的雷达,完全能够轻而易举地截获所有各种污染宇宙的东西。然后,它们可以发射激光, 将有些卫星烧成极细的尘埃,而那些大一点的卫星,则被迁移到更高的、比较安全的空间轨道上去。至于某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那就把它们恢复原状并送回到地球上去。

至于大量的、必须在离地球不很远的轨道上工作的各种有用的卫星和空间站,那就得仔细检查它们的空间轨道,并在某些情况下加以改变。不言而喻,同所有各种经由人类之手创造出来的东西一样,空旧轨道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陨石的袭击。在一天之内,安装在它上面的各种测震仪,将会记录下许多次作用力为若干毫牛顿的冲击;每年也可能会受到一二次轻微的损伤。而或迟或早,说不定在哪个时候,总会有什么大东西撞到轨道塔上,从而使得一条或者几条轨道临时出点毛病。在最坏的情况下,空间轨道塔甚至会在某个部位上被击断。

(节选自英 亚瑟·克拉克《天堂的喷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牛座纳星卫星完成验证薄膜离轨帆高效收拢和在轨展开任务后,帆面解锁指令就启动,从而让卫星减速,脱离轨道。
B.航天器所产生的太空垃圾对人类自己的太空探索安全有着巨大威胁,但我们可借助激光等现有技术对其进行完全清除。
C.航天器进入太空之后,一旦发生故障,危害是致命的,会导致其无法运作,而地面人员无法对其修复,只能失去它。
D.卫星和空间站都有自己的空间轨道。只有当它们脱离自己的轨道时,才会受到陨石的袭击,但其损伤程度大小不等。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薄膜离轨帆装装置讲行解说时,既有外形、大小和位置方面的,又有科学原理方面的,还有实际操作层面的。
B.材料一中,科研人员目前对金牛座纳卫星已进行了薄膜离轨帆装置在轨展开实验,效果很好,但离轨情况还需要验证。
C.对于聚积在靠近地球各条空间轨道上的“卫星”材料,我们都认为是无用的, 并早已把它们遗忘了,需要将其清除掉。
D.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未来在处理太空垃圾过程时,那些失效航天器上所装的极其出色的设备如雷达等可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微生物无处不在,航天器在生产和测试过程中都可能沾染并最终带上太空。为此,航天器组分装前要对其各部件、分系统消毒。”
B.“太空安全环境形势严峻,针对失效航天器产生的太空垃圾所采取的基于薄膜机构技术的离轨帆载荷技术回收航天器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C.“目前,航天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类向太空发射了各种各样的航天器,诸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航天器给我们的生活提共了便利。”
D.“克拉克利用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的设想对于世界来说是一项伟大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轨道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小题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5】人们评价克拉克的《天堂的喷泉》和电影《流浪地球》都属于“硬科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