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商业和资本领域,IP(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已被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资源。在数字时代,IP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对文化资产进行再创造,从而得出具有高传播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和创意融合产品。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不应只满足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而应更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吸引人的文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让大众感受文化。虽然文博机构本质上是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这对于文博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如今的文博展览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入且深刻的变革。现代技术的融入为文博机构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对于文博机构来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已经不只是发布新闻、介绍展览、组织活动的平台。众多文博机构基于微信等平台的语音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式的观展体验。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只是希望在博物馆中看到古老的文物,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一个成功的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历史和艺术,还需要与当代观众产生互动与连接。它在社会教育领域的角色也在历史和文化的守护者之外得到了重新定义和提升。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IP价值。可见,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山间流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原始的纯净,也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文化的传播亦如此,它需要留有原味、真实、可互动、能共情,才能深入人心。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从数字化的博物馆,到虚拟现实中的历史场景,再到各种多媒体展示,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将经典美术作品变为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他们仿佛亲身经历那些过去的日子。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引起现代人深深的共鸣。

但流水前行并非总是平坦,它会遇到障碍,可能需要绕过石块,可能需要跨越悬崖。这恰似文化传播面临的诸多挑战:时代变迁、文化差异、技术升级等。然而,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文博I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使其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如此,文化的力量就能像流水一样,穿越障碍,流向更远的地方。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也是汇溪成河的关键。当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比如鼓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以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古籍中的故事。传统经典就不仅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也会得到更多的诠释和延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代对话。流水在行进中融合了雨露、山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同样,文博IP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以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呈现,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最终,当山间流水汇入大海,它不再是那条小溪,而是成为海的一部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野。同样,当我们的文化成功地跨越时代、跨越文化,与全球的观众产生共鸣,它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

(摘编自杨蕾《浅论文博IP塑造与文化传播新思维》)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IP(知识产权)概念在商业和资本领域产生了内涵的演变,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让文化资产拓展为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B.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博机构应当将文化资源传统的学术和教育价值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
C.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是文博机构和广大观众共同的需求,并重新定义着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D.流水前行需要勇气,也需要克服障碍的方法和能力,这正如文博IP塑造过程中既要敢于创新,又要有创新的正确途径。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全球各大文化机构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所以中国文博机构也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B.近年来,文博机构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其自身更有效的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C.文博IP的塑造既要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又要敢于创新,现代技术为后者的实现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助力。
D.参与文博IP重构者可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其成功一般都坚持做到了重构后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美术馆通过“美时美刻”项目,特别是其中的“美术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使更多观众感受到文物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B.上海博物馆“西周鲁侯尊”数字资产火热上线,让观众可以成为任何次元的收藏家,拥有全新的文化选择自由。
C.湖南省博物馆增设“马王堆符文之谜”解谜游戏活动,借助实物道具和手机APP端,开创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组合。
D.故宫博物院基于故宫内生活的猫群,开发出文创商品“猫主子”系列,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和购买欲望。
【小题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5】三星堆的考古新发现震惊世界,请你结合从本文得到的启示,为三星堆博物馆提供文博IP塑造的建议。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一变局加速推进,中国在这一时代变局中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崛起中的世界大国,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外部循环受限受阻明显。同时,全球化遭遇逆流,WTO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经贸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

(摘编自李俊《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

材料二: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甚至讲要搞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所谓的“小院高墙”,但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们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决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摘自赵辰昕《如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

材料三:

由于疫情冲击难以在短期内结束,且有较大不确定性,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并适应这样一个现实,即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相当长时期的“战疫增长模式”。这种增长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需要支付一个“战疫折扣成本”,也就是说,总是要拿出部分资源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经济难以开足马力运转,实现潜在增长率。

在这种情况下,对增长目标的评估应有相应调整。建议采取“相对增长率”的评估方法,就是用中国增长速度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或差值,评估中国经济的增长状况。采取这种方法的基本背景是,中国经济已在较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而且这次疫情冲击也是全球性的。与以往相比,如果这种比值是稳定或上升的,表明中国经济表现是好的,反之则是差的。以差值为例,2019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是2.9%,中国是6.1%,相对增长率为3.2%;2020年世界增速为﹣2.5%,中国为3%,相对增长率就是5.5%,是高于2019年的。

这里说的相对增长率是一种评估增长状况的方法,而不是可以直接采用的增长目标指标。这种评估方法的一个好处是,不必过于拘泥于以往的增长目标,特别是避免用过度刺激办法去实现常规增长模式下制定的目标,而是在“战疫增长模式”背景下,科学务实地制定并实施增长目标。

(摘编自刘世锦《“战疫增长模式”下的目标、政策与改革》)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不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使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还导致开始出现全球化逆流和地缘政治风险。
B.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实际,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而提出的新战略。
C.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
D.“战疫增长模式”需要支付“战疫折扣成本”,这种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的新增长模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我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B.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关起门来搞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而是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C.用“相对增长率”评估中国经济增长状况,如果“相对增长率”下降,说明中国经济表现是差的;如果稳定或上升,则是好的。
D.全球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影响,我国采取“相对增长率”评估方法有合理性,也能避免用过度刺激办法去实现原定的增长目标。
【小题3】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做好哪些方面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

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当前,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需要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和途径,拓展村民参与治理的广度、深度,整合各种治理资源,实现不同治理主体协同联动。

(摘编自蒲实《准确理解把握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

材料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电商的东风渐强,一批返乡农民、非遗传承人和新农人回到乡镇,共同守护与发展家乡。电商大大加速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壮大了产业、繁荣了经济、凝聚了人气,提高了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一种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用户潜在购物兴趣,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的兴趣电商应运而生。时代赋予了农村耕耘者“电商”这把利器,用短视频等优质内容将农村土货和消费者连接起来。兴趣电商让逐梦者帮更多农民筑梦。2022年初,抖音电商推出“寻找同行者”计划,致力于挖掘优质达人和商家,助力他们在平台实现更长远的发展。青海“90后”姑娘牛梦琳把家乡的枸杞拍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打开了销路,不仅帮乡亲们卖出200多吨枸杞,还带动村民一起拍短视频、直播带货。这种产地直送的电商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各种差价,帮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价格红利,让黄土地变成聚宝盆,圆了乡亲们的致富梦。

兴趣电商让逐梦者共绘家乡发展蓝图。过去,农村劳动力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外出打工,给老人和孩子留下远去的背影。电商上下行双向贯通的特性推动了资源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让个人打拼与家乡发展之间有了更紧密的结合点。返乡青年曾庆欢靠着抖音电商卖光了家乡湖南新化县所有豆腐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回家乡、建设家乡。农村因此形成良性循环——园区越多、产业越强,则招工越多、人气越强、家乡越来越繁荣。

兴趣电商让逐梦者吃下“定心丸”。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面对很多风险挑战,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市场风险带来的价格波动时常冲击着脆弱的农民,谷贱伤农、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抖音电商有效增强了农村从业者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线上售后反馈、直播带货过程中和消费者互动,从业者能科学对接市场需求以需定产、开发新产品,从而规避市场风险,大大增强家乡农业产业的韧性和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缪翼《梦想不会辜负乡土!这个电商平台让更多家乡好物被看到》)

材料三: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农业迸发活力。互联网将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聚焦“顶层设计”,着力“强保障”。越来越快的网速和不断优化的网络服务,让互联网已加速在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村电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聚焦“电商营销”,着力“强产业”。互联网的普及,让一部小手机,就可以联通大世界,互联网打通了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的信息壁垒,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网络直播带货,更是助力农产品销售迈上了快车道。

聚焦“系统建设”,着力“强合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外,利用大数据为乡村发展稳定搭建生产平台、金融平台、旅游平台、治理平台等同样需要重视。

(摘编自高鑫《“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有助于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更有助于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B.只要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学会直播带货,就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C.抖音电商直接连接了农村土货和消费者,能减少中间环节差价,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D.不同治理主体协同联动能够夯实乡村治理的根基,提升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梦琳帮助乡亲们卖出200多吨枸杞是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B.互联网技术使农业迸发活力,既可以助力电商带货,还可以搭建旅游平台。
C.2021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规模数据体现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
D.互联网普及让小手机联通了大世界,因此,网络直播带货能助力农产品销售。
【小题3】互联网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有哪些方面的助力?请根据材料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风的魅力

①在当代流行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学常常扮演着“救生员”的角色。2000年周杰伦推出他的第一张专辑《Jay》,从此开始了他的“天王”的历程。《Jay》在2000年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张专辑的十首歌曲融合了古今中外不同的风格和文学意象,其中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娘子》开创了21世纪初期流行歌曲的复古风,古典文学意味的歌词和Rap、R&B、New Hip-Hop等西方新曲风神奇融合,改变了以往现当代流行歌曲在利用传统资源时尽量使音乐符合歌词风格的惯例。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营造特殊的欣赏体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②除了词曲的反差之外,此类歌词制造新奇效果的另一“秘笈”在于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甲)从“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让高速的车阵,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这些语法现象在古今诗词创作中普遍存在,但运用密度如此之大却并不多见,它们的存在颠覆了受众原有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新鲜的感觉。

③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继周杰伦之后,陶喆、胡彦斌、后弦、南拳妈妈等纷纷效仿,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歌坛你行我效,大量作品集中涌入市场,一时蔚为大观,甚至呈现泛滥之势。(乙)作品质量参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写作后劲不足与创新性的缺乏是中国风歌曲面临的最大挑战。

④在论及21世纪流行歌坛的中国风现象时,许多论者将其归结为演唱者或创作者“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中央电视台4次邀请周杰伦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且一律采用中国风曲目同样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但也有学者指出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即便经过认真学习,如若不是长期研究浸染,终究免不了一种形式化的隔阂感。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的倾向。(丙)。即便是中国风歌词的代表人物方文山,其作品工整、精致、华丽,却也常常现出粉饰气。而与当代年轻人审美的视觉化倾向及MV的流行相对应,中国风歌词常常更为强调形式感与画面感,而并不过于追究意义的深度。中国风歌曲带来的新鲜感恰恰反映了听众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疏离。在这场歌者与听众共同营造的古典优雅的风尚中,传统仅停留在最为表象的层面,其精神实则和当代社会的文化气质格格不入了。21世纪的中国风歌曲不再是一种“乡愁”,甚至不是“回望”,而是当代年轻人对古代社会与古典文学的一种想象。即便周杰伦的歌唱得越来越慢、吐字越来越清晰,终究还是缺少那份悠远醇厚。

⑤当代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学资源的运用基本延续着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1967年去世)时期的几种主要形式:如“旧词新曲”(邓丽君《淡淡幽情》专辑)、段落拼接式(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点缀式(大量中国风歌曲),以及化用,(丁)。此外,一种新的形式值得注意——“颠覆式”。即以冒犯或颠覆的方式运用传统资源,解构其原来的价值和意义,传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

⑥对传统资源的颠覆式用法自古有之,在21世纪的当代流行歌曲中,它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一种特征较为鲜明的创作方式。而这种“颠覆”或“解构”往往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在于批评或嘲弄当下的社会现象,并非真正指向传统本身。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救生员”的含义是:
【小题2】下列四个例子,分别放在(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伊能静的《念奴娇》,歌词拼凑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共同的主题其实用的是词牌“念奴娇”的字面意义,即“美人如此多娇,少年英姿焕发,怎么想都是她”。

②如网上出现了一首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江南桃花朵朵开,岁堤春晓,苏三发如雪。彩云追月东风破,西厢和尚醉花楼。牡丹江畔忆长安,红颜看穿,应是花恋蝶。却忘春风逍遥叹,花田错尽中国疯。”对应了十八首中国风歌曲,而这还仅仅是中国风歌曲中的小部分而已。

③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④以周杰伦著名的《东风破》为例: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A.④①③②B.③②④①C.④②①③D.③①④②
【小题3】能够根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A.方文山作词的《娘子》这首流行歌曲将中国风的歌词与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
B.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所以不可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C.方文山的词曲作品常常出现粉饰气是因为其作品过于工整、精致和华丽。
D.当代年轻人审美视觉化是中国风歌词强调画面感的原因之一
【小题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5】按照文章⑤⑥两段中的有关信息,以下这首流行歌曲《相思》的歌词是否属于“颠覆式”?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