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处理怨苦

【日】结城昌治

桑山的日常生活简直忙得不可开交。作为职工人数超过了五百的制粉公司的经营科长,仅仅这一点就够他忙的了。加上他是工会的执行委员,又兼任着和公司方面合办的处理怨苦委员会的委员。他是一个滚圆胖墩的男人,已经四十二岁,正好到了所谓男人的厄运之年的年龄。但他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性格开朗,即使今天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尽管他举止有点轻率,但这反而给职员们一种亲切的感觉。不管谁有困难来和他商量,他总能给人留下平易近人的好印象。他听取各种各样的烦恼,提出解决的方法,而且不惜出力帮助弱者。对喜欢管闲事的他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乐趣。

那一天中午午休铃响过不久,销售科的长坂光枝来到了桑山的面前。

“我有一件事想私下和您谈谈……”

光枝似乎顾忌着周围人们的目光,她忸忸怩怩地轻声说道。

“请谈吧。”桑山轻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光枝带到人少的平台上。

“是不是孩子生病了?”为了使光枝便于开口,桑山以柔和的语气探问道。

光枝的丈夫死于交通事故。如今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她皮肤白皙,是位外表纤柔美丽的少妇,年方三十,所以她受到了许多男人的青睐。在那些喜欢说长道短的同事中,关于她为什么不再嫁的话题也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光枝摇了摇头。

“缺钱吗?”

“不……”光枝显出一副难以启口的样子。

“不要介意,请讲吧。有什么为难的事我一定帮忙,我不是经常这样讲的吗?”桑山柔声柔气地说。

“其实是……”

“有关工作上的事吗?”

“不……有人散布可恶的谣言,真使我为难。”

听到这句话,桑山不由得欠了欠他那肥胖的身体。尽管是他人的事,但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他倒非常热衷于听这种事情。

“有人造谣说我不再嫁,是为了物色有钱的男人。说我这种女人,只要谁有钱就会和谁睡觉!”

“这就怪啦,谁会造这种谣言呢?”

“我不能讲他的名字。”

“可是,讲这种话的家伙也太不负责任了。是不是我们科的山形君?他确实是个多嘴、爱管闲事的男人。”

“不是他。”

“那么,是不是在销售科当科长的松浦。我以前就听谁说过,松浦迷上了你,但最近听说他被你很客气地回绝了。是吧。”

“造谣的人既不是山形君也不是松浦君。我知道造谣的人是谁,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这倒用不着担心。可以找到见证人的。所以你不必拘泥于找证据……”

“请等一等。”

光枝制止住了桑山。他已经渐渐地激动起来了。仿佛这件事正是发生在他身上一样。

“我来和您商量,是想问问您,一旦我确认了造谣者,我应该惩罚他呢,还是就此罢休?我这么一个弱女子,难道就只配忍气吞声,捂住被子哭吗?”

“当然用不着这样。即使是女子,也不该忍气吞声嘛。这样太便宜了那个家伙。再说,一旦您想再婚,传出这种谣言,对您可不利啊。”

“是啊。”

“狠狠地惩罚他一顿。必要的时候,我来帮您的忙。那个家伙是男人还是女人?”

“是男人。”

“那家伙可真窝囊,简直不配做一个男子汉!”

“别人造过我许多谣,我不是不知道。可是,如此可恶的诽谤还是第一次听到。我简直忍无可忍了。我丈夫死去已经四年了。为了把丈夫留给我的孩子培养成人,我拼命地工作着。尽管我嘴上没有表示,但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以后如果真的有自己喜欢的人,而且只要他也爱我的孩子,我想再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是传出这种谣言来,真使我委屈得不行。”

“我深表同情。听了您的一番话,我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干脆,狠狠地惩罚他一顿。”

“可是,怎样才算惩罚他呢?”

“首先把这件事写成书面报告,向处理怨苦委员会上诉。我是其中的一名委员,我会帮你彻底调查清楚的。”

“不,我也想过从这方面请求您帮忙的。但这样做只是走表面形式,我不愿意,而且,提出上诉的话,反而会使谣言遍传开来的。”

“这倒也是的。那么,狠狠地揍他一顿怎么样?让他自己明白错在哪里,以后不敢再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了。”

“揍一顿可以吗?”

“用不着担心。使出全身的力气,把他揍得眼冒金星,趴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为止。狠狠地揍他一顿,您才可以解恨。他也会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所以,他即使被揍了也不会反抗的。对他来说,这反而是一剂良药。”

“那么,我就这么干啦!”

光枝突然表情紧张,咬紧了嘴唇,她鼓足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地扇了桑山一记耳光。

桑山既没有反抗也没有逃走。他只是愕然地死盯着光枝。大概,他突然想起了,昨晚在酒宴上,他曾开玩笑讲了那些话。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光枝找桑山处理造谣一事,主要是因为桑山平易近人,能给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惜出力帮助苦主。
B.光枝刚开始没有跟桑山说明具体事情,显出一副难以启口的样子,实则已经做好了惩罚造谣者的决定。
C.光枝拒绝桑山将谣言事件写成书面报告并向处理怨苦委员会上诉的这一态度,暗示了桑山就是造谣者。
D.光枝鼓足了全身力气扇了桑山的那记耳光,既是对桑山的造谣行为的惩罚,也是对其他造谣者的警告。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既点明故事的中心事件,又为全文设置了悬念——谁处理怨苦?处理谁的怨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欠了欠他那肥胖的身体”这一细节表现了桑山对光枝的话具有浓厚的兴趣,照应了前文对桑山爱管闲事的介绍。
C.小说插叙对光枝及其家庭情况的介绍,为下文光枝告诉桑山有人散布自己谣言及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作了铺垫。
D.小说结尾处描写光枝扇桑山耳光时,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光枝此时复杂的心情。
【小题3】欧亨利式结尾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构思惊奇”主要得益于欧亨利式的结尾。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小题4】请以“讽刺的艺术”为中心词,将本文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比较,写一篇文学短评,以备班级交流。请围绕中心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3-24高二上·河北沧州·期中
知识点: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处理怨苦

【日】结城昌治

桑山的日常生活简直忙得不可开交。作为职工人数超过了五百的制粉公司的经营科长,仅仅这一点就够他忙的了。加上他是工会的执行委员,又兼任着和公司方面合办的处理怨苦委员会的委员。他是一个滚圆胖墩的男人,已经四十二岁,正好到了所谓男人的厄运之年的年龄。但他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性格开朗,即使今天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尽管他举止有点轻率,但这反而给职员们一种亲切的感觉。不管谁有困难来和他商量,他总能给人留下平易近人的好印象。他听取各种各样的烦恼,提出解决的方法,而且不惜出力帮助弱者。对喜欢管闲事的他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乐趣。

那一天中午午休铃响过不久,销售科的长坂光枝来到了桑山的面前。

“我有一件事想私下和您谈谈……”

光枝似乎顾忌着周围人们的目光,她忸忸怩怩地轻声说道。

“请谈吧。”桑山轻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光枝带到人少的平台上。

“是不是孩子生病了?”为了使光枝便于开口,桑山以柔和的语气探问道。

光枝的丈夫死于交通事故。如今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她皮肤白皙,是位外表纤柔美丽的少妇,年方三十,所以她受到了许多男人的青睐。在那些喜欢说长道短的同事中,关于她为什么不再嫁的话题也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光枝摇了摇头。

“缺钱吗?”

“不……”光枝显出一副难以启口的样子。

“不要介意,请讲吧。有什么为难的事我一定帮忙,我不是经常这样讲的吗?”桑山柔声柔气地说。

“其实是……”

“有关工作上的事吗?”

“不……有人散布可恶的谣言,真使我为难。”

听到这句话,桑山不由得欠了欠他那肥胖的身体。尽管是他人的事,但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他倒非常热衷于听这种事情。

“有人造谣说我不再嫁,是为了物色有钱的男人。说我这种女人,只要谁有钱就会和谁睡觉!”

“这就怪啦,谁会造这种谣言呢?”

“我不能讲他的名字。”

“可是,讲这种话的家伙也太不负责任了。是不是我们科的山形君?他确实是个多嘴、爱管闲事的男人。”

“不是他。”

“那么,是不是在销售科当科长的松浦。我以前就听谁说过,松浦迷上了你,但最近听说他被你很客气地回绝了。是吧。”

“造谣的人既不是山形君也不是松浦君。我知道造谣的人是谁,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这倒用不着担心。可以找到见证人的。所以你不必拘泥于找证据……”

“请等一等。”

光枝制止住了桑山。他已经渐渐地激动起来了。仿佛这件事正是发生在他身上一样。

“我来和您商量,是想问问您,一旦我确认了造谣者,我应该惩罚他呢,还是就此罢休?我这么一个弱女子,难道就只配忍气吞声,捂住被子哭吗?”

“当然用不着这样。即使是女子,也不该忍气吞声嘛。这样太便宜了那个家伙。再说,一旦您想再婚,传出这种谣言,对您可不利啊。”

“是啊。”

“狠狠地惩罚他一顿。必要的时候,我来帮您的忙。那个家伙是男人还是女人?”

“是男人。”

“那家伙可真窝囊,简直不配做一个男子汉!”

“别人造过我许多谣,我不是不知道。可是,如此可恶的诽谤还是第一次听到。我简直忍无可忍了。我丈夫死去已经四年了。为了把丈夫留给我的孩子培养成人,我拼命地工作着。尽管我嘴上没有表示,但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以后如果真的有自己喜欢的人,而且只要他也爱我的孩子,我想再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是传出这种谣言来,真使我委屈得不行。”

“我深表同情。听了您的一番话,我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干脆,狠狠地惩罚他一顿。”

“可是,怎样才算惩罚他呢?”

“首先把这件事写成书面报告,向处理怨苦委员会上诉。我是其中的一名委员,我会帮你彻底调查清楚的。”

“不,我也想过从这方面请求您帮忙的。但这样做只是走表面形式,我不愿意,而且,提出上诉的话,反而会使谣言遍传开来的。”

“这倒也是的。那么,狠狠地揍他一顿怎么样?让他自己明白错在哪里,以后不敢再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了。”

“揍一顿可以吗?”

“用不着担心。使出全身的力气,把他揍得眼冒金星,趴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为止。狠狠地揍他一顿,您才可以解恨。他也会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所以,他即使被揍了也不会反抗的。对他来说,这反而是一剂良药。”

“那么,我就这么干啦!”

光枝突然表情紧张,咬紧了嘴唇,她鼓足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地扇了桑山一记耳光。

桑山既没有反抗也没有逃走。他只是愕然地死盯着光枝。大概,他突然想起了,昨晚在酒宴上,他曾开玩笑讲了那些话。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光枝找桑山处理造谣一事,主要是因为桑山平易近人,能给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惜出力帮助苦主。
B.光枝刚开始没有跟桑山说明具体事情,显出一副难以启口的样子,实则已经做好了惩罚造谣者的决定。
C.光枝拒绝桑山将谣言事件写成书面报告并向处理怨苦委员会上诉的这一态度,暗示了桑山就是造谣者。
D.光枝鼓足了全身力气扇了桑山的那记耳光,既是对桑山的造谣行为的惩罚,也是对其他造谣者的警告。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既点明故事的中心事件,又为全文设置了悬念——谁处理怨苦?处理谁的怨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欠了欠他那肥胖的身体”这一细节表现了桑山对光枝的话具有浓厚的兴趣,照应了前文对桑山爱管闲事的介绍。
C.小说插叙对光枝及其家庭情况的介绍,为下文光枝告诉桑山有人散布自己谣言及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作了铺垫。
D.小说结尾处描写光枝扇桑山耳光时,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光枝此时复杂的心情。
【小题3】欧亨利式结尾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构思惊奇”主要得益于欧亨利式的结尾。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小题4】请以“讽刺的艺术”为中心词,将本文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比较,写一篇文学短评,以备班级交流。请围绕中心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蒯金匠

杨海林

清康熙年间。县令董其在关帝庙内建演戏楼,特书“摹古绘今”四字,命砖雕艺人季洪阴刻入砖,填以花青,嵌于照壁。

董氏每字起笔皆作“渴笔”,显得虚灵秀峭,运笔则侧锋直行,宛如折带屈铁。通幅清隽流丽,遒劲有力,非常人所能及。

为表对关帝虔诚,董其有将此四字贴金的想法。可能做成事儿,但费用不从财政上支出,这才是做官儿的能耐。

董其脑筋一转。主意就来了:他腾出戏楼临街的一间作为门面,想租的人。不但要付租金,还得先把那四个字贴上金。

安东城不乏殷实的生意人。要贴金。肯定是有人花得起的。

主要是大家把董其的意图想复杂了——堂堂一个大老爷。恐怕不是让你多花几两银子吧?

蒯金匠本来是个在街头支摊的主儿,现在听人这么一说,他的心痒痒了。

他来找董其。

老蒯,本来我想把这个事弄得好玩一点儿,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那么大的几个字,要全贴上金。至少得一二两金子吧?你砸锅卖铁,能凑得齐?

蒯金匠就自我解嘲地笑,我就一个混日月的手艺人,身上有个一两钱金,足够用了。

那你怎么贴?

贴字的金不都是箔吗━—箔不都是金碾的吗?

县太爷的一口热茶差点喷出来:好好好,老蒯有本事,一两钱金子,你能碾多大?

耳屎大的一点全,老蒯拿个锤子不紧不慢地碾了一上午,呀,竞成了大匾大的三片。

手艺了得!

在关帝庙前讨得一个门面。生意自然是好得不得了。

虽然打箔的手艺好。但老蒯几乎不给人打箔。一般他只接化金的生意:客人拿来一副耳环,嫌不好看,要化了,重新打一枚戒指——这个活,老蒯接。

接到这种活。老蒯会把客人的耳环放到一块操作板上,躬身先到关帝庙烧一炷香。

操作板是硬木的,可能是为了好玩。老蒯在中间嵌了耳屎大的一坨金。

黄亮亮的。晃眼。

客人就在心里“嘁”-一声。这个老蒯,攒了一辈子就攒这么一点家当。

但这个念头客人仅仅是一闪。他就看到老蒯拿出一支喷枪。喷枪里喷出一根火线,瞬间就能将操作板上的金熔化掉。

——操作板是木头的。不会被烧煳?

往往客人这样想的时候,他要的戒指已经出现在老蒯的手上了.

老蒯在戥子上称了重,客人伸过头一瞧,跟在家里秤的一模一样。

客人竖起大拇指:老蒯这人,做生意地道。

实际上呢.老蒯的手法快得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在化金的过程中(当然是在客人的眼皮他先是熔了客人的真金。再熔了自己嵌在操作板上的假金,又让金汁局部冷却。留下耳屎大的一坨重新凝固到案板上。

不知不觉。便偷梁换柱了。

安东府衙离关帝庙不远,所以县太爷的生意老蒯也做得到:县太爷喜欢金。巴结他的人自然会以金相送。

县太爷一面和送礼的人攀谈,一面命娘子匆匆忙忙地跑了来,请老蒯化金。

化掉以后做什么呢?

还是做原来的东西。

还做原来的东西?逗我呢吧?

有时候老蒯会自己将重做成的金子送到县衙。

“好东西呀!”县太爷把热乎乎的金器拿在手里抚摸“我的喜欢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

一会儿,金器冷了。县太爷刚才的热乎劲也没了——他退还了金器。

咋还有这样的怪癖?送礼的客人大惑不解。

这样的怪癖。有意思。老蒯笑了笑。

董其做了三年安东知县。老蒯靠金匠的手艺攒了不少钱,买了房,娶了妻,算上是小康之家了。

即将离任的时候。董其来到了老蒯的作坊:“这几年你没少赚吧——我的东西呢?”

老蒯弯腰先啐了一口痰,这才朝董其拱拱手:“您的东西一点不少,都攒着呢。”

看到那一枚枚耳屎大的碎金。董其眯起眼睛拿在手里抚摸:“好东西呀,只可惜还是太少。再做几年知县就好了。”

“大人您想要多少?”

“至少三十两吧。安东地势低洼。而老城墙多处倾颓,春夏屡遭古淮河水患——三十两。该能修好了吧。”

想起水漫安东时董其带人戽水的好笑场面。总是咳嗽的老蒯忍住了快到嘴边的一口痰:“放心吧,不够的部分我来出。”

“你?”董其睁大了眼睛,“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三十两黄金,把你老蒯当个猪卖了也远远不够呀。”

“嘁——”老蒯晃了晃手中的锤,“我会碾金。一碾,金就多了——不仅仅是面积变多,重量也会变多。”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线句子详细介绍了蒯金匠熔金过程,体现了金匠技法之娴熟、手段之老道,充分说明了蒯金匠竟然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以假乱真行为的贪婪和卑劣。
B.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县令与蒯金匠、蒯金匠与客户交谈的一些场景。表面上看起来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
C.小说中县令说。“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及“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语言诙谐。强调了县令想通过巧妙手法获得金子。不想让老蒯掺和其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匠心独运,先抑后扬。先叙述了县令索金和蒯金匠熔金过程中的偷梁换柱等不良行为。结尾情节出人意料,赞美了二人美好形象。
【小题2】县太爷董其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小题3】为什么说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