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同时还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成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材料二:

数字网络下的远程合作,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连接,不同的声音得以释放和传播,数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中包括文化产品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将极大增强供给端的生产指向性。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根据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费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近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比如,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升级,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面向困难群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

文化消费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在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固和传播效力,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和多样的灵感源泉,增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魏鹏举、魏西笑《文化数字化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供给端生产的指向都具有极强的引导性。
B.受城乡、区域等因素影响,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造成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时代的到来缩小了这一差距。
C.文化数字化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让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形成一体,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D.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增强了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文化是生产力的思想成为一种共识,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等学科才能为文化强国提供思想支撑。
B.文化数字化可以让文化保持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态势,也可以推动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整体跃升。
C.文化数字化战略涵盖众多文化领域,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
D.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是重要手段。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依托国家级核桃基地品牌,积极打造以“核桃+电商”为主题的电商创业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实全国、销全球。
B.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以跨媒介的方式,融合影像、文学、照片、动画、访谈等形式,在多维度视觉中向观众呈现波澜壮阔的百年建党史。
C.《唐宫夜宴》运用VR技术,把唐三彩、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物品作为节目背景,让唐朝小姐姐们穿梭在这些唐元素之中,一瞬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D.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因著名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古根汉姆文化展览馆而激活城市经济,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旅游胜地。
【小题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数字故宫”小程序受到追捧。书画爱好者通过故宫发布的“故宫名画记”,能看到超高清的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建筑爱好者通过“全景故宫”,可以走进虚拟场景,一个人尽情游览所有建筑……不管是游故宫、逛建筑,还是赏文物、看展览,“数字故宫”小程序都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让更多国宝“飞入寻常百姓家”,随时随地畅享精彩数字文旅体验。

【小题5】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怎样夯实文化强国建设根基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3-24高二上·吉林长春·期中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从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学时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项目,孙野第一次来到江汉油田。如今,他已在荆楚大地深耕11个年头。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上细细密密的刻痕……高压管汇事业部1号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孙野回忆,刚进单位那段时间,年轻气盛的他有些浮躁,工作也相对没那么积极。后来,他看到组里一位老师傅每天都早早到岗清理好周边工作环境,抢着干本来可能不需要他负责的事,对大家一视同仁,在工作各个方面精益求精。孙野为此深受触动,干起活也越来越认真踏实。

在研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时,对于压裂管汇的要求,正常的误差可能是两个丝,但是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在了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高压活动弯头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这几块元件体量不大,却是目前全球压力等级最高的高压流体控制元件。175兆帕,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750公斤的重量。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深层页岩气压裂作业中管汇元件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在高压管汇技术方面的“领跑者”地位,也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孙野不仅在自己的专业数控技术上深耕,还在工作之余自学了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闲暇时,他喜欢看短视频平台上涉及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科普内容,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从其他角度观察机械行业的发展。他说,作为新时代的四机人,固步自封是走不长远的,要时常产生新念头,不断尝试新技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突破。

2021年,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成立了“孙野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两年间共有16名优秀员工陆续加入,致力于新产品试制和复杂工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工作室成立以后,他不仅需要承担生产任务,还要定期组织部门内的一些培训、交流,工作范围从自己的岗位扩大到了整个车间,工作室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踊跃加入进来。孙野说:“要培养更多的新人还是蛮有压力的,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动力源泉,只有不断给自己这种压力,才能不断地往前走。”

(摘编自杨雅楠《九〇后“老师傅”诠释工匠精神》)

材料二: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崛起,在长期实践中,广大技能人才养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执着,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奉献。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相提并论,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彰显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更因为他们凭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比如,宁波技师学院“00后”学生蒋昕桦,在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技术项目中,实现中国“零的突破”,登上国际领奖台;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职工何满棠,工作30多年来,拧螺丝逾20万颗,在户外工作可以随手扭出“国标”螺丝,成为全国劳模……

当然,技能成才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搭建发展通道,不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宣传引导,多开展技能人才表彰等活动,让“技能改变人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培训中心,“正向激励”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平台,给追梦者更多出彩的机会。

(摘编自徐根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野的工作态度从浮躁不积极到越来越认真踏实,主要是受到了组里一位老师傅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态度的影响。
B.孙野率领团队精心研制出的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C.我国的广大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在长期实践工作中培育形成了工匠精神。
D.要想成为高技能人才,除了要有高超的工艺和技术,还要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能够成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与他用实践行动诠释工匠精神密切相关。
B.除了深耕专业数控技术,孙野还积极“跨界”学习,自学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C.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并将其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相提并论,说明国家对高技能人才极为重视。
D.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优化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企业和政府都应为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机会。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段浩杰带领团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这一工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B.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甘愿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太行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
C.钳工郑志明刻苦练习,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D.无锡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小题4】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两则材料都列举了相关事实材料,但表达特点和表达意图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5】假如孙野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请结合材料二中对“工匠精神”的论述,给材料一中的孙野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 一个外国同行问道:在很多中国舞蹈节目中,为什么表现年轻人恋爱经常用同一个动作套路——一见钟情,女孩子害羞地跑到舞台一边,一只手放在身后,男孩子再三试探后上前一把拉住 ……

外国同行的问题,让笔者十分尴尬,也十分感慨。长期以来,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一直是文艺创作中的痼疾,这在舞蹈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经常看舞蹈的朋友会发现,很多舞蹈作品总是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破解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问题需要系统化思维。

首先,舞蹈编导要勇于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断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阅读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历史传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帝王将相、贩夫走卒……这些都可以用舞蹈作品来展现,所以舞蹈编导在题材选择上,不要随大流。不要扎堆,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问题。即便是一些经常出现在舞蹈作品中的题材,也可以通过这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让作品产生新意,其中的关键是编导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让作品反映出编导的思想观念和个人情怀。而要做到这些,舞蹈编导就要在创作中戒除功利心态,摆脱物质的袭扰,沉下心、俯下身,将心思专注于作品的打磨上。

其次,要完善舞蹈教育体系。切实改变重技术轻思想的教育思路。要挖掘并保护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鼓励学生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大胆用舞蹈语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舞蹈教育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应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舞蹈的创造力,不仅要摒弃门户之见,还要鼓励学生打开眼界,多向传统经典学习、多向当代优秀作品学习,多向音乐、文学等其他文艺门类学习。舞蹈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行业,除了教授理论知识,还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因为舞蹈编导的独创性思维都得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如果舞蹈教学只停留在观看、讲解、赏析作品上,学生们很难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也就很难摆脱对前人作品的模仿。

再次,加强包括舞蹈艺术评论在内的文艺评论工作,提高文艺评论的质量,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营造健康的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加强舞蹈评论人才建设是当务之急。舞蹈评论家既要懂舞蹈,又要会评论,还要有比较好的文字功底。可目前这样的通才太少,很多舞蹈评论评不到点子上,导致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不服气”“不买账。对于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而言,要摆正心态,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此外,舞蹈评论与舞蹈创作要加强互动,彼此借力,相互砥砺。评论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创作也不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唯有如此,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才能不断涌现。

(摘编自陈伟科《如何破解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难题》)

材料二: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舞蹈始终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以独特的身体姿态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旨归,呼应国家、时代和民族的文化需要而不断更迭。中国舞蹈始终以挺拔昂扬的身体姿态,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也向着更深沉的文化自信舞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国文化交织激荡的背景下,自国外而来的多种舞蹈形式也逐渐进入中国视野,为中国舞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比如,舞剧是西方外来的舞蹈形式,对其进行中国本土视域下的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不断秉持的践行宗旨。当我们不断探讨像《宝莲灯》《小刀会》这样的民族舞剧创作,如何奠定了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形态的时候,民族身体语言的运用与融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虽然我们当时还未完成自身的系统建构以供舞剧创作使用,但是民族身体语言的存在本身,足以彰显它在当时更多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身份的符号性彰显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一进入舞剧创作就直接进入一种以西方芭蕾为基准的身体语言运用与体现中。所以,也是秉持着这样一种内在创作理念的延续与体现,我们才会在今天看到像《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优秀舞剧的创作层出不穷。其创作的背后皆内含着中国舞蹈创造的最核心动力,就是以更自觉的心态,以更具文化自信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对我们国家作为具有内在深层文化底蕴的主体形塑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回望历史,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语境中,不断与时代浪潮、世界文化进行着深度互动,并在文化自信与自省的体认下,充分彰显中国舞蹈主体的自我成长与本体意识的确立,以舞蹈身体文化自信的呈现树立起国家形象的高度自信。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重要的文化策略与文化实践方式,中国舞蹈艺术 必当坚定文化自信,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统相连;放眼全球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与世界相通;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蹈作品回应时代呼唤和人民期盼,与现实融汇,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

(摘编自苏娅《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身体文化自信建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质化”在文中是指舞蹈领域内很多舞蹈作品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B.“门户之见”在文中是指舞蹈教育局限于本领域、只注重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
C.“小圈子”和“小天地”在文中均指的是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艺术评论的专业领域。
D.“挺拔昂扬”在文中是指中国舞蹈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旨归的独特身体姿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蹈编导唯有在创作中戒除功利心态,摆脱物质的袭扰,沉下心、俯下身,将心思专注于作品的打磨上,才能使自己的舞蹈作品产生新意来。
B.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不服气”“不买账”,是因为舞蹈评论家不能既懂舞蹈又会评论,还缺乏较好的文字功底,导致评不到“点子”上。
C.以更自觉的心态,以更具文化自信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对我们国家作为具有内在深层文化底蕴的主体形塑中去,这是中国舞蹈创造的最核心动力。
D.中国舞蹈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策略与文化实践方式,必当坚定文化自信,与传统相连,与世界相通,与现实融汇,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近几年产出的舞剧中,往往有着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即使在表达家国情怀的主旋律舞剧中,也难以避免地使用爱情故事中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桥段。
B.在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中,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粗略统计,群舞“1038”队形编排超过了50%,观众每看两个舞蹈就会看到这样的模式化编排,十分扎眼。
C.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高度评价山东艺术学院的群舞《喜鹊衔梅》:“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托物言志,这个舞蹈小作品意义很深远。”
D.无论什么角色,不管什么剧情,只要是男女主人公的双飞舞,都会出现男演员将女演员抡起来扛上肩,女演员再接着做“倒叉”像杂技一样的高难度动作。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请结合材料,就河南卫视舞蹈取得成就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2021年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起,河南卫视频频将传统文化与创新综艺形式结合,网剧串联歌舞,融合绘画诗歌,不仅推出中国节日系列“奇妙游”,还屡屡制造出刷屏的爆款节目,备受年轻观众喜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更盛赞河南卫视是舞蹈界的福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给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首长的原因。

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中国人毕异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在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保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从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传播学文章,到近年来多省的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信息茧房等传播学理论。专家认为,随着传媒的发展,媒介使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可能成为传播者,因此,我们对传媒知识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大力推广。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

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互联网媒介越来越社会化、生活化,只有增强民众的媒介意识,提升其媒介素养,民众的文明素质、社会的稳定和谐、中国的软实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群体,理所当然成为提升全社会媒介素养的重要一环。

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介的赋权使得人们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言语甚至实体上的伤害,在朋友圈骂人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种种情绪化的言论和表达常常在网上掀起一场又一场骂战;谣言的散布与传播消耗公众爱心、浪费社会资源;人肉、诋毁、谩骂导致的网络暴力甚至可以将一个人摧毁……

社会上此类乱象、问题的发生,归根结底都与民众的媒介素养低下有关。因此,媒介素养应当在全社会引起重视,未来网络世界的受害者,下一秒,或许就是你我。

根据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大众传播的“象征性现实”对全社会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这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这种“涵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青少年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如今,短视频、直播几乎已经超越了电视的作用,培养和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兴趣、世界观、价值观。从去年山东女孩哲哲模仿短视频自制爆米花被炸伤身亡,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网红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了解世界的渠道异常丰富,但由于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网上鱼龙混杂的内容裹挟,被“培养”成低俗、扭曲的人。

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除了在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硬性措施外,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看待媒介、辨别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长远、有效的柔性措施。

(摘编自公众号文章《陈力丹文章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小题1】下列对“传播媒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作为最早的传播媒介,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但不具有长效机制,记忆力超强的人拥有话语特权,掌握一定的社会控制权。
B.文字作为传播媒介,可以长久记录信息,但本身造成了新的社会隔阂,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沟通,复制效率不高,不利于规模传播。
C.印刷术提高了信息复制的效率,但读写能力不足的人处于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普及,有所改观,彰显大众传播的力量。
D.电子媒介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得视听信息,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可以预见的新问题。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目前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将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甚至会产生极端的表现。
B.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传播学文章,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传播学理论,是因为传播媒介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
C.在媒介使用中,人们既可能是传媒的客体也可能是传媒的主体,对民众普及传媒知识、提升媒介素养值得重视。
D.如今,短视频、直播等媒介的影响超越了电视,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在医院入口处帮助教会老年人下载“行程码”和“健康码”,便于他们顺利入院就医。
B.据报道,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来自安徽省50个贫困县的102个农产品亮相某直播平台,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C.某小学开展“护苗行动”,转发“网络谣言常见的N个特征”“清朗网络,从我做起”等博文,吸引广大儿童参与。
D.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