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慎。

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说文解字》最大的发明是对六书的阐述,即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除了传世字书《说文解字》之外,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还得益于考古发现的出土资料。

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90000余片,历代出土的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达6500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夏代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见到,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墟时期的单字字目已达4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340多个。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出新字。

秦以后,在文字学发展上更多的表现为书体的演变。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汉字由于是一种意符音符文字,具有结构复杂、异体众多和容易发生讹变等特点,在生活中实践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于汉字发展规律总结有三:

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在历史上,汉字的简化主要是民间自发进行的。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文字改革工作,一方面积极为汉字拼音化做准备,一方面对现行汉字进行了以简化字形、精简字体为主的大规模的整理工作。

二、汉字形体趋向规范化。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汉字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当然,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

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

可见,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字。

(摘编自徐光春《汉字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条例,转注和假借属于用字条例,它们共同组成了“六书”体系。
B.现代汉语一字多义中人们多取用引申义的现象,主要是由原来很多字有音无形,假借其他同音字表义所致。
C.秦以前古文字阶段,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处于无序状态,秦以后今文字阶段,汉字沿简易方向进行书体演变。
D.汉字异体众多、结构复杂,因此用简单笔画替代复杂笔画的字体能实现汉字形体规范化,避免讹变现象。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殷商文明吸收、借鉴夏代文明,因为文字发展具有传承性,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
C.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同阶段的变化除了为了人们使用便利外,还有的是为了美观。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发展规律范畴的一项是(     
A.编写《汉字简化方案》B.秦相李斯主持“书同文”
C.武则天造一个“”字D.秀才识字读半边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推进汉字简化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赞同。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1-22高一上·山东枣庄·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②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③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④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⑤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赫。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随着周代后期封建制度的解体,尤其是战国时期,文武分离,武士丧失了爵位,流散各地,成为游侠。他们与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的儒家不同,更多出身于下层阶级。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约生活于春秋之末、战国之初的墨子及其门徒就是这样的“侠”。《淮南子·泰族训》有言:“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以赴火蹈刀,死不旋踵。”

墨子抨击不义攻伐,但对于讨灭暴虐害民的君主,使社会得以安定的“诛”甚为支持,他在《非攻下》一文中把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都称为“诛”,归于有义的圣王之诛暴行为。正是在“非攻是诛”这种主张的基础上,他赞成“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墨子·非攻中》)的复仇战争。推崇强力,非攻,诛暴,非命,墨子的这些品质都与侠有关。而且,出身于侠,墨子并不以勇力骄人欺人,墨子虽然“好勇”,但反对他的弟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之”的“恶勇”(《墨子·耕柱》),他心目中的真勇是“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的舍生取义。

(黎保荣《论先秦诸子的“尚武”思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是为了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
B.墨子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是“背周道而用夏政”的人,他主张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C.目睹并亲身感受了战争动乱的墨子认为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只要兼爱就能杜绝一切的“祸篡怨恨”。
D.失去爵位的武士,流散各地,成为游侠。与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的儒家不同,他们都出身于下层阶级。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是墨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它沁润着平等意识,这也是墨子思想中极有价值的部分。
B.墨子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是“兼以易别”。
C.儒家的“爱”,“轻重厚薄”有别,墨子的“爱”,亲疏厚薄不分,故后者的爱更有意义。
D.墨子抨击不义攻伐,但他赞同一句话争斗甚至互相残杀,在他心目中,义比身体更重要。
【小题3】结合材料一、二,下列能证明墨子主张的是(       
A.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小题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4段的论证特色。
【小题5】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有何异同?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的概念,在我国学界至今依旧是一个大问题。大众读者心目中的文学概念和学界的文学概念存在巨大分歧。比如,新世纪大众读者热捧的网络文学,学界就将其排除在文学理想国之外。再比如,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家作品,包括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等,虽被民间追捧,但学界的态度依然模糊。还有旧体诗词,明明赓续了中华千年诗脉,喜好者甚多,但学界很多人还不肯承认它是文学。所谓“正统文学”的门槛高不可企,既有的文学概念已然僵化,并不断地做排除法,将新兴的网络文学、传统的旧体文学逐一排除在外,以保护现有文学概念的纯洁性。在新媒介语境下,只有解放文学观念,才能促进新兴文学样式发展,才能激发传统民族文学活力。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里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是一个很开放的文学观念,所以古代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文心雕龙》中有很多文体种类,不像现代以“三分法”或“四分法”划分出来的文体这么单调、机械和呆板。在现有文学概念支配下,文学变得越来越狭隘,既不能容纳新兴的文学样式,也不能接纳传统的文学类型,让很多文学写作者“无家可归”。我们亟待开放文学的“门户”,让文学百花园的大门永远敞开,不仅将网络文学、旧体文学纳入文学世界,还将影视文学重新纳入其中,不能继续在新文学(新诗、小说、散文、话剧)的文体板块中画地为牢,而是要寻找与新媒介对接的多种路径。

如果接纳了旧体诗词,那么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众多传统诗词写手和不计其数的受众就会作为文学人群而扩大诗歌阵容,提升诗歌人气。如果将古老而常新的楹联也纳入文学家族,那么每当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就会有无数的文学爱好者自然地加入其中。一旦将影视文学、网络文学、通俗文学、应用写作等凡是与文字有关的文艺实践都纳入文学范畴,就不会对文学在新媒介语境中的价值与功能忧心忡忡。

事实上,新媒介时代的来临就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次媒介革新一样,肯定会给即时文学带来巨大冲击,但绝不会导致文学的终结,反而总是给文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现代印刷工业的兴起,中国报刊和图书出版业日益繁荣,带动近现代以来文学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古代的印刷术还是现代印刷工业,在大力推动文学发展的同时,也引起文学内部的分化,尤其是引发雅俗文学的分流。宋元以来,白话小说作为通俗文学勃兴而逐渐取代诗文的主体地位,这与印刷术和传媒业的不断发展分不开。进入新媒介时代,网络文学的兴起同样被视为通俗文学在新世纪的新浪潮。不难发现,历史上所有的媒介革新运动都会将文学从高高在上的“殿堂”带到大众化的民间世界,带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来。小说、戏剧、电影的兴起都是如此。德国学者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对古典艺术光晕的消散痛心疾首,同时又对电影艺术推崇备至,因为他断定电影是一种能更好地为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新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的很多经典作品最初也是作为通俗文学出场的。在新媒介语境中,不能一味地阳春白雪,雅俗并重才是文学的人间正道。

(摘编自李遇春《新媒介语境中重新审视“文学”范畴》)

材料二:

因为搞不清网络文学是什么,所以就有了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困惑。如果我们确认,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那么,它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就不必从零建起。我们起码可以从这几个方向去做探索:

一是从传统中去找。网络文学继承了中外通俗文学传统,也受到了世界青年亚文化的深刻影响。看一部作品,要考察它的传统来源,它受了什么影响,在传统的脉络中去评估它的创造性,这是基本的批评方法。比如武侠小说,现代以来,从还珠楼主到金庸、梁羽生、古龙,就构成了参照系。

二是从网络性中去找。网络文学的重要创造,是它的交互性和读者参与度,它有效运用了网络技术的可能性。网络文学使创作和阅读几乎同步发生,长时间如此,形成一个日常化的交流场域。很多人诟病,网络文学为什么那么长?其实,长是通俗文学的常态。国外的通俗小说也是成系列,或者没完没了往下续。网络文学把这个特性发挥到极致,它提高读者黏性,深度地介入读者的生活——天天都要读一段。这也和媒介有关系,网络、手机客户端的发展,会深刻影响通俗文学的生态,影响它的艺术形式。

三是从读者反应去找。既然网络文学是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学,读者喜不喜欢就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实际上这也是市场标准。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读者是在海量的文本中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是自主自发的,要靠市场机制、广告和营销的帮助。要分析读者反应,看到这种反应背后的商业机制,看到商业机制是如何引导、调动读者反应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要看价值观。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价值观的问题更加突出。它是消费的、娱乐的、日常的,你跟读一部网络小说,把自己代入进去,一跟就是一年,不自觉受到影响,这就叫潜移默化。这是真正的以文化人,一个人对世界、对内在自我的看法受到深刻影响。

总之,要充分考虑到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属性,不能简单粗暴地把传统文学的标准拿来用。同时,网络文学也要强化文学自觉,把古今中外的优秀通俗文学作品作为参照,认真研究创作规律,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

(摘编自李敬泽《网络文学肩负巨大使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学界对“文学”的概念定义较窄,对网络文学、言情小说、旧体诗词的“文学”归类问题持模糊态度。
B.现代的文学文体按照“三分法”或“四分法”分类,不纳旧不迎新,让很多文学写作者找不到归属感。
C.一旦旧体诗词、楹联、网络文学、应用写作等也被纳入“文学”范畴,文学写作和受众的人数将会迅速扩大。
D.网络文学有效运用了网络技术,创作和阅读同步性强,读者黏性高,这种文学生态的形成离不开媒介的影响。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认为:凡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著述,都可以纳入“文学”范畴,文史哲不分家。
B.假如“文学”的范畴扩大,那么《长津湖《流浪地球》这样的影视作品也可以被称为“文学”。
C.媒介革新必然会给即时文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宋元以来白话小说取代诗文主体地位就是明证。
D.如果网络文学被视为通俗文学,文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便不用重建,可把成熟作品作为参照系。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子的观点的一项是(       
A.“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参赛作品超3.5万部,包罗陶瓷、纺织、刺绣、风筝、戏曲等传统文化元素,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为文化传承创新探索更多可能。
B.话剧《深海》获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该剧讲述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带队从零开始研制大国重器的故事,追溯与回望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强军之路。
C.“中国式”成为“新国潮”,网文改编的《雪中悍刀行》深度解码中国武侠精神,在江湖故事与东方美学的融合中打动观众,赢得观众喜爱,全网播放量超过60亿次。
D.100部网络小说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如今,在国家图书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红楼梦》《乡土中国》这样的经典作品,也可以看到《赘婿大国重工》这样受欢迎的网络文学。
【小题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些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庞大,这不仅得益于读者的支持,也得益于市场商业机制的运作。
B.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增长率呈波动状态,表明在新媒介时代,网络文学不能长久保持读者黏性。
C.图中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在逐年加大,这应该与手机客户端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D.网络文学要想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承担起其在通俗文学中的使命。
【小题5】班级举行读书分享会,有同学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对此,有小组成员提出“网络文学不是文学”的观点。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对他的观点进行反驳。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2.4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占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支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也B.增加C.品相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
B.筑(“夯”是一个会意字)
C.生机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
D.生(“衍”的读音是yǎn)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
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
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5)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与1933年的《雅典宪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