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取材于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取材于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三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取材于《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题1】根据材料一,作者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真理一来到中国,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
B.二十年来,我们对于国内国际的很多方面还缺少较系统地研究。
C.许多党员对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都知之甚少,研究气氛稀薄。
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主义只会片面地引用,不会拿来解决问题。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充分说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B.在认识的第二个阶段中,指导实践失败了的思想就是错误的。
C.第二次飞跃能够证明第一次飞跃正确与否,因此它更加伟大。
D.人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要多次反复才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正确思想来自于社会实践,是对客观外界规律的反映,又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B.社会实践能改造客观世界,能把思想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C.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不断阐释,马克思主义终于被承认为真理。
D.毛泽东思想被中国革命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小题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参考你的阅读积累,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实践的?
22-23高三上·北京海淀·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方俗谚语是深入浅出的群众语言,是传承中华文化、体现中国风范和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然而,作为精神文化遗产,方俗谚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亟待发掘、整理,以便更好地传承、传播。

方俗谚语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谚语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生产生活领域,例如,“看花容易绣花难”,说的是知易行难;“强中自有强中手”,是说处事要谦虚谨慎,不能自高自大。方俗谚语富有哲理,给人启迪。例如,“到哪河,脱哪鞋”,告诉我们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提醒人们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改变。方俗谚语的实践性和哲理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如,“秤砣小,压千斤”“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话不说不透,灯不挑不亮”,分别反映了轻与重、能力与做事、说话与明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反映了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经验。

方俗谚语口语性强,浅近易懂,但不失深刻。例如,习近平同志曾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比喻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人人都能理解的“大白话”比抽象复杂的政治语言更易深入人心。同时,方俗谚语还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常常使用轻声词、儿化词,并讲求音节的和谐和句式的整齐。从语言表达上来看,既有“生气不如赚钱”“好汉不吃眼前亏”之类的直接铺陈叙述,也有“饱带干粮,晴带雨伞”“万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综合运用不同修辞手法的文学性表达。

方俗谚语融通古今文化,为民众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通往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桥梁。例如,方俗谚语与《论语》相映生辉的例子有很多,如“人巧不如家什妙”对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对应“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等。方俗谚语口耳相传,可以用来摆事实、讲道理;可以用于提醒、告诫、劝谏,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如方俗谚语提醒人们“他不仁,我不能不义”“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父母家中坐,何必远烧香”“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无信不立”“只做善事,莫问前程”“人美的是知识,鸟美的是羽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方俗谚语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层面。语音过而不留,随时间、空间、人群而改变或消失,例如黑龙江的方言志、地方志中所收录的方俗谚语数量就严重不足。有些谚语语焉不详,有些负面俗语混杂其中,从而影响了谚语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群众的认可度。如俗语“无利不起早”“看人下菜碟”成了庸俗的处世哲学,俗语“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兔子倒霉遇老雕”催生了自怨自艾的消极情绪。

出于方俗谚语传承、传播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抢救性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首先,应根据系统的文献查考和全面的田野调查,建立方俗谚语电子资源库,编撰大型、权威辞书,为方俗谚语的使用、教学、研究与传播提供基础服务。其次,拓展传承渠道,将方俗谚语合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谚语的认知与教育功能;将谚语纳入家庭教育,使之成为家庭成才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参考。此外,还应探索适应国际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丰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周晓燕《大白话、大实话里的中国风、文化范》)

【小题1】下列关于“方俗谚语”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俗谚语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口耳相传,浅显易懂,文学性不强。
B.方俗谚语具有教育功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仁、义、孝、礼、信、善、美等的传承。
C.方俗谚语留散民间,多数包含着庸俗处世哲学和消极情绪,不利于社会文明和谐。
D.保护方俗谚语,建立资源库是前提,拓展传承渠道是关键,丰富文化内涵是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文章论证具有思辨性,既肯定了方俗谚语的文化教育功能,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论点和论证具有令人信服的雄辩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发掘、整理、传承和传播方俗谚语的具体方案,颇具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俗谚语来源于实践,包含哲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知识传播与 文化教育功能。
B.方俗谚语是大众创作的口头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开展抢救性发掘、整理和保护等工作。
C.冯骥才说:“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才能传承下去。”这与文中观点是相通的。
D.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追求正确的思想认识与道德情操,为此我们必须学习各种方俗谚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证。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支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许多文明形态的边缘化。以某些大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统摄力和冲击力,引起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高度警觉。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安全”的讨论,就是一种防御策略和姿态。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倡导。

②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就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③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流社会和管理阶层所关注的。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其高下雅俗,并分别予以对待,这有其历史的理由。现在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其文化权利都是平等的。目前我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④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提倡对民族文化作同情的理解和增强文化包容精神,提倡民族理性,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抑制民族主义狂热与偏激,以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和睦。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上清一色的社会,而应是文化领域多元和谐的社会。一方面,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尊严;另一方面,社会又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族人民的特色文化提供自由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⑤“尊重差异”,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并不是遵循文化相对主义或倡导多元文化主义而固化、甚至扩大差异;“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任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差异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就会陷入否定人类统一性的泥淖;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统一的同一化和普同化,就会落入否定人类多样性的陷阱。

(摘编自商文莉《文化相对观下的文化多样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文化整合效应对传统文化的杀伤力,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背景。
B.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C.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民族文化,并加以区别对待。
D.要实现民族的平等,就必须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和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引证法论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及其价值,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B.文章将文化相对论与进化论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
C.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倡导文化多样性必要性。
D.文章论证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醒人们不要误入歧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促使我们积极支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B.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威胁,只要倡导文化多样性就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
C.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利,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和存在价值。
D.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族人民的文化都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同等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但是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文艺不是无本之木,而是耕耘于生活的田野。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创作的源泉来自我们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深入生活,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在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做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

文艺根植于生活,不是被动反映生活,也不是机械复制生活。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面对生活原野,艺术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枝丫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在高空翱翔俯视。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民族能在历尽磨难后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经在艺术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已经生成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美学。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奠定了中国艺术坚定的自信、自立和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然而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小鸟就不能飞得高远。哲学家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由于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的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节选自庞井君《燃起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与文艺的关系是土壤与禾苗、果实的关系,创作的源泉来自脚下的土地、砥砺前行的脚步和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
B.如果作家能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可以端正文艺创作的态度,作家的作品也才能流动着最真挚的情感。
C.作家要正确认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根植于生活但不是机械复制生活,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
D.文艺创作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与文艺的关系,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化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民族能浴火重生,有赖于中华文化的支撑。
【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在生活的沃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迸发出最动人的力量。
B.艺术家要在扎根生活的基础上,借助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C.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
D.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导致新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不断涌现,中华美学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的土壤是生活,文艺只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因此鲁迅先生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B.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其力量才能让人得以在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做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等。
C.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气质、价值和结构,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
D.如今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等,文艺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