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地理”这个概念,由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在沉寂近半个世纪后,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研究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找到大量与之相关的内容,虽然是零碎的、片断的,然而却是具体的、深刻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采集和分类,是文学地理学最早的实践;《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国公子季札观周乐时对“国风”的评价,是文学地理学最早的言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据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统计,从那时起,公开发表的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学术论文不下千篇,学术著作不下200种。《文学地理学研究》等一批专著相继问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的学者,乃至研究文艺理论和地理科学的学者也参与其中,文学地理学成了文学研究中名副其实的热门。

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在面对线性发展的文学史时,以时间的思维去考察历史长廊中的作家作品,但是当停留在历史的任一截面作或宏观或微观的考探时,必然会遇到空间归属的问题,而在很多情况下,文学研究的这一“空间”维度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和漠视。

文学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地理环境与文学要素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并给予合理的解释。文学地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使文学接通“地气”,追寻文学存在的生命与根脉,开拓了大量地方的、民间的和民族的资源,与书面文献构成广泛的对话关系,为传统的文学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文学研究敞开了新的思想维度。

30多年来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实践,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即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和分析文学作品,解决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展示了文学研究的丰富内涵,也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

2011年,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首届年会上,与会专家首次提出将文学地理学建设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该学科的建设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地域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文学地理学是一种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学研究的重要视野和方法,以“空间”视域介入打开了当代文学生产的层次与维度。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当前依然处在学科构建阶段。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陶礼天认为,当务之急是依据文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或视角,开掘出一批有学术生长点的相关专题,进行扎实而有成效的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梅新林表示,建构文学地理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必须搞清五个问题:文学地理学是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并不是文学与地理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有机的交融;文学地理学之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地位并非对等关系,而是以文学为本位;文学地理学研究主要是为文学提供空间定位,其重心落点在文学空间形态研究;文学地理学既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也可以发展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曾大兴认为,文学地理学学科构建需要按照学科的规范进行顶层设计。文学地理学研究尤其要警惕狭隘的地方功利主义的渗入,避免简单、单纯以文学家的籍贯来划分地域文学,要全面理解本籍文化与客籍文化对文学家的双重影响,全面理解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的时代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摘编自朱羿《文学地理学:追寻文学存在的根脉》)

材料二: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请他具体介绍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和趋势。

记者:请您为我们展望文学地理学在新的一年里的研究趋势和重点。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重点将体现在文学景观研究上。所谓文学景观,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属于景观的一种,但是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色彩,多一份文学内涵。例如大家熟悉的阳关、玉门关、鹳雀楼、腾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黄州赤壁、杭州西湖、小鸟天堂等景观,其最初的名气并不大,都是因为文学作品才名满天下,因此都可以称为文学景观。据统计,我国境内著名的、保存相对完好的文学景观不下200处。这些文学景观既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家与文学欣赏者或旅游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学家与文学欣赏者或旅游者会赋予文学景观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往往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记忆库。

文学景观既是文学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极为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值得研究与开发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景观之争,其实有许多就是文学景观之争,例如碣石之争、隆中之争、赤壁之争、桃花源之争、花木兰故里之争、李白故里之争等,无一不与文学名著有关。

文学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研究一个普通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是如何成为文学景观的?它的确切地理位置在哪里?最早的形成年代是什么时候?在它成为文学景观的过程中,文学家与文学欣赏者或者旅游者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不同时代的文学家、文学欣赏者或者旅游者赋予了文学景观哪些不同的内涵?文学景观的魅力和价值在哪里?

由于文学景观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景观的认识,提高了人们对文学的兴趣,也得到了地理学者、文化旅游学者及各地政府的肯定与重视,相信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摘编自李永杰《文学景观有望成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新热点——访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地理学依靠自身的理论活力与学科渗透力,被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它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B.文学地理学最早的言论和实践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记载的吴国公子季札观周乐时对“国风”的评价。
C.文学地理学成为文学研究中名副其实的热门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量出现。
D.文学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文学景观研究。在我国境内出现的景观之争,它们都是文学景观之争。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地理学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者们发现文学领域的研究有时不得不面对空间归属问题。
B.文学景观研究能够让文学景观多一层文学色彩,多一份文学内涵,同时也能够丰富人们对景观的认识,提升人们对文学的兴趣。
C.对地理环境与文学要素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寻绎其联系,并给予恰当解释,这是文学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D.如果简单地、单纯地以文学家的籍贯来划分地域文学,这样就会割裂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的时代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胡阿祥写作的论文《金陵怀古与其中的地名意境——以唐人刘禹锡的诗为例》
B.熊悦写作的论文《(樵歌)中的洛阳文学景观》
C.朱长英写作的论文《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
D.王琳祥写作的论文《赤壁战地辨析——与万绳楠先生商椎》
【小题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学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不超过60字)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1-22高一上·辽宁锦州·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选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审美体验是一种深层的、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它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可以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D.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它和西方美学一样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夜,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只有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艺术体验,才能最终有相应的艺术创造。
C.在美学家看来,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D.齐白石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将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一重要的艺术之源,转化为其经典水墨画中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虾”。
【小题3】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A.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B.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小题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
【小题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雅人雅事,在叶朗看来,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从“作诗、行酒令、品茶、下棋”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版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质素,它发育并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
B.中华文化门类众多、级次不同,各有不同的个性化元素。如“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属于民间风俗文化中的个性元素,“刚柔并济、讲究武德、技艺合一”属于武术文化中个性化元素。
C.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华文化元素在世界视野的观照下,也被外域文化所吸纳,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夹杂着中华文化元素。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元素。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汉字从象形文字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形声字便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字。
B.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有学者称之为“东亚的拉丁文”,可见其在汉字文化圈诸国影响之大。
C.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它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D.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具有原创性和传承力的特点,在古代,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国长期是其文化供应国。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蕴藏于中华民族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因此中华炎黄子孙身上就流淌着中国文化因子的血液,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
B.中华文化元素依托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它无法独立存在,从来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C.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既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因为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同时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开掘、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的敬畏感,提升民族的自信心、认同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除此之外,叙事特点也非常突出。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贾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了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也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坛,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杠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金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金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已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之态,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曹雪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小说开篇讲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并把握小说主旨。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红楼梦》的内核就是以宝玉为代表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王熙凤阿谀逢迎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宝玉、王熙凤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D.《红楼梦》中“仁心”与“诗心”的结合,是宝玉的真实面貌,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小题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B.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5】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