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楚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 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等,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⑤,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许:兴盛、复兴。②楚然:不安的样子。③先子: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④艴然:恼怒的样子。⑤镃基:锄头。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伤害,残害)       众人之所过(重复)
B.①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施不孝(怎么)                       ②自者无功(夸耀)
C.①客得之,以吴王(劝说)                  ②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庭)
D.①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考虑)       ②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小题2】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故亏君而自利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请买其方百金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当察乱何自起                                 其坚不能自举也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纣之去A武丁未B久也C其故家D遗俗E流风善F政G犹有H存者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当路于齐”与“为之于未有” (《老子》)两句中的“于”含义相同。
B.知,文中指知道,与《论语·子罕》中“知者不惑”的“知”含义不同。
C.朝,使……来朝,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
D.万乘,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代称。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把孟子与管仲、晏子之类的人相比,本是赞许孟子,但孟子不满意,羞于与管仲为伍。
B.有人把曾西与子路比较,这令曾西感到不安;又把曾西跟管仲相比,这却惹怒了曾西。
C.孟子阐述商朝有几个贤君,纣王有微子等人辅佐,是为了说明王朝要有能干的辅臣。
D.孟子引用齐国   俗语,说明时势很重要,当下齐国正处于用王道统一天下的有利时势。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3-24高二上·江西南昌·期中
知识点:《孟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咒虎,任之以力,凌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般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獵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獵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军队,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相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不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小题5】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面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史,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序,是古代官办学校。庠序泛指学校。
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指代国家。
D.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萧墙之内”即家里,比喻内部。
【小题3】下列对两则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对话记录节选,主要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孟子认为,先要让百姓有恒产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C.材料二节选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小题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态度温和。但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他们语气却很严厉。这是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鸣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连衡”;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合纵”。
B.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委婉地告知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是神秘高深的,首先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还要靠许多道理来支撑。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小题5】孟子向梁惠王建议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