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宣王不能A用B适梁C梁惠王不果D所言E则见F以为迂远G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西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夷东戎”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以攻伐为贤”与“自伐者无功”中“伐”意义不相同。
D.“适梁”的“适”与“少无适俗韵”和“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意思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小题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23-24高二上·河南郑州·期中
知识点:《孟子》《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于心,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辞知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同“惬”,愉快)于心,(连词,表承接,可译为“那么,就”)馁矣。
B.宋人有(同“悯”,忧虑)其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不长而揠之者。
C.今日(担心,忧虑)矣!予助苗长(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了”)!
D.(同“颇”,偏颇,不正)辞知(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中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B.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
C.“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
D.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2)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小题5】课内文言文翻译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踯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因奏言:“此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愿君无忘此心,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庶民子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与民偕乐故能乐者,此贤者之谓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此不贤者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注】①觳觫(hú sù):恐惧得发抖。②《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为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③时:这。④害:同“曷”。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A论皇帝陛下B在宫中C不忍D践履虫蚁E其言深切F可以推明G圣德H益增福寿。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食”,官名、官署名,主要掌管供奉皇帝膳食。汉初沿置,东汉后,其职并入太官署。
B.“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中“特”与“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特”意思不同。
C.“顾鸿雁麋鹿”中的“顾”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顾”意思不同。
D.“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中的“亟”与词语“亟不可待”中的“亟”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维认为,恩惠可以施与禽兽却不能推及百姓,不是做不到,是不去做罢了。
B.苏轼引述韩维读《三朝宝训》一事,其目的也在于劝谏君主推广其恩德。
C.真宗见到一只羊在道边徘徊,得知原因后命令不要再杀羊羔,可见他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君主。
D.孟子指出,百姓之所以愿意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同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
(2)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
【小题5】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轼和孟子谏言的主要目的有何相同之处?两人谏言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文中即指孔子。
B.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C.乡党,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选文中指同乡。
D.四海,指天下,多将五湖四海联系,喻指全国各地。如“六王毕,四海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认为只要做了于心有愧的事,浩然之气就会疲软。
B.告子把义看成心外之物,孟子也认为必须把义看成心外之物,要培养它,记住它。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执政者把善心推及到政治上,则天下大治。
D.孟子提出人有“四端”,这四种萌芽,正好比人有手足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②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小题5】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要注重后天学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那么孟子对于人的后天学习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