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速、迅速,与《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句式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魏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都使国家的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小题5】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3-24高三上·江西南昌·期中
知识点:韩非子(前280-前233)《韩非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小题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昔者吴起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楚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节选自刘基《诚意伯集》)

[注]①燔:fán焚烧。②宕冥:高远幽深貌。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A三世而收B爵禄C减百吏之D禄秩E损不急之F枝官G以奉H选练之士。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诳,文中的意思是欺骗、欺瞒,如“出家人不打诳语”意为出家人不说谎话、大话。
B.薨,指诸侯之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也称薨。古代帝王和皇后之死则称“崩”。
C.什伍,文中指秦孝公设立的基层居民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D.美,意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氏在楚山获得璞玉,先后向厉王和武王进献,但都因玉人的误判而被君王处罚,最终失去了双足,楚文王当政后,此玉才被识得。
B.吴起、商鞅均具有远见卓识,他们针对本国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得国家富强,但随着国君的离世,二人也被处以极刑。
C.从对秦孝公的改革建议中可以发现,商鞅认为秦国社会应当鼓励告发、焚毁诗书、严明法令、杜绝私人请托、提高士兵地位。
D.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桐木,将其制成了一张音色优美的好琴,把它献给了国家,结果太常以不是古琴为由,拒绝了工之侨。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小题5】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献宝不被赏识的故事,作者的态度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节选自《六韬·举贤第十》)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注】①澹台子羽、宰予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宰予以善辩出名。②马服,山名。赵奢以功封为马服君,这里指他的儿子赵括。③区冶,即区冶子,春秋越国人,善铸剑;臧获,指奴婢。④州部,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君以世俗A之所誉者为BC以世俗D之所毁者E为不肖F则多G党者进HI党者退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周,文中指勾结,其中的“比”与成语“朋比为奸”中的“比”意思相同。
B.将相,起初常由同一人担任,后来分担,各司其职,如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
C.焉,兼词,从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焉取之”的“焉”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与《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的“涂”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向太公请教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太公告诫文王要警惕有举荐贤才之名而没有任用贤才之实的严重后果。
B.孔子因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表,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选取他们为弟子,韩非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孔子识人不察。
C.魏国听信孟卯的夸夸其谈,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都导致了兵败,可见不能因喜欢一些人的言论就任用他们。
D.如果只看马的外表,伯乐也无法辨别马的优劣;把马套在车上,观察它奔跑的情况,臧获也能分辨马的好坏。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小题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明君选拔人才,但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