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

材料二: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禹之义,而舜之德。

(节选自《说苑》)


【注】①愿比死者壹洒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夺其民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教,指接受教令、教诲。其中“承”是谦词,意为“承蒙”,常见的还有“承让”。
B.行政,文中指施行政事,与现在的“从事行政工作”中的“行政”意思不相同。
C.“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中的“恶”意思不相同。
D.归,文中与“非”相对,“非”指的是非议批评,“归”指的是称颂赞许。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问杀人以梃与刃的区别和杀人以刃与政的区别,杀人的工具由实到虚,巧妙地将杀人与为政联系起来。
B.材料一中孟子认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就像率兽食人,然后引用孔子的话进行批判,语言形象且有力。
C.材料一中梁惠王认为晋国曾经很强,但传到自己手中却多方受辱,想要报仇;孟子不赞同他征伐,认为以仁就能实现无敌。
D.材料二中河间献王列举尧、舜两位明君的例子,运用排比突出尧的善于自省,运用对比突出舜重视谕教,二人都是仁者。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2)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
【小题5】材料一、二都提到了对百姓的教化问题,教化百姓要注意哪些问题?
23-24高二上·江西·期中
知识点:《孟子》《说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小题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小题5】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
B.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者
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跑,这里指逃跑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                  悌:敬爱兄长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填然鼓,兵刃既接                                      ②申以孝悌之义
B.①移粟于河内                                                ②百亩之田,勿夺
C.①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①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                                ②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因为他在灾年能够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王道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释】①耨(nòu):锄草。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从”;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备受孟子推崇,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于是他退而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始于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传播于四海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②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