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3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之大用,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与社会标准常常发生冲突的自我标准。

有些事不符合社会标准,却符合自我标准。在自我的价值观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有冲突时,要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的内心真正有益的。人是群居动物,群居就会形成社会规范与社会心理。人离开群体会感到没有安全感,所以从众是普遍的心理,俗话说排队买肉香,人多饭好吃,说的就是羊群效应(从众心理)。我们如何在人群中减少伤害,既保持自己,又不被孤立呢?这就涉及社会标准与自我标准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内外之分。庄子既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可以与世俗处,这就是与他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从社会标准来看,我们可能有不合常规之处,但从自我标准来看,那是真实的内心。庄子告诉我们真实的内心不可忽视,它是生命的内核。

譬如我们的爱好,它换不来任何功利,却可以丰富内心,这便是无价之宝。今天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就是为了考级,为的是被认可或加分,结果牺牲的是孩子的本性、兴趣和独得其乐的体验。孩子越大,家长越为孩子的成绩、成功、成才焦虑,却往往忽视了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他自己。那该怎么做呢?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更进一步,我们欣赏一朵花,我们静观一片云,我们发发呆,我们不与别人比优秀,那段时间便真的属于我们自己,是沉淀到我们生命中的扎扎实实的一部分。

它的作用只有在人生关键处可以看到。一个内心丰富、纯粹、有所热爱的人,永远不会绝望。面对人生必经的各种坎坷,没有跟着人群跑的惊慌,而是拿出自己的心灵资源去应对。在我们今天拼命占有各种资源的时代,庄子告诉我们最大的资源是我们的内心。

我的课上曾经有个学街舞的大学生,舞跳得非常好,他很想打一个耳钉,又怕别人说,非常纠结。在听完《庄子》后,他第二学期戴了一个非常好看的耳钉,与他的气质特别搭,脸上从容而自信。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弃医从文……他们因为追随自己的内心,做出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庄子提醒我们,不要放弃我们自己的标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标准不同时,只要你没有伤害和妨碍到他人,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选择。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看问题的智慧。

无用还意味着我们从一个角度看是无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会发现有大用。就像惠子总是从实用的角度看问题,生命便充满了困惑与沮丧。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只有能从全局观察象的人才能看到真相,也才会了解象的用处不只在象牙或象腿。人要跳出已有的视野和维度,走开一步,这样看到的事物就更全面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样东西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有的孩子虽有多动症,结果最后却成了舞蹈家。人生就是这样,祸福相依,否极泰来。我们要学会变逆境为顺境,把不利变有利。像庄子《人间世》描述过的支离疏这个人,他虽然残疾丑陋,却得以保全性命,生活无忧。

第三,不为外物所缚的心灵自由。

很多东西无法增加你的财富,却能丰富你的生命,这便是自由,也是逍遥的意义。整个《庄子》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庄子的通透与洒脱,他对自由的看重与对真性情的守护。《马蹄》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就像马的自由奔放,人也有自由的天性。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也说,心灵自由的人才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并非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是自身的生命意义源源不断生发出来的状态。回顾浩瀚的历史,真正留下来的不是那些黄金白银或皇宫城池,而是精神文明。这种文明的创造尤其需要自由的心灵。

庄子《大宗师》篇专门讲是什么,以后我们会讲到。如同老子崇尚婴儿,庄子崇尚真性情,保持真性情大概是我们这一生中最能取悦自己的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人的率真、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也是一个社会生态最好的保证。诚信,更多是从人与人的合作与相处的角度来说的,真性情则是从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灵需要来说的。《渔父》篇对也有一段精彩的概括: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当你看到地铁上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百无聊赖地翻看着手机时,你会感觉到一个生动的表情多么来之不易,想象不到那些脸上藏起悲欢离合的人是如何在这个喧闹的城市硬生生地挺过每一天的。

逍遥是你不仅做过飞起来的梦,而且醒了也要长出翅膀来。

(摘编自林光华《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五十讲》)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寻找到社会标准与自我标准之间的平衡的人,才能在人群中找到最佳位置,保持自己,不被孤立。
B.文章中用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例,意在说明不一样的选择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C.作者认为,地铁上有些人面无表情,百无聊赖地翻看手机,他们不能以真性情来对待自己的心灵需要。
D.“‘逍遥’是你不仅做过飞起来的梦,而且醒了也要长出翅膀来”指梦中形体能飞,现实中心灵获得自由。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如果一味追求在群体中的安全感,虽然可让自己融入群体,但往往会失去自我。
B.我们的某些不合常规之处其实是内心的真实表达,而重视内心的真实表达就是在重视人类生命的内核。
C.保持真性情大概是我们这一生中最能取悦自己的事,因为“真性情”使我们可以不顾理法,让自己更自由。
D.“强哭者,虽悲不哀”是指勉强哭泣虽然悲伤但不哀痛,因为他缺乏精诚之心,所以“不能动人”。
【小题3】下列选项,与文中画线句描述的状态最一致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D.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题4】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请根据文本概括。
【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请简要说明“无用”之“用”有哪些。
23-24高二上·江西·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

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

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

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

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锢,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意。以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色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体的躺平实践。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

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这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

(摘编自韩敏   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话语具有消极色彩。
B.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时呈正向价值,成为青年自身的动力机制。
C.“躺平”青年的挫败感、委屈感,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D.“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对主流共识的反哺。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躺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人们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使“集体共鸣感”缺少实际效应。
C.“躺平”一词的脱逸过程,实际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过程。
D.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
B.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
C.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
D.中国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团体与个人这两端,中国人的个体与团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
【小题4】“小镇做题家”是《咬文嚼字》2022年度热词,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广泛共鸣与热议。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对抗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小题5】为深入解读青年的“躺平”心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请根据文本概括。

融媒介的学习和运用

何为反转新闻呢?反转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它主要是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是事件本身,其特点是事件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反转新闻”的出现反映出当下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及其带来的问题正是后真相时代来临的体现。

传播主体多元化稀释媒体专业性。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传播主体多元化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源,使得网络世界更加多元化,也丰富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但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加上媒介素养的缺失,“百家争鸣”也很有可能转变成“众声喧哗”,使得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与此同时,传播主体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走出发展困境,采取一些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这也为新闻的反转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受众“抱团站队”心理是“反转新闻”产生的社会基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缺乏现实世界的身份认同,个体很容易产生一种“孤单感”,这会加速网民的从众行为。

新媒体以即时性、便捷性为主要特征,其传播的内容也相对零散,呈现出“点状的动态化传播”的特点,辅以传播技术的发展,以“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闻报道形式陆续涌现,顺应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后真相时代,为了迎合受众,情绪化的因素不断被放大,甚至“喧宾夺主”,超越事实成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主体。由于缺乏足够的现实体验,“情绪”多于“事实”的传播特点容易让受众对网络上的社会新闻产生一种“自我代入”感,把自身的情绪、愿望代入到事件中去。

(改编自骆正林《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闲”的传播机制及社会规治》)

【小题1】下面对“反转新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反转新闻中,吸人眼球的是新闻“剧情”的逆转和公众态度的反转,而不是事件本身。
B.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但由于传播主体媒介素养的缺失,互联网信息往往真假难辨。
C.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被打破,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采取了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
D.受众有“孤单感”,容易“抱团站队”,加速从众行为,助推了反转新闻的产生。
【小题2】对“后真相时代”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真相时代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了,它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源,丰富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但也稀释了媒体专业性。
B.后真相时代,像“短视频”这类新闻报道形式陆续涌现。这类媒介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征,同时也使传播内容更加碎片化。
C.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特点导致真相被淡化,所以应该减少新媒体传播,恢复传统纸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
D.后真相时代的受众容易把情绪、愿望代入到新闻事件中,新闻传播呈现出“情绪”多手“事实”和“真相”的特点。
【小题3】一般来说,给学术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格式,可以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事物的本质属性+属概念”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如:记忆(种概念)是过去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印迹(属概念)。请仿照示例,根据材料,给“反转新闻”下一个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限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⑤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⑥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宇宙间的物象和人世间的事象都可以是引起人们感动的重要因素。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
C.子贡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
D.读者只要“背离作者原意”去读诗,就能到达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最能感悟到生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诗歌在创作和阅读时都重视“兴”的作用。
B.文章论述“兴”的作用,用较大篇幅论证阅读诗歌时有限的形象能引起更多的联想。
C.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西方“读者反应论”和中国传统诗学之间的差异。
D.文章举王国维对李璟和晏殊词另类解读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诗可以兴”,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感动层次看,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
B.读者读诗感动层次越高,他们达到的鉴赏层次就越高,阅读鉴赏能力也越强。
C.读者读诗感动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离不开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欣赏。
D.能否解读出一首诗的丰富含意,跟读者对生命的感悟能力的强弱有一定关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