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7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

我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独、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悲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心里不是滋味。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小题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更有对生死无常的哀痛。
D.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小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统,使得文章就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音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不能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
【小题3】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上·四川内江·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光

秦俑

①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吧。

②那时候的郑州,电是珍稀资源。一个家里,两个房间共用一个灯泡,这没啥奇怪的,大家都习以为常。家里拢共就两个灯泡,这个开着,那个必然关着。有时“哧”一下,开着的灯也突然灭了,这也没啥奇怪的。那个时候的电啊,说断就断了。断电的不会提前发通知,被断电的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家里有准备的点上一支蜡烛,继续吃饭看书写字。舍不得燃掉那半截蜡烛头的,摸黑洗个冷水脚,上床闭眼就能呼呼大睡。

③很怀念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质朴,而又充满热情。

④但是,也有烦恼。

⑤最烦恼的是要上早班。我们是德化街北口那边一家商场的餐食员,早晨六七点,就有商场的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我们得提前准备员工早餐,多半是自制的豆浆,现蒸的馒头、包子,还有炸油条,都是日常最普通的吃食,就是特别费时间。

⑥凌晨四点多,哪怕是夏天,也要穿两件衣服,要不然会有一身湿湿的雾气。要是冬天,就得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两只眼睛和一对鼻孔在外头。我们同事几个从家里出发,近一点的走路,远一点的骑自行车,从郑州的不同方向,汇集到二七广场,到二七纪念塔的时候,偶尔能碰个面。都是年轻女孩儿,碰面了,笑嘻嘻打个招呼,用电筒闪对方的眼睛,或是互相回应着按响自行车的铃铛。有说有笑的,其实是为了给各自壮胆儿。

⑦说起来,我们几个算是单位里胆大的女孩。凌晨四五点,如果没有月亮,郑州城还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没有路灯,只能靠一支手电筒。每次走到二七塔的时候,脑袋里飞快地闪过一些奇奇怪怪的零星片断,还有一些市井流传的形形色色的传奇物事,越想心里越发毛。

⑧那时候,二七塔周围的高楼还没有这么多,塔身上的灯也不会长亮。每次从解放路那边走过来,一抬头,二七塔便冷冰冰地杵在那儿,我脚下的步子便忍不住地加快。绕是绕不过去的,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眼睛盯着脚下的路,越靠近塔边,手电筒的灯光就好像变得越黯淡,似乎被什么冲淡了似的。

⑨直到有一次,记不清是我从二七塔路过的第多少回了。那次我带的手电筒没电了,天还特别黑,空气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我使劲甩了甩手电筒,关了重新打开,灯光似乎喘了一喘,叹了口气,又马上熄灭了。四周全是黑色,很厚很厚的那种黑,什么也看不到。路是熟悉的,但没有了光的指引,路似乎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了,变软了,软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手脚也一定是冰凉的,背上却快要渗出汗来。为了壮胆,我故意大声清嗓子,故意用力踹地面,心还是慌得很。平常经常偶遇的同事也没见一个。我叫了一声“王小妮”,没人应。又叫了一声“花大姐”,也没人应。慌乱中,一句歌词突然从我的嘴里蹦了出来:

⑩“东方红,太阳升……”

⑪这是当时流行的红歌,也是后来二七塔每日报时用的音乐。歌声吼出来,我壮胆不小。而且,不知道是被我的歌声吵到,还是凑巧,二七塔的某个楼层上亮起了一线微弱的灯光。我看了看,雾气朦胧中,我分不清这是一盏油灯,还是一盏电灯。眼里有了光,心里便没了怕。有了这一线微光,脚下的路便变得硬实起来,心跳缓和下来,眼前的世界也逐渐分明起来。楼是楼,树是树,一切都回归了它们本该有的样子。

⑫就是从这次起,再经过二七塔,我都能看到这盏灯。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刻亮起,从解放路街口出来,远远地,我就看到了这盏灯。在雾中时它是微黄的,在雨中时它是闪烁的,在风中时它是飘摇的。很快,我的小伙伴们也发现了这盏灯。我们惊喜地分享着一盏灯的秘密,一起想像着这盏灯背后那个温暖的人。

⑬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了我们一整个青春。

⑭一晃过去好多年,那个在商场做餐食员的毛头女孩考进电台做了新闻主播,而那个久负盛名的大型商场也早已经成为历史被人们渐渐遗忘。有一次,我参加电台组织的一个主题活动,要对二七纪念塔做一期深度的访谈宣传。采访中,一位曾参与塔楼维修的工程师讲到了这么一个故事:为了完成维修任务,他有几个月时间住在塔楼上。他的睡眠很轻,醒得很早。每天,他都能听到楼下第一批来德化街上班的女工人。那是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天特别黑,路上伸手不见五指。那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芒的年代,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着一团火。为致敬那些早起为建设新郑州做出贡献的人们,他每天都会在这个时候,短暂地拉亮维修部的灯光……

(摘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2023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烦恼”是“我”对那时候生活的感受,主要是凌晨上早班时要走漆黑的路,这也是“我”后来转行的原因。
B.女孩们“打个招呼”“闪对方的眼睛”“按响铃铛”的做法是为了在黑夜相互壮胆,也写出她们的俏皮活泼。
C.“温暖了我们一整个青春”,指二七塔亮起的这盏灯既温暖了走夜路年轻女孩的心,也给“我们”的成长指引方向。
D.“一团火”是工程师亮灯的温暖之火,是早起建设郑州女孩们的热情之火,也是那个年代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之火。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时刻亮起”,为后文工程师每天在凌晨四五点短暂拉亮灯光埋下伏笔。
B.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的描写了“我”经过二七塔时微妙的心理感受。
C.本文叙事人称在“我们”“我”“他”之间自由切换,叙事视角多样,叙述更加的灵活多变。
D.小说由面及点,由一群人到一个人,真实再现“我们”经过二七塔时被一束灯光温暖的生活经历。
【小题3】文章第⑨段到第段描写了“我”经过二七塔时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的补叙部分很精彩。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洋洋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象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后来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重点刻画眼睛“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B.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做什么武侠”,但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这凸显了他虚伪至极、打抱不平的形象。
C.“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看出他为敢于教训欺侮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写出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
D.文章结尾,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并不是真的忘了,而是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描写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突出他身材瘦弱的特点,与下文他抱打不平形成反衬,表现了其性格中勇敢的一面。
B.小说中那个打小孩子的壮小伙子,是一个十足的洋奴形象。他虽然身体强壮,却一身媚骨,与瘦弱的张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将视角置于全部有觉醒意识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命运的思考。
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以“我”的所见所闻组织故事情节,起到了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文章真实感的作用。
【小题3】“我”听到今天是“五九”,为什么流下泪来?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以“五九”为题,却迟迟没有点题,直到小说结尾才借“我”之口说出“五九”二字,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子(节选)

石钟山

在我上小学二年级前,从没见过爷爷奶奶,甚至在父母嘴里都没听过关于爷爷奶奶的片言只字。可别人却有爷爷奶奶,比如王大头、朱革子等人,①从我记事起,他们的爷爷奶奶就生活在家里,似乎与生俱来他们就是一家人。上幼儿园时,朱革子的爷爷和奶奶还成双入对地每天接送他。刚上小学那一年,朱革子在外面打碎了人家一块窗子上的玻璃,人家找上门来时,朱革子他爹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树条要抽朱革子,我见到他爷爷死死地抱住朱革子的爹,把朱革子隔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说:要打你就打我吧,不就是块玻璃嘛,我去赔人家就是了。我眼见着朱革子他爹挥舞柳树枝的那条手臂垂落下去。

从那一次开始,我就非常羡慕朱革子,因为他有爷爷奶奶。

有一次,趁父亲心情较好的时候,我问父亲:别人家都有爷爷奶奶,我怎么没有?我问这话时,正是某天吃晚饭时,记得二哥在桌子下踢了我一脚。当时我不明就里,拿眼睛瞪了二哥几眼,他却没看我,匆匆扒拉几口饭,便离开了饭桌。父亲似乎没有看我一眼,他把酒杯里还剩一半的酒一口倒进嘴里,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响,之前心情还算好的父亲,似乎不好了,脸阴着,眉头疙瘩似的拧在一起。

记得那天晚上,父亲背着手,望着窗外,许久,动都不动一下。②母亲的目光在我身上扫了几个来回,我在母亲的目光中读到了叫复杂的东西,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总之,那晚,家里的气氛很凝重。从那以后,我没敢再提爷爷奶奶的话题。

直到我上了小学二年级,记得是一个夏天,我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多了两位老人,确切地说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我们那会儿,一般会把这个年龄的老人称为爷爷、奶奶。我进门时,两位老人一起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脸上,那位奶奶坐在沙发上的身子似乎欠起来一些,想站起来,目光又瞥到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们的父亲,最后终于没站起来,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投在我身上的目光是火热的。因为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我像一只老鼠似的钻回到了我和二哥住的房间,把门留了一条缝,暗中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许久,我听见父亲长长叹息了一声说:跟我去招待所吧,家里孩子多,没地方住。另两个人没说什么,就听见他们移动身子的声音,然后就是门响。

从那天开始,我知道,那一对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但他们和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又不太一样,父亲似乎对他们很疏远,一点儿也不像一家人。

过了几天,听二哥说,爷爷奶奶搬到院外去住了,在一条胡同里,有一片平房,是父亲为爷爷奶奶租下来的。我还看到,父亲肩上扛了米袋,手里提着面袋,在那条胡同口出入过。那会儿,大姐下乡,大哥刚参军不久。家里只剩下二姐二哥和我三个孩子,其实凑合一下,完全有爷爷奶奶住的地方。但不知父亲为何为爷爷奶奶租了一处房子,而不让他们住到家里来。

我晚上睡不着,曾和住在上铺的二哥探讨过这样的话题。二哥刚上初中,总把自己当成大人模样,对我问他的许多问题,总是嗤之以鼻,果然,那天也是同样以不耐烦的口气对我说: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

我在放学的路上,途经爷爷奶奶居住的那条胡同口,每天放学时分,都会见到爷爷奶奶。两人小心地站在胡同口,爷爷的腰佝偻着,奶奶立在爷爷的身旁,两人看见我的那一刻,爷爷用手背擦擦眼睛,奶奶抿着嘴,小声地叫道:三儿。爷爷也把缺了门牙的嘴咧开一条缝。因为父亲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我一时拿捏不好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况且,我就和爷爷奶奶在家里见过几次面,别说有感情,连熟悉都算不上。面对爷爷奶奶的热情,我只能快步,逃也似的过了马路,一直走到军区大门前时,才回头向马路对面望过去,见爷爷奶奶仍立在原地,奶奶还用一只手搭了凉棚向我这里张望着。

他们不仅对我这样,对二哥二姐也一样热情。有两次我看见二哥途经爷爷奶奶面前时,还停了下来,离爷爷奶奶很近地站着,我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见奶奶伸出手在二哥的脸上摸了一把。二哥离开爷爷奶奶时,还挥舞了几次手臂,一步三回头的样子。

晚上,我冲上铺的二哥问:今天爷爷和奶奶跟你说了什么?

二哥身子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静了好半晌,才鼻子不通气似的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

我对二哥故作高深的回答很不满意,伸出脚朝上铺踹了两下。

二姐那会儿上小学五年级,有天放学我看见她照着镜子正朝头发上扎红头绳,那条红头绳很显眼,鲜艳得有点刺眼,映得二姐的一张小脸也红扑扑的。二姐见我望着她,她转过身子,把那条红头绳在手里抖了抖说:你知道这是谁送给我的吗?——是奶奶送给我的。二姐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瞪大眼睛说:你见到爷爷奶奶了?二姐抿着嘴一边笑一边说:爷爷奶奶每天等在胡同口,一放学就看到了。

二哥和二姐都见了爷爷奶奶,就我像胆小的老鼠一样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④再一次见到爷爷奶奶时,我大胆地走过去,显然,这有点出乎爷爷奶奶的意料。爷爷还把双手在裤子上蹭了蹭,奶奶又揉了揉眼睛,伸出手在我头上摩擦了一下,颤了声说了句:三儿……我看见奶奶湿了眼睛,眼泪含在眼圈里。爷爷也咧着嘴,热气从缺牙的嘴里呼出来,黏稠着扑在我的脸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讲述了别人家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的故事,与“我”家的家庭状况形成对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往事的方式进行叙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给读者展现出两代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
C.对于“我怎么没有爷爷奶奶”的问题,二哥想要阻止“我”又怕被父亲发现,而父亲没有看“我”,是因为根本无法回答。
D.小说未明确指出写作背景,却通过“下乡”“军区大院”等词暗示了当时的特殊背景,这似乎也是“父子”关系尴尬的缘由。
【小题2】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似乎与生俱来”强调了“我”作为孩子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懵懂认知。
B.句子②母亲的目光既有对“我”的责怪,又透露出母亲对父亲的父子关系的无奈和难受。
C.句子③中“听二哥说”可见二哥一直关注着爷爷奶奶,并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
D.句子④中“我”的“大胆”与前文形成照应,反映出“我”对爷爷奶奶态度的改善。
【小题3】二哥曾对我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一句是“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请分析这两句话透露出来的二哥的心态。
【小题4】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这一特殊的小说叙述方式,请结合小说谈谈这一叙述方式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