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B.材料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材料一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二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小题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只有始终追求“破圈”传播,才能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二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D.材料二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小题4】材料二充分体现了议论类文章的通俗形象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5】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端午民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上·四川内江·期中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觉醒年代》之所以受到年轻人追捧,编导者谓之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是遵史而行的一系列大事变;小事者,则是编导发力钩沉的一系列生活细节,其中不能不说,烟火气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烟火气实为接地气。比如陈独秀在北京居住的那个小院,既是《新青年》激荡时代的办公地址,也是陈独秀柴米油盐的家。这个家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蒸包子。这包子,曾经送给在五四当天上街抗争的学子们充饥;这包子,还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年轻人途中饭食。在赵世炎、陈乔年等人的狼吞虎咽中,这一屉一屉冒着热气的包子不是值得细品慢咽的美食,而是在为斗争蓄能。

(摘编自朱冬松《〈觉醒年代〉的烟火气》)

材料二:

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而言,真实是其艺术生命力展现的重要要求,要坚持表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绝密使命》这部剧虽然由真实历史改编,但相关的资料非常少,创作者只能从有限文字介绍、纪录片中还原出故事本来的样子。为了更好地再现那段峥嵘岁月,主创人员深入历史、深入群众,通过与这些革命先辈的后人进行深入的交谈,了解英雄们更多的感人事迹。

主角潘雨青就是多个历史原型的综合,邹端仁同志就是其中之一。当他被捕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他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最后光荣牺牲;邹端仁的族人相继被他发展成交通员,在对敌斗争中,他的七位亲戚牺牲,但没有人叛变,确保了交通线的安全。有了这些历史原型人物做基底,加入许多生动有趣的细节,并采用悬疑手法增强全剧的戏剧性、可看性,使得故事真实感人、动人心弦。

(摘编自广电智库:《〈绝密使命〉——拍出了信仰、拍出了新意》)

材料三:

一个民族的成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民族对于自身历史的把握,进而产生民族历史感,总结历史经验并观照当下。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便有重视历史剧创作的传统。很难找到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像我们这样高度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

郭沫若先生说:历史的研究是力求真实而不怕伤乎零碎,愈零碎才愈逼近真实;历史刷的创作是注重构成而务求其完整,越完整就越算是构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首先要区分开历史学与艺术学的界限,在区分的基础上允许艺术虚构。众所周知生活真实非即艺术真实,因而必须在创作中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牵扯到理论界与实践界争论不下一个问题: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作家沙汀有言故事好编零件难找,这零件便是艺术细节。细节的艺术真实往往可以征服观众甚至掩饰作品整体艺术真实上存在的缺憾;相反,艺术失真则常常令观众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进而在整体上失真。我们对小事不拘的深入理解却要求我们在细节上务必求真。而大事完全都能不虚吗?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事不经过艺术化、审美化的提炼,不实现艺术思维的转化便无法成为审美表现合适的对象。

(摘编自仲呈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理性梳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三作者看来只有能够抽象认知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被看做一个成熟民族。
B.材料中提及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本质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C.主旋律影视剧要像《绝密使命》一样取材于真实历史和人物才能做到“大事不虚”。
D.“大事不虚”要求影视剧创作者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为了好看而进行改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醒年代》中高君曼蒸包子可能是一个虚构的细节,却有助于让观众产生真实感。
B.材料三作者引用郭沫若和沙汀的话,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艺术细节真实的重要性。
C.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可以将多个人物的事迹“拼凑”成一个更为感人的艺术人物。
D.“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内涵尚且存在争论,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思考。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要阐明《绝密使命》是如何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了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汉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
C.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因此,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D.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抽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应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生命,让大众冰雪运动更为丰富。
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以实践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
【小题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小题5】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我国冰雪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年轻干部要成为栋梁之才,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位,正所谓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

现在,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这对干部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年轻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这其中,有的是从专业领域跨界转到了综合性岗位,虽然基本素质不错,但实际领导才干还要增强;有的是跨地域交流的,对新任职地方的实际情况还不太了解和熟悉。如果不抓紧加油充电,不主动学习适应,自以为是,盲目自大,就干不好工作,有时还会铸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立身百行,以学为先。对领导干部来说,依靠学习提高能力素质,这就是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的道理所在。有了对事业的责任心,才会有学习的内驱力、刻苦劲。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许多干部和战士文化程度并不高,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但为了适应革命任务需要,他们就如饥似渴、见缝插针学习。长征途中,有的红军战士把字贴在后背上,后面的人边行军边认字。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不知道比过去好多少了,还不好好学习、抓紧学习就说不过去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实际能力的获得都要靠实践。毛泽东同志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军事家,就是因为他善于在革命战争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大家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这方面,关键是要虚心用心,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

(摘自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材料二:

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基层干部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必须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

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练兵场。基层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练兵场。基层是最好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锻炼平台。基层最接地气,干部身上泥土味越多,越能实事求是;汗水味越多,越能增长才干;人情味越多,越能走进群众。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基层发展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既要、又要、还要,虽付出多,但基层也是干部磨炼作风、提高素质、推进发展的大考场。在基层厚植人民情怀,将群众全面发展需求放在心上,以共同富裕赢得民心,从群众中汲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底气和力量。

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方向标。基层干部不仅要接地气,而且要接天线,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才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提高站位,增强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至于陷入事务主义、文牍主义、本位主义的泥潭。基层干部身处发展一线、民生一线、建设一线、攻坚一线,面对的事情往往具体而琐细、繁复而纷杂。如果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新发展理念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确保发展方向不偏、发展节奏不乱、发展靶心不散,全面、协调、统筹好速度和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发展和民生、发展和稳定等重大关系,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大课堂。专业能力是干事之基、成事之本。基层干部要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必须着眼高质量发展,加强专业训练,增强专业能力。时刻怀着空杯心态,始终保持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专业恐慌的紧迫感,用好线上线下知识课堂,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目标,自觉把读书学习、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储备,提升知识能级,努力让自己成为专业工作的行家里手、综合工作的协调高手、复杂工作的攻关能手。根据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工作岗位,利用好田间地头、社区里弄、工厂园区、产业链组等实践课堂,自觉加强专业锻炼,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几把刷子,不断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能力。

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助推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和高质量发展的用人导向,把具备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干部作为各级组织培养、选拔的重点,促进基层干部见贤思齐,重视高质量发展,自觉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年轻干部多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在高质量发展一线锻炼干部,在急难险重岗位考察干部,在改革创新中锤炼干部,在大风大浪中考验干部。

(摘编自袁崇安《增强基层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练就本领、提高素质的重要性,并提到学习和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两则材料有相同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为例,强调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C.材料二指出,基层干部只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就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提高站位,增强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D.材料二认为,基层干部要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必须着眼高质量发展,加强专业训练,才能打造干事之基、成事之本。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配其位与才配其位两者并重,不仅是时代对年轻干部的要求,而且是国家的要求。
B.有了对事业的责任心,才会有学习的内驱力、刻苦劲,这样才能提高能力素质。
C.厚植人民情怀,就是将群众全面发展需求放在心上,做到以共同富裕赢得民心。
D.年轻干部除了要立足工作岗位,还要利用好实践课堂,才能不断加强专业锻炼。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运用引用论证,强调成为栋梁之才,德配其位与才配其位两者都要。
B.材料一从依靠学习提高能力素质和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比喻论证,强调要用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的“方向标”。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进行论证。
【小题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等词语,请简析其含义及作用。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学习”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