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9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竹石之气

十多年前,去过一次福建,到过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时隔多年,又一次出差到福建,置身在八闵之都福州,记忆随时空转移渐渐复苏。突然,一座古居门前石头缝里生长的几棵青竹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文雅的身影令我心里一动。

我喜欢竹子由来已久,主要源于少年时读陈子昂的《修竹篇》: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字里行间散发的金石之气,叫人不由肃然起敬;还有郑板桥笔下那一枚枚灵性的竹叶,飘逸、洒脱,充满顿悟的光辉;大文豪苏东坡更是直抒胸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纵观古今,多少文人志士有以青竹喻人风骨和气节的笔墨。

于是,竹子在我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

记得第一次从福建回来后不久,我便萌生了在北方的自家院落种几棵竹子的念头。后来真的实践了,种的是罗汉竹,此竹竹节短而胖,憨态可掬,又不失肃然庄重。我认为种罗汉竹适合我,对自己是有裨益的。罗汉竹的幼竹从福建费尽周折快递过来,包裹在灰色的大塑料袋里,根须尚带着原地的土球,湿乎乎的。

拿回来的竹子,我连同塑料袋泡在一只大水桶里。就在邻居们把葡萄藤从土里刨出来上架的时节,我便开始种竹子了。地面太干,一锹下去就像砸在石头上,于是便把井水引过来,一边泡着干硬的土地一边挖开种竹子的坑。过了一会儿,土地仿佛被井水泡醒,变得柔软,铁锹踏下去,就像切豆腐块。这里的土地属于黑沙土,在北纬三十八度的线上,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种水果,但种竹子,我可否算得上首例,就不得而知了。在挖好的土坑里灌了很多井水,把带着泥土的竹子小心翼翼植入,迅速填上土,再用脚轻轻踩实。

南方天气湿润,大雨说下就下,没有大雨也总是隔三差五地飘几拨牛毛细雨,这样的天气适合在茶舍边喝茶边读书,或拿一把雨伞,在古老的石头街巷里溜达,或久久地立于古居的门前屋后赏竹读碑,感受细雨中说不清的忧伤抑或万千思绪。

北方的景况则完全不同。福建的朋友一再告诫我:竹子不大耐旱,比较喜水。我想我不能让这些竹子觉得一到北方就得不到应有的扶植,因而在那段时间里,每个周末我都会用井水给竹子一遍遍浇水,另外我还在喷壶里灌满井水,以南方天空常常飘洒的绵密细雨的节奏,不时给竹子通身沐浴一番。我虔诚而无微不至地浇灌和养护着这南来的生命。

可喜的是,除有一株可能根须不太发达而竹叶蔫巴了之外,其余竹子都枝绿叶展,生机勃勃。有时,我静静地伫立在它们旁边,觉得它们就是古时的读书人,跟我进行精神碰撞,我们推心置腹,把从未跟别人交流过的思想全部释放出来。

竹子落户的第一年,冬季比较短,且不特别寒冷。我对竹子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心想如果它们养成依赖的习惯,即使侥幸活下来,也没多大价值和意义,毋如早早看到它们在大西北冬天的严寒中殒命。所以,我希望这些竹子能自己经受住大自然凛冽严寒的相逼与生命的创痛。果不其然,这些竹子给了我难以想象的震撼和惊奇,它们居然真的越过了第一个冬天!

在之后竹叶最繁茂的夏季,我摘下一把竹叶,泡在煮茶的砂壶里,又夹了一粒木炭火放进砂壶,壶里发出刺啦一声响。等水澄清后,倒入茶杯分而喝之,顿觉眼明心亮,整个人都清爽了。我一边喝着竹叶茶,一边对天地宇宙和竹子充满了感恩,从这个意义上讲,竹子于我成了一味良药。

到了第二年冬天,这些竹子依然生机盎然,我抚摸着这些自南国迁居的竹,有一丝说不出的感动,我想,它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能长期坚守下去了。

又一个冬天即将结束,就在跨入春季之前,我看到农民在田里冬灌,有些亢奋和激动,突发奇想,也给院中的竹子进行了冬灌。这一灌,不成想却让水从竹根到地面都结成了冰,伤到了竹根。到春天,竹叶再没绿起来,慢慢变黄,干死了。我心中懊恼无法言说,才明白欲益反损,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再说说福建石头吧。我说的是那种铺在路基、安装在门楣、立于门口码头边、可以题写碑文的白石头、青石头。每次走在福建古镇这种石头铺就的路上,我总能感受到古镇的韵味,尤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人会生出久远的古朴而诗意的感觉。古镇的许多门楣也是青石头,上面有书法,门框两边的石头不用任何颜色涂抹,却百看不厌,庄重大气,像永不失色不过时的大自然的画。还有石门墩、石狮子、石照壁、石碑文,无不透露着文气。越是朴素无华的事物,越是对我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在三坊七巷的路口,我曾听见一个外乡客人脱口而出:大儒房!路人纷纷诧异。福建从古至今出过许多文人墨客,也有许多的名流巨擘客居和来过此地,能被称为大儒的一定有之。我正寻思着,走近了才看清是文儒坊,不禁哑然失笑,但觉得用那人读的名字,未必有什么不好。大俗和大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心存大雅之人,在任何环境里都能与人为善。

正如石头离不开竹子的衬托,竹子也离不开石头的映照,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更能相映生辉。

(取材于了一容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满顿悟的光辉       顿悟:忽然领悟
B.又不失肃然庄重       肃然:恭敬谨慎
C.整个人都清爽       清爽:轻松爽快
D.许多的名流巨擘       巨擘:杰出人物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竹之于作者的重要性。
B.第五段对种竹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竹的小心呵护和重视。
C.第十二段写作者冬灌导致竹死亡,说明突发奇想的冲动不可取。
D.第十三段,作者认可错读的坊名是因它亦能体现大雅之人的性情。
【小题3】简析第二段引用古人诗文画作的用意。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竹石之气”包含了哪些涵义。
23-24高二上·北京通州·期中
知识点: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哭佩弦①

郑振铎

从抗战以来,接连的有好几位少年时候的朋友去世了。哭地山、哭六逸、哭济之,想不到如今又哭佩弦了。在朋友们中,佩弦的身体算是很结实的。矮矮的个子,方而微圆的脸,不怎么肥胖,但也决不瘦。一眼望过去,便是结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

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每上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的预备着。象这样负责的教员,恐怕是不多见的。他写文章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写。我上半年为《文艺复兴》的“中国文学研究”号向他要稿子,他寄了一篇《好与巧》来;这是一篇结实而用力之作。但过了几天,他又来了一封快信,说,还要修改一下,要我把原稿寄回给他。我寄了回去。不久,修改的稿子来了,增加了不少有力的例证。他就是那么不肯马马虎虎的过下去的!

他的主张,向来是老成持重的。

有一天,在燕京大学一位友人处晚餐,我们热烈的辩论着“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向来总是“书画”同称,我却反对这个传统的观念。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有的说,艺术是有个性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又有的说,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我却极力的反对着他们的主张。我说,中国字有个性,难道别国的字便表现不出个性了么?要说写得美,那么,梵文和蒙古文写得也是十分匀美的。

当时,有十二个人在座。九个人都反对我的意见,只有冯芝生和我意见全同。佩弦一声也不言语。我问道:

“佩弦,你的主张怎么样呢?”

他郑重的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

这场辩论,我至今还鲜明的在眼前。但老成持重,一半和我同调的佩弦却已不在人间,不能再参加那么热烈的争论了。

这样的一位结结实实的人,怎么会刚过五十便去世了昵?——我说“结结实实”,这是我十多年前的印象。在抗战中,我们便没有见过。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他跟着学生徒步跑,跑到长沙,又跑到昆明。还照料着学校图书馆里搬出来的几千箱的书籍。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

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他是一位有名的衣履不周的教授之一。冬天,没有大衣,把马伕用的毡子裹在身上,就作为大衣;而在夜里,这一条毡子便又作为棉被用。

有人来说,佩弦瘦了,头上也有了白发。我没有想象到佩弦瘦到什么样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

胜利以后,在北平,他还是过得很苦。他并没有松下一口气来。

暑假后,是他应该休假的一年。我们都盼望他能够到南边来游一趟。谁知道在假期里他便一瞑不视了呢?我永远不会再有机会见到瘦了后的佩弦了!

佩弦虽然在胜利三年后去世,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那么结结实实的身体,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尽管有许多人发了国难财,胜利财,乃至汉奸们也发了财而逍遥法外,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子,但象佩弦那样的文人、学者与教授,却只是天天的瘦下去,以至于病倒而死。就在胜利后,他们过的还是那么苦难的日子,与可悲愤的生活。

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充满了悲愤的。在报纸上,见到有佩弦签名的有意义的宣言不少。他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给我以时间,我要慢慢的学”。他在走上一条新的路上来了。可惜的是,他正在走着,他的旧伤痕却使他倒了下去。

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总的专心一志的负责到底的做着。《闻一多全集》的能够出版,他的力量是最大的;他所费的时间也最多。我们读到他的《闻一多全集》的序,时于他的“不负死友”的精神,该怎样的感动。

一多刚刚走上一条新的路,便死了;如今佩弦又是这样。过了中年的人要蜕变是不容易的。而过了中年的人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折磨之后,又是多末脆弱啊!佩弦的死,不仅是朋友们该失声痛哭,哭这位忠厚茑实的好友的损失,而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损失!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写于上海

       (有删改)


【注】①佩弦,即朱自清。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连用四个“哭”字,突出去世的朋友之多;再用“想不到”“又”,进一步表现出对朱自清去世的惊讶和痛惜之情。
B.朱自清的性格老成持重,关于“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他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
C.结尾用“蜕变”一词,强调中年人负重前行,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实属不易,感叹中蕴含着对朱自清、闻一多勇于改变的敬意。
D.本文以朋友的身份追忆了与朱自清交往的点点滴滴,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传神地勾画出朱自清学者文人的形象。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反复提到佩弦“结结实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苦菜的思念

尉峰

①北方的春天是从青草长出芽尖开始的。当它们星星点点地在荒草中探头探脑的时候,苦菜还了无踪影。但人们已在翘首期盼。性子急的就会拿着挑铲和篮子到地里走上一遭,甚至走上一天。当看到浑黄的光秃秃的田间确实找不到一丁点灰绿的苦菜,人们才会无奈返回。

②熟悉土地的人们知道,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但是不多,这里一株,那里一株,稀稀拉拉的,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的,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倘若这时去了田地,只要你舍得时间,总会满载而归——篮子里、口袋里无不塞满鲜嫩的苦菜。

③乡亲们爱吃苦菜,我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但逢聚会,总会点下这道菜。吃苦菜不仅仅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好吃,有药用价值,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痛苦的回忆。特别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没人会忘记那些面黄肌瘦的日子,忘记苦菜的舍身相助。

④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吃食极少,能填饱肚子实属不易。当时我们特别羡慕一位姓赵的同学,羡慕他有一个保管员父亲,羡慕他总能吃饱。不像我们,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上学不一会,肚子便“咕噜噜”鸣响,此起彼伏,直到放学才结束这支身不由己的肠胃协奏曲。

⑤不可否认,记住那个年代其实是从记住那个年代的粗茶淡饭开始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那时饭菜的印象就越来越深刻,有如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的丰碑,刻满那个岁月的痕迹,潜藏在脑海深处。

⑥我在部队待了十三年时间,每天白面大米,但依旧没有改变少时养成的饮食习惯。以至于每每回乡探亲,总要饱餐几顿儿时爱吃的饭菜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归队。转业回到故乡后,自然而然,一日三餐仍是小时爱吃的茶饭。

⑦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这种思念无时不在,就像风,从春刮到冬,从小刮到大,还将刮到老,不知疲倦,也不会停歇。有时呼呼的,有时柔柔的,从心头刮过,从脑海刮过。看似虚无,却充盈着每一个思念的空间。这种思念也许不是痛苦的那种,却和亲人息息相关,甚至相揉相杂,人牵着事,事连着人,分不清彼此。

⑧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如此。不知道是因为想母亲而想起苦菜,还是因为想苦菜而想起母亲。

⑨一次,战友们在一起聚餐,照例点了鲜嫩的苦菜芽,我吃着吃着就走神了,拿着筷子的手在空中悬了好大一会儿。战友们以为我喝多了,其实是想起母亲了。

⑩那一刻,我的思念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老家东崖头村,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她老人家调拌好的苦菜旁,贪婪地嗅着那诱人的鲜香……

⑪记得有一年我从部队探亲归来,正是苦菜肆意生长的季节。母亲为了让我顿顿吃上新鲜可口的苦菜,每天都会早早地去田野挑苦菜。归队前,母亲问我,你们首长爱吃苦菜吗?城市里有卖苦菜的吗?我蓦地想起,战友们也爱吃苦菜,只是吃法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更喜欢生吃,把苦菜择洗干净后直接蘸甜面酱吃。不像家乡的人们,要么用水焯了凉拌,要么和白萝卜丝一起腌制成酸菜吃。吃不了的就晒干,等冬天享用。

⑫当母亲听说我的首长和战友们也爱吃时,就又到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让我带给他们。那几天,母亲戴着草帽,带着水壶,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两个裤腿的膝盖处无不沾满黄土,拍也拍不掉。母亲分明是蹲不了跪着挑的苦菜啊!那一年,母亲已年近七旬。

⑬之后,母亲连夜把苦菜择净,又一把一把码齐扎好,长长的根顶着几瓣叶子,白绿相间,清新修长,像极了人参。但我却不忍直视。我何尝不明白,母亲不辞劳苦地挑苦菜送给战友们尝鲜,绝非只是冲着我们那份浓浓的战友情去的,她是为了让我日后得到更多的关照。母亲的良苦用心做儿子的怎么会体会不到呢?

⑭如今母亲已辞世多年,但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只要一吃苦菜,我就会想起她挑完苦菜,虽疲倦却喜悦的神情,虽昏花却认真的眼神,以至于每每泪花模糊了双眼。

⑮看来,想起苦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就如同想起母亲,梦见母亲一样,久久不愿醒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初春时节人们到地里找苦菜的心情变化,表现出人们对苦菜的喜爱。
B.文章写性子急的人们到田里寻找苦菜,有时甚至用一天时间,突出了人们对苦菜的喜爱,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苦菜美味的想象。
C.文中写战友们也爱吃苦菜,重在表现不同地方的人吃苦菜的方法不同,也暗示出母亲的勤劳善良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
D.一些人喜爱吃苦菜不仅是因为苦菜是绿色食品,有药用价值,也是因为苦菜在苦难的日子里救助了饥饿的人们,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使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语言平易朴实,感情自然真挚;运用动作和肖像描写刻画出母亲挑苦菜的感人场景。
B.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叠词,富有音乐美;还运用比喻手法,写同玉米苗“竞赛”,形象生动地写出苦菜的长势迅猛。
C.第⑩段承接上文我和战友们聚餐吃苦菜芽之事,运用排比回忆往昔,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
D.文中写母亲在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这里的肖像描写细致生动,表现了她不辞辛苦、温厚深沉的母爱。
【小题3】行文至第段,假如“我”还想起两句诗词,下列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B.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C.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题4】阅读完全文,小高同学认为把题目中的“苦菜”换成“母亲”更好,下列理由中最不具有说服力的一项是:(       
A.苦菜只是本文的线索,“我”思念的其实是母亲,母亲才是真正的描写对象。
B.换成母亲,更能突出母亲的地位,突出思想感情,增强抒情效果。
C.本文前半部分都是写苦菜,换成母亲,能引发读者对母亲与苦菜的关系的思考,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D.换成母亲,情感抒发更为含蓄蕴藉,真挚感人,更易于引发读者共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园杂记

李广田

我的故乡在黄河与清河两流之间。县名齐东,济南府属。土质为白沙壤,宜种五谷与棉及落花生等。无山,多树,凡道旁田畔间均广植榆柳。县西境方圆数十里一带,则盛产桃。间有杏,不过于桃树行里添插些隙空而已。世之人只知有“肥桃”而不知尚有“齐东桃”,这应当说是见闻不广的过失。我这样说话,并非卖瓜者不说瓜苦,一味替家乡土产鼓吹,意在使自家人多卖些铜钱过日子,实在是因为年头不好,连家乡的桃树也遭了末运,现在是一年年地逐渐减少了。

故乡的桃李,是有着很好的景色的。计算时间,从三月花开时起,至八月拔园时止,差不多占去了半年日子。所谓拔园,就是把最后的桃子也都摘掉。最多也只剩着一种既不美观也少甘美的秋桃,这时候园里的篱笆也已除去,表示已不必再昼夜看守了。最好的时候大概还是春天吧,遍野红花,又恰好有绿柳相衬,早晚烟霞中,罩一片锦绣画图,一些用低矮土屋所组成的小村庄,这时候是恰如其分地显得好看了。到了夏天,有的桃实已届成熟,走在桃园路边,也许于茂密的秀长桃叶间,看见有刚刚点了一滴红唇的桃子,桃的香气,是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闻到的,尤其当早夜,或雨后。说起雨后,这使我想起布谷,这时候种谷的日子已过,是锄谷的时候了,布谷改声,鸣如“荒谷早锄”,我的故乡人却呼作“光光多锄”。这种鸟以午夜至清晨之间叫得最勤,再就是雨霁天晴的时候了。叫的时候又仿佛另有一个作吱吱鸣声在远方呼应,说这是雌雄唱和,也许是真实的事情。这种鸟也好像并无一定的宿处,只常见它们往来于桃树柳树间,忽地飞起,又且飞且鸣罢了。我永不能忘记的,是这时候的雨后天气,天空也许半阴半晴,有片片灰云在头上移动,禾田上冒着轻轻水汽,桃树柳树上还带着如烟的湿雾,停了工作的农人又继续着,看守挑园的也不再躲在园屋里。——这时候的每个桃园都已建起了一座临时的小屋,有的用土作为墙壁而以树枝之类作为顶篷,有的则只用芦席做成。守园人则多半是老人或年轻姑娘。他们看桃园,同时又做着种种事情,如绩麻或纺线之类。落雨的时候便躲在那座小屋内,雨晴之后则出来各处走走,到别家园里找人闲话。孩子们呢,这时候都穿了最简单的衣服在泥道上跑来跑去,唱着歌,和“光光多锄”互相答应。

在大城市里,是不常听到这种鸟声的,但偶一听到,我就立刻被带到了故乡的桃园去,而且这极简单却又最能表现出孩子的快乐的歌唱,也同时很清脆地响在我的耳里。我听不到这种唱答已经有七八年之久了。

今次偶然回到家乡,是多少年唯一能看到桃花的一次,然而使我惊讶的,却是桃花已不再那么多了,有许多桃园都已变成了平坦的农田,这原因我不大明白,问乡里人,则只说这里的土地都已衰老,不能再生新的桃树了。当自己年幼时候,记得桃的种类是颇多的,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名目,现在仅存的也不过三五种罢了。有些种类是我从未见过的,有些名目也已经被我忘却。大体说来,则应当分秋桃与接桃两种,秋桃之中没有多大异同,接桃则又可分出许多不同的名色。

秋桃是桃核直接生长起来的桃树,开花最早,而果实成熟则最晚,有的等到秋末天凉时才能上市,这时候其他桃子都已净树,人们都在惋惜着今年不会再有好的桃子可吃了,于是这种小而多毛且颇有点酸苦味道的秋桃也成了稀罕东西。接桃则是由生长过两三年的秋桃所接成的。有一种叫作“枝接”,是颇有趣的一种接法:把秋桃枝梢的外皮剥除,再以接桃枝端上拧下来的哨子套在被剥的枝上,用树皮之类把接合处严密捆缚就行了,但必须保留桃枝上的原有的芽码,不然,是不会有新的幼芽出生的。因此,一棵秋桃上可以接出许多种接桃,当桃子成熟时,就有各色各样的桃实了。也有人把柳树接作桃树的,据说所生桃实大可如人首,但吃起来则毫无滋味,说者谓如嚼木梨。

桃是我们家乡的重要土产,有些人家是借桃园来辅助一家生活之所需的。这宗土产的推销有两种方法:一是靠了外乡小贩的运贩,他们每到桃季便肩扛挑子在各处桃园里来往;另一种方法,就是靠着流过地方的那两条河水了。当“大易生”和“胭脂雪”这两种接桃成熟的时候,附近两河的码头上停泊了许多帆船,从水路再转上铁路,我们的桃子是被送到其他城市人的口上去了。我很担心,今后的桃园会变得更冷落,恐怕不会再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上的白帆也将更见得稀疏了吧。

(选自《李广田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桃园杂记》是一篇描写故乡风物的散文,以介绍故乡的方位开篇,继而介绍故乡的土质、特产,自然引出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桃园,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B.文章第2段没有按照桃树开花、结果、收获、拔园的顺序写,而是先写拔园,然后写开花、结果和收获等,主要是通过对比突出故乡桃园的荒凉破败的景象。
C.第4段介绍了作者在家乡的见闻,着重表述家乡桃园大多变成农田的现实,通过今昔景色描写和桃园盛况不再表达了对家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在介绍枝接时注重动词的使用,如用“剥除”“套”“捆缚”等词清晰地交代了枝接的流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桃园的熟悉,突出了标题“桃园杂记”的内容。
【小题2】文章第3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故乡的桃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