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藏书画者,多取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晴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字,琵琶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

画工画佛身光,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渠但见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圆也。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光此亦谬也。佛光乃定果之光,虽劫风不可动,岂常风能摇哉!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书画》,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有画A行B佛C光D尾向后E谓之F顺风光G此H亦谬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取空名”与“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两句中“空”的含义不同。
B.“何以明之”与“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明”的含义不同。
C.“旷代绝笔”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绝”的含义相同。
D.《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耳鉴”指有些人偶然听到某幅作品为钟、王、顾、陆的手笔,就争相购买的行为。
B.琵琶是以手指离开器孔而发声的,不同于用手指拨过相应的弦之后才发声的管乐器。
C.作者认为观赏绘画作品的人,很少有能够在冥冥中领会优秀画作深刻意境和哲理的。
D.作者认为佛光乃是修成正果的光,无论是世界坏劫时的风,还是平常的风,都不能吹动佛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2)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
【小题5】丞相正肃吴公判断古画牡丹丛是正午时牡丹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3-24高一上·甘肃庆阳·期中
知识点: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乃使张仪往楚。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妄,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弱齐而西益秦,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以臣观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孤。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欺楚怀王,陈轸谏言可谓善矣。然轸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地于秦,取赏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以相印A授B张仪C厚赂之D于是遂绝约E于齐F使G一将军H随张仪。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指合纵相亲,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结为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侵略的策略。
B.北,指在北方、在北边,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北”用法相同。
C.卒,是最终、最后之意,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中的“卒”词义不相同。
D.亡,指丢失、丧失,其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为攻打齐国派张仪到楚国,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做为诱饵,诱惑楚王与齐国断绝关系,楚王答应了张仪。
B.楚国大臣们都在庆贺时、只有陈轸看透了张仪的阴谋,他劝说楚王不要轻信张仪,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楚王没有听从陈轸建议。
C.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掉下车,三个月不上朝,楚王以为张仪对自己不满,就派人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D.楚使者被张仪欺骗后,报告楚王,楚王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认为不能攻打,而应贿赂秦国,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楚王不听建议。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孤。
(2)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
【小题5】沈括认为陈轸两次谏言都有不合理之处,请分别简要概括?
阅读甲、乙二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独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钱公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民失女奴,父母诉于州。委之录参。录参旧有求于富民不获,遂劾富民父子共杀女奴,诬服具申,覆核无异。独若水迟疑。录参骂曰:“汝得贿,欲出之乎?”若水笑曰:“父子皆坐重辟,岂不容某熟察?”

一日,若水诣州所,屏人曰:“某密访女奴,今得之矣。”知州遂引富民父子,破械纵之,泣谢曰:“非使君,某灭门矣!”知州曰:“此推官之赐,非我也。”富民诣若水谢,闭门不纳。富民绕垣而哭。归倾家财饭僧,为若水寿。知州以若水雪冤功多,欲上奏。若水辞曰:“休也!某初心止欲拔冤,非敢希赏。万一敷奏,在某固好,于录参却如何?”知州叹服,录参知之,诣若水,叩头谢罪。

(选自郑埴《昨非庵日集》)


注释:“覆核”,审查、核对。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传其事以为官戒”中的“以”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B.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C.知州以若水雪冤功多D.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小题2】对“使人迎置后阁祠之”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派人把抓到的疑犯带到县衙的内阁审问他们。
B.派人把抓到的疑犯安置到县衙的后面内阁,拿他们祭祀。
C.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并把钟安置在县衙后阁内,让这口钟来审理疑犯。
D.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来,并把钟安置在县衙后阁内,对着钟祭拜行礼。
【小题3】甲文描绘的陈述古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州官;乙文则塑造了钱若水这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法官形象。
【小题4】请任选一文,简单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