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不满十岁,我已知”“”“”“”“的区别。

我家素不佞佛,母亲为了祭祖来山上睡狮庵做佛事,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鲜有趣,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我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母亲说: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回家啰!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很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我怕作文章,出来的题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缠足一样,硬要把小孩的脑子缠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起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欢。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盌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盌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盌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盌飞掉了!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有删改)


【注】①疏头:指旧时向鬼神祈福的祝文。②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即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的“我”的一个困惑。
B.起初“我”对居住在山上感到新鲜有趣,后又心生烦厌,催促母亲回家,体现孩子情绪多变的特点。
C.母亲最终还是吩咐了一个船夫上山取盌,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包容,展现了母亲温和慈爱的形象。
D.年轻船夫“两手空空地奔近来”,实际上是将盌藏在怀里,暗示了年轻船夫对“我”无理取闹的不满。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插叙“我”的家庭教师部分,引出“我”牢记的《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诗,为下文盌的出场做铺垫。
B.将“暗趸趸的书房”比作“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体现出“我”被训斥、拘束后内心的怨气、烦闷。
C.“走过”“登岸”“坐在”“凝视”运用动作描写,集中展现“我”赌气上岸的行动,表现“我”对母亲无声的反抗。
D.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视、听、嗅结合的手法描写盌失而复得后“我”所见之景,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小题3】在盌两次得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丰富的情感意蕴。
23-24高一上·甘肃庆阳·期中
知识点:木心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观”“庵”的区别。

我家素不佞佛,母亲为了祭祖来山上睡狮庵做佛事,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鲜有趣,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我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母亲说:“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回家啰!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很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我怕作文章,出来的题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缠足一样,硬要把小孩的脑子缠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起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欢。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盌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盌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盌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盌飞掉了!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有删改)

[注]①疏头:指旧时向鬼神祈福的祝文。②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我”对居住在山上感到新鲜有趣,后又心生烦厌,催促母亲回家,体现孩子情绪多变的特点。
B.“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即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的“我”的一个困惑。
C.年轻船夫“两手空空地奔近来”,实际上是将盌藏在怀里,暗示了年轻船夫对“我”无理取闹的不满。
D.母亲最终还是吩咐了一个船夫上山取盌,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包容,展现了母亲温和慈爱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过”“登岸”“坐在”“低头凝视”运用动作描写,展现“我”赌气上岸的行动,表现“我”对母亲无声的反抗。
B.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视、听、嗅结合的手法描写盌失而复得后“我”所见之景,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C.文本插叙“我”的家庭教师部分,引出“我”牢记的《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诗,为下文盌的出场做铺垫。
D.将“暗趸趸的书房”比作“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体现出“我”被训斥后内心的怨气、烦闷。
【小题3】在盌两次得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将近山顶的“睡狮庵”我问了:“就是这里啊?”“是啰,我们到了!”挑担领路的脚夫说。

我问母亲:“是叫尼姑做道场啊?”

母亲说:“不噢,这里的当家和尚是个大法师。”

我更诧异了:“那,怎么住在庵里呢?睡狮庵!”

母亲也愣了,继而曼声说:“大概,总是……搬过来的吧。”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突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但凡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方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单独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盌飞掉了!

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注】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氽(tǔn):方言,漂浮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中插入“我”与“老夫子”的故事,回忆之前敷衍度日、读书的情景,通过一抑一扬,引出“我”对盌的喜爱。
B.文中景物描写清丽迷人,表现手法丰富,既有多种感官的结合,亦有动静的结合,形象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C.“我”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盌的坚决态度;而他人的各自找乐子,则显出同船人的冷漠。
D.文中从母亲的视角来审视我丢盌的事,表达了她对“我”的安慰,也是借母亲之口来表达人生的无奈、悲苦和谅解。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这一形象。
【小题3】作者木心既是画家也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山川和风物人情都充满了美,请结合文本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竹秀

木心

①莫干山以多竹著名,挺修、茂密、青翠、蔽山成林,望而动衷。尤其是早晨,缭雾初散,无数高高的梢尖,首映日光而摇曳,便觉众鸟酬鸣为的是竹子,长风为竹子越岭而来,我亦为看竹子乃将双眼休眠了一夜。

②莫干山的竹林,高接浮云,密得不能进去踱步。使我诧异的是竹林里极为干净,终年无人打扫,却像日日有人洁除——那山上的居民,山下来的商客,为的是吃笋,买卖笋干,箬叶可制鞋底,斫伐以筑屋搭棚,劈削而做种种篾器,当竹子值钱时,功能即奴性。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织。更有画竹,咏竹,用竹为担,为篙,为斗械,为刑具——都已必不可少,都已可笑,都已寂寞。

③是我在寂寞。夏季八月来的,借词养病,求的是清闲,喜悦这以山为名的诸般景色。此等私念,对亲友也说不出口,便道:去莫干山疗养,心脏病。于是纷纷同情同意,我脱身了。

④八月,九月,十月。读和写之余,漫步山间。莫干山半腰,近剑池有幢石头房子,是先父的别墅。这幢石屋因山势而建,前两层,后面其实是一层。面空谷而傍竹林,小竹林。竹梢划着窗子,萧萧不歇,而且在飘雪了。一味的冷。并非坚持,是凌晨一时后停笔已成习惯。床就在书桌边,早登上也睡不着,三文已就其二,此文脱稿,大约是年底,不下山也不行了。我得入城谋职业,目前身边还有钱。还是现在这样好。这黝黑多折角的石屋,古老的楠木家具,似熄非熄的大壁炉,两枝矿烛,一个披棉被的人,如果……如果什么,我是说非常适宜于随便来个鬼魂,谈谈。既然是鬼,必有一段往事,就是过去的世事,我们谈谈。我无邪念,彼无恶意,谈谈是可以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谈谈——这种氛围再不出现鬼魂,使我绝望于鬼的存在。雪下大了。南国的下雪天不刮风,竹梢承雪而不动,村吠不止,铜锣火铳不响,静极了,雪像虎爪一样着落无声,静极,静极……我也不发出任何声息。就床,就床不过是把披在身上的棉被盖在身上。还是一味的冷。熄烛时,吹气这样响,只熄一枝。照片,在日记里,日记在锦盒中,锦盒在枕边——照片在日记里……名字叫“竹秀”,奇怪叫“竹秀”。任何名字都一样。开始就知道这正是绝望的。这样的人,就因为这样……照片是托人转言,说我要离开杭州了,想有一张,结果很好,给了,背面有字,“竹秀敬赠”——在日记里说“想念你”也不恰当,想念什么。赞美亦无从赞美……后来,指后来这本日记中有两页: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以一页约三百竹秀计算,两页自然约六百竹秀。莫干山大雪,杭州总也下雪。夜十二时,竹秀睡着了……不知自己的两个字被写了几百次。两个字接连不停地写,必然愈写愈潦草,潦潦草草,就不像了,唯我知道这歪斜而连贯的就是“竹”、“秀”。

⑤是睡着了的,戛然一声厉响,夜太静,才如此惊人。屋后的竹被积雪压折。此外没有什么。与“竹秀”无关,非吉兆凶兆。平时看到竹子、竹林,从不联想到人。竹与人就是因为太不一样……又是一枝断了,竹子已不细,可见雪真厚,还在纷纷不止,天明有伟大的雪景可赏。渐入蒙眬,醒,折竹的厉声,也是睡梦不沉,没像游泳骑马归来的睡眠深酣。在学校时曾用双层床,我下层,上层的大个儿这天不来教室,午膳也没见,哪里去了?饭后回寝室小憩,床下有鼾声,撩开褥单,是他哪,摇醒,他咕噜道:“怪不得天怎么不亮了。”也是冬季,他并没有连被子滚进去,竟不冷醒。我也差不多,一百几十斤的东西掉在床前,没听到——少年儿郎的贪睡是珍贵的,无咎的,因为后来求之不得。

⑥第三篇论文写到最后一句,又像死了伴侣。半年死三个。狄更斯可是死得多,所幸我不从事小说。雪景赏过了,伟大,圣洁。冬季莫干山,也和温带的其他的山一样枯索荒凉,银雪盖在竹上,树上,屋顶上,巉岩上,石级上,就此温柔而繁华。下雪时,雪初霁时,无风,并不凛冽,比夏令还爽亮,雪光反映入室,天花板一片新白。不良的是融雪之日,融雪之夜,檐前滴滴答答,儿时作诗,称之为“晴天的雨声”。滴滴答答,极为丧气,像做错了事,懊悔不完了,屋角,石隙,凡背阳之处总有积雪,一直会待着,结成粗粗的冰粒,不白了,也不是透明。大雪后,总有此族灰色的日益肮脏的积雪。已经不是雪了——“笨雪”。

⑦半年山居,初回城市的头一两天,屡兴“再上山去多好”的感喟。几乎事事得重新视听适应。我已经山化,要蜕变,市化,重做市民。

⑧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的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作出来的。就文句而言,还是“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这样比较清通。

⑨我算是害怕寂寞的人吗……再住半年,可能也会无耻了。

⑩在都市中,更寂寞。路灯杆子不会被雪压折,承不住多少雪,厚了,会自己掉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莫干山居生活是清苦、寂寞的。作者在清苦寂寞的莫干山居中品味不同寻常的农家饭菜,感到写作的充实,欣赏美丽的竹子,感悟雪中山林的沉寂,喜欢与世无争的淡泊宁静,已经山化,所以回到都市后“屡兴‘再上山去多好’的感喟”。
B.竹子被雪压折而路灯杆不会,这引发了“我”对市民与山民不同精神状态的思考,进而得出在都市中更寂寞的结论。
C.“我”对雪的态度是复杂的:下雪与初霁之时,风景令人喜爱;而融雪之日,滴答的雪水和肮脏的积雪都令人不快。
D.“我”深夜希望有鬼魂出现,来聊一聊过往朝代的世事,这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向往,也与他的学者身份暗合。
【小题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莫干山竹子多,密,修长,青翠,令人喜爱或者让人动心的特点,为下文“我”来莫干山休养、求得清闲做铺垫。
B.文章细致描绘了先父石屋内的环境、器具和人,色调阴冷而黯淡,有力地烘托了“我”深居山中冷寂无聊的心境。
C.本文句子富有表现力。如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通感、排比、反复的手法。写出了雪夜山中的寂静与“我”内心的寂寞,生动形象、富有语势。
D.文章结尾一句表达了都市生活看似热闹实则寂静的本质,流露了作者更喜爱莫干山清静悠闲的生活的情感。
【小题3】作者在第⑤段讲述学生时代的经历有何作用?
【小题4】木心曾这样诠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只是辩士的眼,一只是情郎的眼”,请简要概括本文中“辩士的眼”和“情郎的眼”分别看到了什么。
辩士的眼:
情郎的眼: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