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人的兵站

石钟山

那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初冬,一次突然而至的大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

打点好行装的战士常小兵,只能望雪兴叹了。背包以及随身的一切家当,昨天晚上已经收拾停当。就等今天一早,山下的大站派车来接他,然后他就要告别工作了五年的兵站。

他们是青藏线沿途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兵站,窝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只有两名士兵的编制,归山脚下的大站管理。他们离大站还有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整个青藏线,沿途大小兵站不计其数,保障着后方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高原。常小兵把自己的兵站比喻成一颗螺丝钉,虽然小,但不可缺少。

每当迎接一批人到来,他们是兴奋的、喜悦的,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时,兵站里才有了烟火气。每来一拨儿人,足以让两名士兵高兴上好几天。他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些人,当然都是军人和探亲的家属。那些军人的妻子或女朋友,穿着鲜亮,说话动听。她们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去奔赴她们爱人工作的地方。

两人的兵站,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冷清的,大批车队不会在他们这里歇脚驻足。他们早就计算好了行程和时间,路过他们两人兵站时,并不停留。两个人跑到路边,向车队的战友们挥手致意。车队发现他们两个人时,会鸣笛打招呼。偶尔的,也会有战友摇下车窗,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然后摆摆手,笑着走了。他们听着车队远去的隆隆声响,心里也跟着热闹过了。

这是道路开封后的日常景象。一到秋天,突降一场雪之后,气温骤降,再连续下几场雪,路便封了。他们的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与世隔绝。他们要挨过漫长的冬季,盼望着路上的雪和山上的雪一点点融化,直到再次热闹起来。

常小兵在兵站已经工作五年了,五个春夏秋冬,他都是这么熬过来的。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可今年不一样了,他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三天前,他就接到了今年退伍的通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常小兵已经司空见惯了。每年的春天,他都会见到一批车队,载着入伍的新兵,昂扬地向高原挺进。他注视过这些新兵的眼神,有憧憬、有梦想,和自己刚参军时一样。他更多的是留意那些从高原上下来的退伍老兵。他们摘去了肩章和领花,一律沉默着。在这些老兵的眼神中,常小兵体会到了什么叫成熟。如今,也轮到他退伍了。接到退伍通知那天,他的心情就不一样了。有不舍、留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参军满两年第一次探亲的时候,常小兵和王娟订了婚。王娟是他同学,从初中到高中。后来,王娟考入护士学校,在老家的镇医院当了一名护士。两人上学时就心生朦胧,他参军后,就一直通信。在公路解封期,十天半月,大站的人上山送补给时,都会给他带来好几封王娟的信,通信频率几乎是隔天一封。大站来人时,他也会把写给王娟的厚厚一沓信,塞给送给养的人,让他们带到山下寄走。两人都知道,只要一到封冻期,他们就会有半年的时间接不到对方的信。

大约在退伍前二十天,常小兵就告诉王娟自己大概离队的日期。王娟告诉他,自己要亲自来接他下山,看一看他信中说的兵站,再和他到大城市里逛一逛,准备他们春节结婚的用品。

自从和王娟订婚后,他思念恋人的心情与日俱增,随着退伍的日子临近,几乎到了顶点。

现在却被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雪瞬间浇灭了。

大雪一落,山上路上一切都白雪皑皑,不仅路断了,而且他们唯一通往大站的电话线也断了。电话线中断是常有的事,比如,一次塌方、一场大风,或者一场大雪,都会让脆弱的电话线中断。

突然的落雪让常小兵打消了正常退伍的念头,他只能等待来年化雪的日子。这几个月,他是怎么度过的,事后他自己都记不住了。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望山望雪,然后他就会拿出王娟的照片,看上一遍又一遍。王娟在他眼前阳光般温暖地笑着,笑容中透出对幸福的渴望。这是一张王娟新近寄来的照片,当时,他们已经定好了婚期。

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天天跑到山路上去,雪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又在他手里开始融化。不经意间,远山近景的雪开始变薄变淡,他的心也一点点敞亮起来。他经常会想,王娟现在在干什么,她要来接他下山,她来过了吗?眼看冰雪就要消融了,想着念着,雪就真的一点点化了。

一天清晨,他突然听到了外面汽车的轰鸣声。他以为是做梦,可那轰鸣声一点点地接近两个人的兵站,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慌张地跑到外面。一辆越野车停在了兵站门前。

先是后座一侧车门打开,他看到一支拐杖探了出来,然后又看到一只脚,王娟拄着一支拐梦一样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呆怔地望着她,看见王娟眼角有两行泪流了下来,嘴唇颤抖着。他叫了一声“王娟”。便扑了过去。

王娟不仅如期地来接他了,而且还在这里和他一起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接王娟的车还没有行驶到大站,大雪便落了。车无法行驶,王娟被困在一个兵站里。雪快化的时候,她偷偷地向大站步行而来。结果,王娟冻晕在半路上。人们找到她时,她已经冻僵了,一条腿被冻伤。还没等完全康复,王娟就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她终于见到了心爱的人。兵站的车载着两人,在小路上越驶越远。两人兵站,送行的新兵站在高处,泪眼模糊着再也看不见他们了。

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

原载于2022年8月16日《解放军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兵站自然环境恶劣,时常因突然而至的落雪与世隔绝,成为孤岛。小说以此为背景,交代戍边战士的生存环境,展开故事情节。
B.兵站时常是冷清的,戍守的两人会因探亲的家属和偶尔摇窗问候的战友而兴奋,这写出了他们在兵站生活的孤寂失望之感。
C.小说写战友们路过兵站时,“鸣笛打招呼”“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等描写体现了真挚的战友情,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
D.小说以恶劣的环境、兵站生活的孤独体现现代军人戍边的的感人事迹,也反映了常小兵和王娟之间爱情的纯洁美好。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一次突然而至的大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又一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当拄着拐杖的王娟突然出现时常小兵的激动喜悦之情,文字颇具感染力。
C.小说写常小兵与王娟订婚一段情节也是倒叙手法,写了分居两地的年青人以书信往来寄托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D.小说避开军旅文学宏大叙事模式,故事展开过程中插入补叙,写出了戍守青藏线普通士兵的平凡生活和情感世界,真实感人。
【小题3】小说的结尾“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十分出色。请结合文章,谈谈“雪”在文中的作用。
23-24高一上·江西南昌·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就差田大瞎子家的七双鞋。春儿找了俗儿,要一同去催,俗儿这两天不积极了。俗儿丈夫那天吃了田大瞎子一顿饭,回来对俗儿说:“你不要当她们的枪使,日本人占了河间,高阳不知道能不能存站得住。我们得留一只后手,不要再得罪田大瞎子!”

今天早晨,又听见日本人进攻的炮响,俗儿有点害怕。当春儿叫她一块到田大瞎子家里催鞋,她说:“我这主任还想推出去哩!上回我出了阵,这回该你试试了。享好名声儿不是一个人的事,得罪人也不能只我一个人!”

老蒋也走过来,对着春儿,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说:“谁有工夫,谁是满街腿,谁就一个人跑去,来回上我们家来干什么?俺们俗儿不去干那瞎踹子勾当,从有了妇女会,我们家就没得安生过,门限子也叫你们给踢破了!”

真把春儿气坏了,她说:“你家的门限,是我踢破的?我看是那些有钱有脸的大汉子们踢的!”

春儿抱着一捆鞋,哭着出来,可是她没有绝望,她挺直身子,一个人进了田大瞎子的庄宅。

外院里,只有老温正在起大猪圈里的粪,满院子的臭气。

看见春儿今天大不像往常,老温停下铁锨,探出头来说:“春儿,干什么呀?”

“我还是劝你回去。”老温扒着猪圈沿儿说,“你不同俗儿,她是一个破罐子,属卖炸馃子的,带着一身油,只许别人怕她,她可不怕别人。你不行,从小本分家的女儿,骂骂咋咋你张不开嘴儿,动手打架,你伸不出手来,就会哭!我们当家的,男的是一只虎,女的是一只母老虎,他们会欺侮你!”

“我不怕,看看他们还能把我吃了?”春儿一步登上二门的台阶。

正赶上田大瞎子送他的客人出来。这客人像一个退休的官员,又像一个跑合的商人。他从敌人占据的保定来,那天请俗儿丈夫吃饭,陪的就是他。望见春儿,田大瞎子把眼一翻说:“又来干什么?”

“来拿鞋!”春儿站住说。

“什么鞋?”客人问。

春儿说:“给抗日战士做的鞋!”

“你看,”那个客人对着田大瞎子一笑,“这么大的闺女,要不坐在炕头上纺线,要不就到野地里拾柴火去,她也跟着抗日抗日!日本那么好抗?你能抗住飞机大炮?日本人就快过来了!”

“日本人过来,有人打它!”春儿说,“你这是干什么,你不愿意叫我们抗日吗?”

“我是为你好,”客人嘻嘻地笑着说,“一个庄稼人,谁过来了不是做活吃饭,谁来了不是出差纳粮?不要听那些学生胡说八道,整天价花着爷娘的钱不心痛,不好生念书,抗日,抗日,我说吧,日本人进攻中国,都是他们招惹来的是非!”

“听你的口气,像是个汉奸!”春儿狠狠地说。

“野闺女!”田大瞎子推了春儿个后仰说,“你敢骂我的客!”

春儿爬起来,哭着喊:“你们怕人骂汉奸,就别放那些汉奸屁呀!”

田大瞎子追过来,还要动手。老温用起粪叉一拄,跳出了粪坑。他穿得很单薄,带着两鞋泥粪,跑过来一把拦住说:“当家的,你别打人啊!人家是个女孩子,才有多么大?这说的下理去吗?”

田大瞎子大声叫:“你一个臭做活的,敢来管当家的事!快给我跳下猪圈起粪去!”

“好,出力气做活,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倒臭了?”老温说,“从今天起,看看在大众面前,臭不可闻的,到底是谁吧!”

“真他妈的是五鬼闹宅,”田大瞎子说,“你也反了,你不要只看见城里那么一班人,你听见炮响了没有?”

“没听见。”老温说,“我们不盼望外国人,我们不想当汉奸!”

“你给我滚蛋!”田大瞎子飞起一条腿,正踢在老温的小肚子上。老温抱着肚子,趴在地上,哼哼着喊叫:“春儿,去到县里告他!”

春儿答应着走了。田大瞎子说:“看见你们那群毛毛官儿了,走,我和你们去当堂对质!老常,套车!”

老常正在村北近处耕地哩,听见家里吵嚷,丢下犁杖跑了来,一来看见老温趴在地下打滚,就过去扶了起来。田大瞎子叫套车,他说:“我们不干了!你自己套吧!”

“好!”田大瞎子说,“天下缺少的是金银,做活的有的是,你们马上离开我这院子!”

老常扶着老温到别人家去。田大瞎子从槽上牵出牲口来,怎样也套不到车上,客人帮着他,好容易把骡子塞进了车辕,忘了结肚带,田大瞎子一抓鞭把,牲口窜了套,惊了车,差一点没把他轧在梢门限上撞翻,墙角塌了一大块,骡子向野地里跑去了。

“我走着去!”田大瞎子把鞭子往地下一扔,说。

田大瞎子这回敢去告状,是因为听见了日本进攻抗日人民的炮响,是因为俗儿丈夫曾经在他家吃了一顿饭,也有点仗持他的儿媳妇新近又升了县政指导员。他要在来客面前显显他的威风,做他恢复政权、重新统治人民的本钱。

春儿、老温、老常走在通向城里的路上,春儿在最前边。现在是立冬前后,快晌午了,太阳融化着大道两边树枝上的霜花,不断地滴落在她的头上。今天,遍地是部队,各地的人民自卫军,正奉命向前方转移。西北方向,腾起滚滚的黄土。冀中人民组成的部队,在家乡的冬天的早晨,披带着呼吸和热汗凝冻成的霜雪,庄严前进。在田野工作和在道路上行走的农民,都停下来望着他们,在村庄的入口,男女拥挤着,在房沿草垛上,有雄鸡接连的热情的长鸣。这是平原伟大战争的开始,坚决打击进犯的敌人,民族愤怒沉重的向前滚动了,它的每一个儿女,都激动地跑来,伸手在牵引上,加上自己的一把力量。

(有删改)


【注】①《风云初记》,孙犁创作的长篇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儿丈夫对俗儿说的一番话影响了俗儿对妇女会的态度,以致她不愿意和春儿一起去田大瞎子家催要那七双鞋。
B.老温将俗儿与春儿的个性进行对比,认为春儿老实本分,会受到田大瞎子夫妇的欺负,表现了老温的老于世故。
C.小说通过运用大量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既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身份特点和个性特征,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既描写了天气,又涉及人物感受,既表现了军民汇聚的巨大洪流,又揭示了民族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小题2】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写到日本人进攻的炮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军树

程多宝

也不知怎么了,一家老老小小虽然一睁眼就没完没了地苦做,却照样穷得揭不开锅。喜忠想不通的时候,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对着大山放开嗓子,一顿狂吼。

在给东家放牛的路上,靠着那棵树吼上几声,哪怕曲不成曲歌不成歌,心里也畅快。

有天,山下突然过大兵,长长的队伍扛着枪,拉着几门小山炮,更多的人扛着大刀、长矛啥的。大兵穿着清一色的蓝不蓝灰不灰的粗布大褂,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让人看着心生暖意。喜忠眼瞅着这支队伍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没过些日子,又看到有些兵下山挑粮。有个中年人模样的带头,挑的担子比后面的兵们挑的还要沉,嘴里唱出的歌子欢快着呢。

喜忠听人家喊那人军长,更不明白了:军长,那得多大的官!怎么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喜忠的眼神和牛群的目光,开始追随这支挑粮的队伍。喜忠跟在队伍后面学唱他们的歌子。一来二往,喜忠居然学会了几首。他一亮嗓子,那位军长夸奖他时的表情,像极了父亲高兴时的模样。

秋天一过,喜忠放牧的那些耕牛都被东家拉到田里抢种抢收。白天里的喜忠,有了好些时间自己打发。可是,喜忠的心跟着歌声飞了,时不时地,总想倚靠着那棵树唱上一段。歌声一起,说不定他又能遇见军长他们呢。

那天,山下过的大兵里好多人成了伤兵,有几个躺在路旁呻吟,嘴里还唱着歌,仿佛歌声能止痛似的。

有个医生模样的人看见喜忠,便截住了他:“你不是那个喜伢子吗?朱军长可喜欢你了!能不能帮我们借扇门板?坡地不平坦,做手术不稳当,伤员要截肢,没门板不行啊!”

截肢,那就是锯手锯腿啊。喜忠还没缓过神来呢,他接过医生递来的几块铜板,转身跑进山里,借来了一扇门板。等到那扇门板上的血迹快要干掉的时候,怀揣的那几块铜板正热乎着……

后来,那支队伍悄然钻进了山里,喜忠一个放牛娃哪知道呢,大山深处的那场黄洋界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从这以后,仗越打越远,越打越惨烈。

有消息灵通的人从城里得到消息,说那位姓朱的军长带着队伍一路往西南撒退了。

后来,井冈山的人才知道,朱军长和队伍的那次撤退,其实是战略转移,史书上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些,喜忠自然是不知道的。当时的他,只记着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一脸慈祥地叮嘱:“我们为穷苦人打天下,流血牺牲算什么?很重要的一条是守纪律:守纪律的军队,得民心得天下。”

对,咱都会唱军长教的歌了,当然得守纪律。当时喜忠只想快点赶回去,给老乡上门板:虽然军长没有答应让咱当红军,咱守一回纪律,将来也算是当过红军的人啦。

没想到的是,那扇门板一时上不回去。喜忠背回来时,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门轴那端折了一截。“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两项,喜忠想起来了。他连忙递上医生给的几块铜板,但那个老乡根本不敢接:“喜伢子,你可把天捅了个窟窿。东家以后不会让你放牛了。”

东家真的不雇喜忠放牛了,喜忠只得进山打柴。

累了的时候,他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唱上几嗓子。

哪知道这边刚一唱,就引来了几个黑洞洞的枪口。那几个陌生人,喜忠不认识。一声“犬吠”炸雷一般响起:“别唱了,再唱一句,老子崩了你!”

“就唱!就唱!”倚靠在那棵树上的喜忠,真不知道哪来的劲儿,他怒吼出的歌声如奔涌的潮头,冲得对方腿肚子一抖一抖的,差点站不稳了:

太阳出来一地红

穷人光景满眼红

铁心跟着朱毛红

星火燎原万山红

....

“砰——”嘶哑的声音从其中一个黑洞洞的枪口逃窜出来,淡淡的青烟飘曳着,有了些蓝,还有了些红。

喜忠细细的身子滑向大地的时候,脑海又闪过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鲜血沿着树干流淌,染出了一地鲜红,历经多年,永不褪色。

后记:

1956年的秋天,一位肩挂陆军少将军衔的将军奉命到井冈山一带调研卫生防疫工作时,突然间若有所思。

将军有个请求:能不能带他到喜忠牺牲的地方走一走?

这位从红军医生一路成长起来的将军,时任某大军区后勤部部长。

陪同人员里,有该县的地方志编写人员小陈。小陈向将军汇报了喜忠牺牲时的经过。

将军的眼睛蒙眬了,语气低沉了许多:“我记得有这么个喜伢子,需要的话,我可以作证。1928年秋天那会儿,一场遭遇战过后,就是这个喜伢子,给我们扛来了一扇门板,多亏了这扇门板啊。实不相瞒,部队实在付不起租门板的钱,当年给他的那几块铜板,还是朱老总攒下的伙食尾子,交给我们医院以备急用的。那时候的井冈山四面环敌,几天吃不到一点儿盐味,苦啊!朱老总经常亲自下山挑粮。”

一行人来到喜忠当年倚靠的那棵树旁,如今的它几人伸开臂膀都抱不过来,树下的那圈土,几十年下来,依然红彤彤的。

“为了保护好这棵树,县里想征集树名。”小陈说。

“我们当地人早就叫惯了,把这棵树叫作红军树。”随行的一位村民脱口而出。

“可是,喜忠……他并没有参加过红军啊!”小陈的嗓音细得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没承想,将军转过身来,朝这棵沉默无语的大树敬了一个军礼:“对,就叫红军树,我们的——红——军——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等语句,都暗示了小说中“大兵”的具体身份。
B.喜忠在“那棵树”下唱歌,遇到红军,最后又牺牲在树下,说明他一生所有的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人与物关系密切。
C.喜忠牺牲前“太阳出来一地红”的歌声,既突出了他爱唱歌的特点,也说明他在红军影响下思想已经觉悟。
D.小说记叙了一个普通少年与红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富有启示意义。
【小题2】关于文中后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将军以当事人的身份回访,意在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补充叙述喜忠牺牲后发生的事情,与前文中他的事迹相照应,强化其牺牲的意义。
C.小说后记这部分内容,与当下重走长征路、不忘初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后记部分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前文情节的继续,也明确紧扣了小说标题。
【小题3】小说以“红军树”为题目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小说对朱军长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其品格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接头暗号

王伟锋

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

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

“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

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鬼子、二鬼子正常的巡逻,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

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的,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

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

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作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

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

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橹,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

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

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女人微笑道:“大兄弟,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百年辉光红心颂党’征文”。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一句为游击队李队长受伤藏在山洞埋下了伏笔。
B.文中反复提到的“烟荷包”是一个重要细节,也是“疯婆子”与老钟接上头的关键。
C.“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既看出老钟谨慎,也反映接头危险。
D.“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看出老钟有脆弱的一面,看到李队长爱人流泪就情绪失控。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说老钟起床后上了野马岭,再交代昨天夜半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情况,叙述顺序的颠倒有利于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B.第三段结尾“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这句简洁的景物描写,有很浓的象征意味,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严酷。
C.李队长交代老钟“就去找疯,疯……”这句话没有说完,既设置了悬念,也巧妙地为老钟与“疯婆子”接上头后的“恍悟”埋下了伏笔。
D.“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革命力量化成“湍急的河水”,形象地写出了革命力量雄壮豪迈的气势。
【小题3】请简要概括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小题4】小说用“接头暗号”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