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0 组卷7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

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

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投宿》,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只是“一个人”等。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小题3】《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
【小题4】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两则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知识点:孙犁(1913-2002)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②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小题2】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小题3】有评论认为,《碑》是孙犁小说中具有艺术个性的一篇,它不同于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而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和下面《荷花淀》中节选文字说明理由。

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春天,把新鲜的色彩和强烈的情感,加到花草树木的身上和女孩子们的身上。春儿跑了一阵,看看还是追赶不上队伍,就慢慢地走起来。小道两旁,不断有水车叮当响动。有一个改畦的女孩子,比春儿稍微小一点,站在那里,扶着铁铲柄儿打盹。水漫到小道上来了,那匹狡猾的小驴儿也偷偷停下,侧着耳朵,单等小主人的吆喝。

“喂,开了口子了!”春儿站住,叫醒那女孩子。

女孩子一愣,睁开眼四下里看了看,笑着跑过来,慌忙把水堵住,一边吆喝动牲口,一边看着春儿身上的枪支手榴弹说:“检阅完了吗?哪村的第一呀?”

“我们的第一,”春儿说,“四区子午镇!”

“我们村里第几呀,小王庄?”改畦的女孩子指一指身后的村庄。

“小王庄?”春儿仰脖儿想了一想说,“我记不清了,反正不大靠前吧!”

“丢死人了!”改畦的女孩子使劲儿挖开一个畦口,把水引进去,说,“去的时候敲锣打鼓,我看怎么回来见人吧。”

“你怎么不去?”春儿说,“你不是妇女自卫队员吗?”

“为什么不是?”女孩子说,“我要是去了,就不能落个这样。是我爹不让我去,他叫我浇园,他是个出名儿的老顽固!”

“下次检阅的时候,你务必去吧!”春儿安慰她说,“可热闹哩!”

“就是吧!”女孩子笑着说,“等几天,咱姐妹两个在大会场上见面儿吧!这么热天儿,你不喝口新井水,歇息一下再走吗?”

“喝口就喝口,”春儿跑到井边上,扎下脖子喝了一阵凉水,直起身来擦擦嘴儿,在小驴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才走开了。

一路上,红皮的枣树枝上吐出嫩芽儿来,葫芦蔓儿刚刚爬到架边上,就仰起头来,开了第一朵花。一只怀孕的野兔儿,在麦垄儿里悄悄地跑过,从山地飞到平原来的蓝靛儿鸟,在一片金黄的菜籽地里一起一落。

春儿也忽然困倦起来。她靠在道边一棵大柳树坐下,眼皮打起架来了。

这地方离黄村不远,野地里,有几个小孩子,追赶一只虎不拉鸟儿。他们估计虎不拉鸟儿要在这棵柳树上落脚,一个小孩子就提着拍网奔这里跑来。这孩子长得像个小墩子鼓,来到树下,呼哧呼哧的,在拍网的信子上套上一个大蝼蛄,就往地下一按,正按在春儿的怀里。

“你这是干什么呀?”春儿一惊睁开眼,紧紧抱着她的枪支。

小孩子说:“你挪挪地方睡去吧,我要在这里下网!”

“我碍着你下网了吗?”春儿揉着眼,不高兴地说,“吵了人家的觉,还叫人家给你挪地方!”

“这是我们黄村的地方,”小孩子说,“要睡觉到你家炕头儿上睡去!那里没人撵你!”

“你这孩子说话怎么这么霸道?”春儿说。

小孩子一擦鼻子,“快点儿动动吧,鸟儿就要飞过来了!”

春儿勉强站起来,把枪使劲往肩上一抡,虎不拉鸟儿飞过来,刚要落树,吃了一惊,一展翅儿,像箭一样飞到崔家老坟那里去了,小孩子跺起脚来,那几个也围上来叹气,春儿说:“抗日时期,你们不好好上学,却满世界跑着玩儿!”

“跑着玩儿?”小墩子鼓儿说,“我们这是练习打游击战,看看就要把全部敌人,包围歼灭在这颗柳树下面,想不到完全叫你给破坏了!你是哪村的?干什么背着枪?有通行证吗?”

“没有。”春儿掏掏挂包和口袋儿,笑着说。

“那就到团部去吧!”小墩子鼓儿镇静地说。

“什么团部?”春儿忙问。

“黄村儿童团团部。”孩子们说着围了上来。

春儿有些着慌,她赶紧解释,说是参加检阅去来,小墩子鼓儿说:“那你为什么不和队伍一块行动?不是打算开小差,就是犯了自由主义。”

叫他们逼得没法儿,春儿打算到村里去,这时通城里的道上,跑来一匹马,春儿笑得张开了嘴儿,认出那马背上的人是芒种。

芒种跳下来,问清楚了是怎么回事儿,说:“小同志,你们不认识她呀,今天全县妇女自卫队检阅,她考了第一名!”

“看不透。”小墩子鼓儿说,神色上已经对春儿表示着尊敬。

“我给她证明,”芒种笑着说,“把她交给我吧!”

“那没有问题,”小墩子鼓儿说,“我们认识你。不过我们要给这位女同志提个意见:你在全县的检阅上考了第一,这自然是好,可是根据刚才的事实,你还有两个缺点。”

“哪两个缺点?”春儿问。

“第一,脱离队伍,单独行动,这证明你的组织观念不强。第二,带着武器,在大道旁边睡觉,这证明你的警惕性不高。站在同志的立场上,我们提出这两点意见,不知道你虚心不虚心,接受不接受?”

“接受,我虚心。”春儿笑着和芒种走了。

走出了一截,芒种说:“你是在那里等着我吗?”

“闲话!我怎么知道你来哩?”春儿说,“是和李县长说话儿耽误住了,又叫这群孩子们缠了一阵。你这是干什么去?”

“给司令部送信。你累了,骑上去吧。”芒种把马拉住。

“过了村儿吧!”春儿笑着说。

过了黄村,就着崔家老坟旁边的石头人儿,芒种把春儿扶上马去,春儿试着叫马跑了几步,震得肠子肚子生疼,赶紧停下来。

“怎么这样颠得慌呀?”春儿皱着眉说,“我在上面坐不住。”

“骑几遭就好了,”芒种说,“身子放活一点儿,不要光叫马随你,你也要随着它一点儿。”

到了子午镇村边,春儿笑着说:“站住。我下去吧,你骑上办你的公事儿去。”

她从马上跳下来,两腿酸疼,一拐一拐地走,在快进街口的时候,遇见了一个邻舍家的老大娘。大娘从地里回来,提着满满的一篮野菜,里面有马勺菜、老鸹锦、乍乍菜和苣苣菜。

“大娘!”春儿说,“又到哪里弄了这么些新鲜菜来?”

“在崔家老坟那里!”大娘说,“不光菜新鲜,我还看见了桩新鲜事儿哩。”

“什么新鲜事儿呀?”春儿问,“是小孩子们到那里赶雀儿了吗?”

“啊,是一对雀儿哩!”大娘瞅着春儿的脸说,“沿着大道飞过来的!”

“我就没有看见。”春儿说。

“你哪里就看见了,”大娘笑着说,“你只顾骑人家的大马了!”

“唉!”春儿红了脸说,“大娘真会逗笑儿!”

“西庄的花轿铺,把花轿全都拆了。”大娘又说,“你知道吗?”

“不知道呀,”春儿说,“那是为了什么?”

“人家说,以后娶媳妇的,没人再坐花轿了。”大娘说,“打你这兴起,都改成骑大马了!”

“她愿意坐什么就坐什么!”春儿笑着说,“我晚上还没菜吃哩,大娘给我一把苣苣菜!”

“多抓点儿,”大娘把篮子放在地上说,“咱娘儿俩这叫不说不笑,不笑就不热闹。”

春儿怀里抱着一把根儿像奶汁一样白的、叶儿上还带着露水的苣苣菜,跑回家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孩子怪她爹是个老顽固,不让她去参加检阅,表达了她对自己父亲强烈的愤慨之情。
B.小墩子鼓儿对春儿一再追问表现了他的警惕和对春儿影响他们练习打游击战的不满。
C.春儿不仅欣然接受小墩子鼓儿提出的两个缺点,并且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有趣和欣慰。
D.大娘所说的“看见新鲜事儿”,话里有话,暗指春儿在道上骑着芒种的大马被她看到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孩子提意见语言严肃、一本正经,小孩语言大人化,生动有趣,意味深长,也写出了人们的普遍觉悟。
B.在小驴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拍”这个动作表现了春儿检阅拿到第一名的兴奋,也能看出春儿的性格。
C.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展现了春天独有的生命气息,烘托小说的人物形象,也暗示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
D.小说未聚焦抗日战争的紧张激烈、断壁残垣、尸横遍野,而以舒缓的节奏、轻松的氛围表现出乐观自信。
【小题3】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春儿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孙犁的作品富有美感,请结合本篇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的化身。

……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文本二: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地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

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凝把孙犁先生作品中的女孩子们比作初春平原上的朝霞,展现了孙犁小说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蕴含了作者对孙犁的钦敬之情
B.铁凝《哦,香雪》里的香雪和孙犁先生《荷花淀》里的水生嫂,都是各自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她们成为了不同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C.孙犁先生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构筑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世界,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D.在给铁凝的回信中,孙犁先生高度赞誉了小说《哦,香雪》,这对这篇小说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小题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嘱咐”作为小说的题目,看似平淡,但实际上故事情节围绕题目而展开,也交代了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水生刚回家的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当自己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C.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语言通俗易懂,既符合小说人物的特定身份,又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D.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题3】对话是语言描写的一种形式,本文大量采用对话描写,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铁凝认为孙犁的小说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你结合文本一,分析文本二《嘱咐》的“诗化”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