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上许之,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符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马相如者,长卿,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当是时,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耗费无功。上患之,使公孙弘往视问焉。还对,言其不便。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摘编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①皇帝专用的车饰。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建元A六年B大行王恢击东越C东越杀王郢D以报E恢F因兵威G使唐蒙风指晓南越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郎国,是中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李白曾流放此地。后人以“夜郎自大”喻指狂妄无知、自负自大的人。
B.字,也叫表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一般男子二十岁冠礼时取字。如辛弃疾字易安,杜甫字子美。
C.元狩,汉武帝刘彻的年号,是第一个正式的年号,标志着中国建元时代的开始。年号多用于纪年,如“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或,“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中的“或”是“有人”的意思,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霞明灭或可睹”中的“或”语义并不相同。
【小题3】下列关于选文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蒙认为,南越王名义上是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如果借助夜郎的兵力,乘船而下,乘南越没注意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
B.夜郎旁边小城镇都因为贪图汉朝的丝绸布帛,暂且接受了唐蒙的盟约。汉朝将夜郎设为犍为郡。司马相如也照此法在西夷设置了十余县。
C.公孙弘当了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修筑朔方郡城,他乘机屡次陈说开发西南夷的害处,可暂时停止开发活动,集中力量对付匈奴。
D.张骞认为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派人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
【小题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2)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小题5】汉武帝为什么最终下令停止了对西夷的活动,只在南夷设县和都尉?
23-24高一上·江苏苏州·期中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困誓》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               适:到,去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     制:制度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   咎:过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拘五日                           必知疾之所自起,能攻之
B.匡人如予何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不讲                       譬之如医攻人之疾者然
D.子路弹琴                    大败越人,裂地封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小题4】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都记录了“子畏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从《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中,你分别能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小题6】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论语》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理解。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岂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李为边郡太守,徒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责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小题3】下列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国学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B.乡试是在秋八月举行,因此又称秋闱。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C.领、摄、假都有暂代官职的意思。
D.转:迁官转任。与“迁”“调”“除”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小题4】“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副对联上下联中各自包含了一道答案相同的应用题:老寿星的年龄是多少?(     
A.70B.120C.100D.141
【小题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活用形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管仲因而
A.于是乃诸县令长七十二人B.韩巍卫其后
C.请为大王六畜葬之D.皆知大王人而贵马
【小题6】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B.啖以枣脯
C.岂管仲之谓乎?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②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③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李)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

(李)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选自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因杅将军,以所征地命名。因杅,匈奴地名。

(三)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武以取。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厚衣并束三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欲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节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B.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C.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D.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闻其家声”的“素”与“素与副张胜相知”的“素”含义相同。
B.“以亡救而败”的“亡”与“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的“亡”含义不同。
C.“故匈奴亦欲降武”的“降”与“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都是使动用法。
D.“欲降武以取当”的“当”与“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旃厚衣并束三日暴”与“与旃毛并咽之”的两个“旃”均同“毡”,意为毛织的毡毯。
B.“子为父死无所恨”的“恨”与“此三者,吾遗恨也”的“恨”词性和含义均不同。
C.“竟不降下”和“竟死于秦而归葬”的“竟”词性和含义都相同。
D.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绐”的含义为欺骗,即匈奴欺骗汉朝说苏武已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受命统率五千步兵深入居延海以北,目的是分散匈奴兵力,以减轻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部队的压力。
B.李陵军在进军途中遭遇匈奴单于所率的八万兵马围攻,双方激战,匈奴军伤亡上万人,李陵军苦战力竭。
C.李陵投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赏赐和重用,但由于大阏氏的反对,单于又疏远了李陵,将其流放至北方。
D.苏武在匈奴十多年,坚守节操不肯投降,汉匈两方对他的忠义之举都有所推重,刘向也引《诗经》之语表示赞扬。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
(2)(课内文言翻译)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6】请根据文本并结合所学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关于汉朝杀掉李陵家人的原因,《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汉书·李广苏建传》都有记载,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